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做到了。這都是生起正念和保持正念的方法。
大家有沒有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對渴望解脫的人來說,正念太重要了。在前面講過,若要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要護持心就要護持正念。正念太重要了,不能失去正念,不能讓正念離開意的家門。
大家要注意,正念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有的,不是想有就可以有了的。若不失去正念,很難啊!若能具有這個正念,也很不容易啊!此處講的都是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不失去正念的方法。依止上師善知識,然後聽聞他們的佛法開示,聽聞他們講經說法;然後時時憶念佛陀,憶念上師,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上師的功德,這都是在相續中生起正念、保持正念的唯一方法。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在無數劫當中尋找,最後只找到了這個方法,你對此承認也得承認,不承認也得承認。也許你可能不太承認,“不能吧,也許有別的方法吧,我這樣散亂,這樣隨便也挺好的,也挺有正念的。”不可能!
大家看看,自己要不要采取這些方法,要不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産生正念?要不要時時保持這樣的正念?真的,修行是個人的事,解脫是個人的事,要修行的是你自己,最終解脫的是你自己。比如說,雖然現在是我在給大家講,但是和我沒有太大的關系,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解脫是你自己的事。需不需要這樣做,你應該自己選擇。盡管我現在在講正念,但是我們都是這個法的對境,個人的因緣要個人了,解脫是要自己解脫,修行是要自己修行。
現在是末法時期,真正對正法有信心、有興趣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名義上學佛,跟著別人在那兒瞎折騰,自己沒有主見,風往東吹就往東跑,風往西吹就往西邊跑,這叫漂浮不定,自己沒有見解。這種情況很多,比如看到朋友學佛了,“我也學”,也不知道什麼叫學佛;看到身邊有一兩個人出家了,“我也要出家”,也不知道什麼叫出家。
學佛就要學覺悟,學智慧。因爲“佛”代表覺悟,代表智慧。若是你真的要學佛,就不要跟著別人瞎跑,應該學覺悟,讓內心覺悟;應該學智慧,要轉識成智。
如果你要在佛門出家,就要當沙門。所謂“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難道剃個頭、穿個袈裟,就算沙門了?你看看,自己有沒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有沒有息滅貪嗔癡叁毒?“現在我沒有,但是我在爭取。”“現在我還沒有徹底息滅貪嗔癡,但是我在努力。”這樣也行。你把沙門的果位作爲目標、方向而去爲之努力奮鬥,這也算是沙門,算是出家人。若是心裏一點兒這樣的意識都沒有,“光著頭挺好看的,我也要剃頭,我也要穿法衣、穿袈裟”,僅僅對剃頭、穿法衣好奇,這是不行的。很多人出家就是因爲好奇,出家以後沒幾個月、幾年,又嫌麻煩,又覺得不好看,就開始留頭發,越來越長;開始脫法衣,穿著俗服到處跑。
若是你發心出家,剃頭不重要,穿法衣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以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的決心。如果有這種決心的話,你就是個出家人;如果這個決心不動搖的話,你就算一個合格的出家人。
有的人出家了以後,事就更多了。“我已經出家了,我已經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別人都應該恭敬我啊?是不是別人都應該供養我啊?”如果對方對自己不恭敬,甚至沒有什麼供養的時候,就開始煩了,就開始要跟別人吵架了。無論對你恭敬還是不恭敬,做供養還是不做供養,這都是對方自己的選擇,你有什麼可埋怨的啊?很多人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是爲了戒牒。拿到了戒牒,就像拿到身份證一樣,受完大戒後也不學戒律,到處跑。真的,大家應該慎重考慮,自己爲什麼要剃頭,自己爲什麼要穿袈裟,自己剃頭、穿袈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辛二(護持正知之方法)分叁: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趨入;叁、略說護持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在我們日常的行住坐臥等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比如行走、安坐、躺臥、吃飯、喝水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裏不清淨,有惡念、煩惱,這個時候內心要穩重。否則,若是以惡念、煩惱去做,這都是造業的。內心要穩重,不能被煩惱動搖,不能隨順惡念,要穩重起來。然後自己要重新調整心態,重新發心,把惡念變成善念,及時提起正見,然後去降伏煩惱。“如樹”就是指如大樹一樣穩重,不動搖。應該及時改變,及時去對治,然後以善念,以正見去做。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變成修行,都會變成善法。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有家,有工作,沒有時間修行,也沒有時間做善事。”這還用單獨抽出時間嗎?就在于一個意念,念一轉就行了。剛才講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發現是惡念,就立即對治,然後重新發心,提起善念,再去做,這些事不就都變成善事了嗎?
