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九)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庚叁(護持之方法)分二:一、護持正念之方法;二、護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護持正念之方法)分叁:護持方式;二、生起之因;叁、護持之果。

  壬一,護持方式: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複住于正念。

  在前面講過,要護持心就要有正知正念。若是沒有正念,沒有護持正念,就會有很多過失。若是失去了正念或者沒有用正念護持心,心一定會去造業,將來就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裏主要講的是起心動念都會造業。即使行爲上沒做什麼,沒有罵人,沒有打人,沒有說一些粗語,也沒有做壞事,但是只要有起心動念,心裏生起邪見或生起惡念了,就會造業。所以不能失去正念,意念不能離開正念。也可以說,正念相當于哨兵,相當于門衛,不能讓它離開意之家門,由它來看護意之家門,這樣心態才能保持清淨,才不會造惡業。

  正念很重要,若是沒有正念,一定會造業的。如果沒有正念,煩惱的盜賊會把往昔所積累的善根都偷走,一掃而光。平時應該多思維這些過患,自己也注意觀察,一旦失去了正念,立即就讓它恢複。

  壬二,生起之因:

  下面講正念生起之因,不僅正念,正知也是通過這些因生起的。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應當恒時依止上師善知識,不是一年兩年叁年四年,而是長時期依止。上師、善知識、堪布都會給你開示取舍之道理。

  “畏敬有緣者”:“畏”在這裏主要指怕造惡業,怕遭受惡果。你恒時依止上師善知識,他們給你開示這些取舍之道理,讓你明白這些善惡因果。如果你造了惡業,不行持善法,將來就要遭受惡果;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守持戒律、犯戒了,將來會墮落的,對此有畏懼心理。

  雖然我們現在也在依止上師,天天聽聞佛法開示,但是卻沒有畏懼感。“哦,犯戒了,犯戒了就犯戒了呗!”沒有一點畏懼感,“哎呦!我犯戒了,將來要墮落的!”“我造業了,怎麼辦?將來要遭受痛苦啊!”你有沒有這樣畏懼過?沒有。這就說明還是沒有深信因果。

  如果你犯戒了、造業了,將來一定會遭受痛苦的。即使你今天得了絕症,又有什麼啊!就疼痛一段時間呗,最後就失去這條爛命呗!這對我們來說傷害不大,損失不大。但如果我們造業了或者犯戒了,這個事就大了。這個傷害太大了,將來要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個損失太大了,我們會因此失去解脫的機會,我們會因此喪失慧命啊!即使你今天損失了一億美元或一億人民幣,損失大不大?不大!但如果你失去了解脫的機會,喪失了殊勝的慧命,這對我們來說才是特別大的損失,真的!因爲解脫的機會非常難得,慧命非常珍貴!慧命是解脫、成佛的種子,如果你喪失了慧命,就等于失去了解脫、成佛唯一的種子、唯一的因。解脫是永恒的快樂啊,成佛是功德圓滿啊,你這個損失多大呀!若是你真正懂得思維,真正深信因果,造業、犯戒對自己的傷害最大、損失最大,所以應該要小心謹慎啊!要有畏懼感!

  所謂“敬”,是指恭敬。你依止上師、善知識,要有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說幾句花言巧語,表面上磕幾個頭,簡單做一下供養,這不叫恭敬。真正的恭敬就是依教奉行,沒有二話可說。上師、善知識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這種意念、心態叫恭敬!你要完全相信上師善知識說的話,沒有爲什麼,不需要理由。上師說什麼都是法,指向何方都是東,你以這種心態去依止,這叫恭敬!

  你應該對善惡因果有畏懼感,對上師善知識有恭敬心。若是造業、犯戒了,就要遭受很多的災難,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對此有畏懼感,心裏害怕。如果對上師善知識有恭敬心,當觀察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在上師善知識的面前擡不起頭啊,感到很羞恥。和一位具德的上師或者善知識相比,和這些佛菩薩相比,自己還是人嗎?自己要有這種羞愧心。在上師善知識面前,擡不起頭來,不敢擡頭,那不是害怕,而是恭敬。

  以前,我們若是要去見上師,在樓下就開始發抖了,但這不叫害怕,這叫恭敬心。有的人說“我不怕上師”,好像自己很有膽量似的。你不怕上師,就說明你沒有恭敬心,若是有恭敬心,能不怕嗎?要麼你肯定是個大成就者,心裏沒有任何羞愧;要麼就是你沒有真正的恭敬心。那叫害怕嗎?那不叫害怕,上師不會打你,也不會殺你,怕什麼啊?就像上師如意寶,他也不會說大家,但自己心裏就是怕,這種怕叫恭敬心。

  “恒易生正念”:上師善知識們都具有智慧之眼,他對我的所做所行、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所以自己很羞愧啊,到他跟前不敢擡頭,這叫恭敬心。應該要有這種心,這樣很容易就可以産生正念,自然就具備正念了。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心裏一想到諸佛菩薩具有時刻無礙照見一切萬法的慧眼,心裏就很慚愧,害怕他們恥笑,所以畏懼、羞愧、害怕。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我們所有的言談舉止、起心動念,恒時都會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一清二楚。其實,佛菩薩們具有慈悲之心,不會恥笑你的,但是你自己要有這種心。

  你看,自己一而再再而叁地犯戒,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會不會恥笑我啊?自己造了這些惡業,將來要遭受痛苦,心裏感到害怕。真的,我們應該好好地思維思維,有沒有這樣啊?我們也依止過上師,也依止過善知識,我們也經常在祈禱佛菩薩,即使你不祈禱他們也都知道,主要是你自己有沒有這些慚愧之心,沒有吧,還覺得什麼事都沒有一樣,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真的,我們的很多行爲都是顛倒的。有時候上師善知識說我們的一些問題、指出我們的一些缺點的時候,心裏還想不通、生氣。你看,顛倒到什麼程度了!不知道反省,嘴上經常說“忏悔,忏悔”,這都是鹦鹉學舌!也可以用一個更恰當的比喻,就是“鹦鹉說法”。鹦鹉自己抓著昆蟲,還跟別人說“別殺生,別殺生”。同樣,自己不知道反省,卻在口頭上說“忏悔”,還勸別人忏悔,還在說別人的過患。藏地有一句諺語,看不到自己臉上走的牦牛,卻說別人臉上的虱子。自己的過患更大,自己的毛病更多,卻還在批評別人。

  《本生傳》中說:“未被見中造諸罪,然如食毒豈有樂。天衆以及瑜伽士,清淨慧眼必現見。”你認爲佛菩薩看不到,上師善知識看不到,同修道友看不到,親朋好友也看不到,什麼事也沒有似的,就在背後、在暗中造惡業,甚至犯戒,這就如同吃了有毒的食物,能不痛苦嗎?你看看,過幾分鍾、幾個小時就要疼痛了,甚至要失去生命了。“天衆”指的是佛菩薩、善神護法。“瑜伽士”指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他們有清淨的慧眼,將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事實就是這樣。若自己能這樣憶念,正念自然就産生了。

  壬叁,護持之果: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

  爲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複返。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我們皈依佛門以後,時時要憶念佛陀。你經常在心裏這樣思維:佛菩薩有智慧之眼,對我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若能這樣思維,也是在憶念佛陀。

  應該時時憶念佛陀,時時憶念佛的功德。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佛觀在心間;走路的時候,把佛觀在右肩;吃飯的時候把佛觀在喉間;安住的時候,把佛觀在頭頂。若是能像前面講的那樣思維的話,也是在憶念佛陀,也是在憶念佛陀的功德。

  我們也可以憶念上師,若是像前面講的那樣去思維的話,也是在時時憶念上師。我們學佛,尤其是學無上密法,一切成就、一切悉地的根本是上師。在這裏,上師即是佛,佛即是上師,上師與佛是一體的。我們也要時時憶念上師。走路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右肩,作爲繞佛的對境;吃飯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喉間上,作爲供養的對境;安住的時候把上師觀在頭頂,作爲祈禱的對境;睡覺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心間,作爲夢境變成光明的所緣。

  要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上師的功德,然後對佛的功德、上師的功德生起歡喜之心,這是信心。佛、具德的上師有很多無漏的功德,你要憶念這些無漏的功德,然後對這些無漏的功德生起歡喜心,那麼不久的將來,在你的相續當中也會産生這些無漏的功德。

  如果自己要精進,最終要成就,就要靠這樣的心態。這種歡喜心也叫信心,是精進的根本,也是成就的根本。精進要靠這樣的心態,成就要靠這樣的信念。若是沒有這樣的心態,沒有這樣的信念,即使你表面上再刻苦、再努力,也不叫精進;即使你讀的經再多,念的佛再多,最終也不會有成就。所以憶念佛、上師,意義重大啊!這不是隨便要求的,也不是順口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爲護心之門,安住正念已”:正念一直在你心的門前站崗,防止煩惱乘虛直入。若是不防護煩惱,煩惱就會入侵你的內心,然後把你所有的善根福德都搶走、偷走。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複返”: 若你時時能憶念佛陀,憶念上師,正念一直在站崗,守在你心的門前,防護這些煩惱入侵,這時正知也會毫不費力地到來,而且以前已經離開的也會再度返回。

  你也不用特意修正知了,若是有這樣一個正念的時候,正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爲什麼?因爲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也沒有辦法生起。如果有正念的話,自然也就了知這些取舍之處,自然就明白一切所行所斷的學處。若是有正念的話,正知自然就會有,而且對以前不明白的學處自然就會明白,以前沒有做到的學處也自然就…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