應該要觀察,如果覺得意念不對,是邪見、煩惱,就要及時對治,再重新調整心態,保持正知正見,再去生活、工作。這樣,生活、工作都會變成修行,都會變成善法。一個大乘行者,一個真正合格的密宗弟子,不分身份,不分環境,在哪裏都一樣,因爲他有調整心態的能力,有降伏惡念、邪念的能力,內心絕對是堅強的,內心絕對是智慧的。若能這樣,無論在哪裏,無論處于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樣,即使身邊都是惡人,都是壞人,自己仍然是清淨的。
壬二:(一同趨入)分四:一、觀察叁門狀態;二、觀後當控製;叁、控製後作修心之行;四、成圓滿學處之之分。
癸一(觀察叁門之狀態)分叁:一、觀察身體所做;二、觀察心之動態;叁、開許放松之時。
子一,觀察身體所做: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
作爲一個學佛人、修行人,平時不應該毫無意義地散亂觀瞧。任何時候,尤其是走路的時候,不能隨便東張西望。如果你的身這樣不穩重,你的內心肯定也是散亂的。因爲心是散亂的,就會東張西望。
應該一門心思專注在取舍的這些道理上。自己有很多該做不該做的,心裏應該時時意念這些所斷所行的一切學處。目光恒時垂視一木轭許的地方,也就是約一米的範圍。如果很有威儀,身態很穩重,說明內心也是很專注,很堅定的。
走路時若東張西望,這說明內心是散亂的;若你的目光恒時垂視一米內的範圍,很小心謹慎地走路,說明內心是專注的。這裏主要指的是內心,若是你內心散亂,身態怎樣都不行;如果你內心專注,怎樣都可以。當外在的景象影響不到你內心的時候,當你的內心已完全獲得自在的時候,什麼樣的身態都無所謂,但這個時候也還是要表法的,在身體上也會有這樣的表態,有這樣的行爲。
若是毫無意義的情況下,不能東張西望。需要看時可以看,但毫無意義地東看看西看看,說明內心是非常散亂的,一點都不專注,這是不應該的,是不允許的。這裏主要講的是內心要專注,不能散亂。
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若經常這樣非常小心謹慎地行走,有時候內心會疲勞,眼睛、身體也會疲勞,這個時候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眺望四方。若看到對面有人過來了,應該很有禮貌地問一句:“您來了,還好嗎?需不需要幫助啊?……”這不是裝的,而是用真心說的。看到來人了,心裏要這樣想: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我成就的助緣。內心很感恩,覺得很難得,心裏自然就歡喜了。爲什麼要這樣想呢?因爲來的這個人,無論有錢沒錢,長得好看不好看,都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未來佛,都是修行的助緣、成就的根本,因此就不應該有分別了。盡管我們有時候也很客氣,“來了,需不需要幫助啊?”但是目的和前面所講的不一樣,僅是因爲他有錢有勢而喜歡,或者因爲他長得好看、順心而問候。
見到每一個衆生都應該這樣想:這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未來的佛啊;這是我成就的助緣啊,無論是修忍辱還是修布施,必須要靠這些衆生,若沒有這些衆生,我怎麼修忍辱、修布施啊?若是不修忍辱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我怎麼成就啊?如是思維時,就覺得歡喜和感恩。在這樣的心態下,你的問候都是真心的、清淨的。
爲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爲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我們啓程上路的時候要觀察。以前比丘或比丘尼都住在山洞或者森林裏,要到城中化緣,經過的路途都是山溝和森林等,可能會遇到猛獸、土匪等危險,這時需要觀察。平時走路都要注重威儀,但需要觀察的時候也要觀察,可以停下步伐,仔細觀察一下四方,沒有危險的時候,再繼續前行。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不能僅僅觀察前方,也需要觀察後面,這時要停下來,然後向後仔細觀察觀察,看有沒有什麼危害,如果沒有,再向前走。此外,也可以這樣解釋:“憩時”指休息之時。走路累了,要坐下來休息的時候,也要先觀察一下。
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認真,包括走路、吃飯的時候,都要小心謹慎,內心專注,不能散亂。很多人走路根本就不看路,前面有水有坑,一腳就踩到水裏,掉到坑裏了,把鞋也弄濕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不看路的結果是這樣。吃飯也是,呼噜呼噜地吃,也不去觀察飯菜裏有沒有昆蟲之類,囫囵吞棗地吃下去。這都是不如法的。
走路的時候要認認真真,若以正知正念去步行,你所邁的每一個步伐都有正知正念的攝持,就會不斷地提高內心的境界。吃飯的時候也要謹慎,打飯要不多不少,放在口裏的飯要適量,細嚼慢咽。若每一口都以正知正念去攝持,吃一口就增長一分智慧,吃一口就提高一分內心的境界,這樣進步才快。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若能保持正知正念,打呼噜也是在提高境界啊,打一聲呼噜就提高一個境界,增長一分智慧。每一件…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