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子二、觀察心之動態:
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要用正知正念的繩索,將心拴在正法的柱子上,不讓它跑到顛倒的歧途上去。這是觀察心的動態。凡夫的心就像瘋狂的大象,因此要仔仔細細地觀察:這顆心是否用正知的繩索緊緊系在正法、佛法的柱子上?若是沒有正知正念來守持心,會害己害他。自己要觀察:心是不是在散亂,有沒有去造惡業。時時刻刻讓心安住于修法當中,時時刻刻保持善念,提起正念。它是在造惡業還是在行持善法?是在邪見的狀態中還是在正知的狀態中?
在前面也講過,除了修心,沒有其他可修的。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要觀察這顆心,調整這顆心,心態調整好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本來就沒有什麼事,什麼事也沒有,但是我們不明白,總自己找事。
正知就是明白,正念就是讓自己保持清醒的狀態,我們自己要明白。現在我們有很多煩惱的事,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其實這都是因爲我們不明諸法的真相,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調整自己這顆心而導致的。我經常講,都是自尋煩惱,自找痛苦,都是自己的事。心一改變,一切都將改變。只要有正知正念,就能護持這顆心;若能護持這顆心,就能護持一切學處。
若是要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若要護持心,就要護持正知正念。所以,應該用正知正念的繩索將自己的心緊緊拴在善法的柱子上,不讓它跑,不讓它動。
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竭盡全力精進修持一緣專注善法的等持。心裏要有善念、正見,在這個狀態當中,保持善念,保持正見,即一緣專注。所以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善,然後再去保持這個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正見,你要有正見,然後再去保持這個正見。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正見,所以沒有正見。我們沒有輪回正見、因果正見,更不懂緣起性空的這些道理,所以相續中基本上沒有正見。既然沒有正見,怎樣去保持正見?
我們要提起善念,要保持善念。誰都會說“行善,積德”,但什麼叫善?什麼叫行善?什麼叫積德?什麼是真正的功德?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些道理,即明理。善有世間的善,有出世間的善;有小乘的善,有大乘的善;有顯宗的善,有密宗的善。你懂得這些善惡的標准,然後以這些標准去衡量自己:自己有沒有善?有沒有提起善念?
如果自己有善念、有正見,就會把心專注于善念當中,把心安住于正見當中。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念念細致觀察我的這顆心,到底在享用善不善何種對境?這顆心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惡,它處于哪種狀態?這是時時刻刻都要觀察的。心不能散亂,那怎樣才能不散亂?若是你能提起善念、保持正念,就不會散亂,心刹那也不會散亂于顛倒的對境當中。
對你來說,這一切的見聞覺知都有,但是在這裏面不愚癡、不迷茫,明明了了,這就行了。什麼是迷茫?不知真相,也就是愚癡。什麼是顛倒?所謂“四顛倒”,無常視爲恒常,苦視爲樂,無我視爲有我,不淨視爲清淨。比如,六道輪回裏沒有安樂只有痛苦,但是我們卻把苦當成樂了,這就是顛倒。這樣迷亂又顛倒,說明你的內心是散亂的。雖然你沒有想那麼多的事,也沒有散亂到一些粗大的外境上,自認爲自己的心很專注,自認爲自己的心很清淨,其實也都是散亂的。
心不能迷亂,心不能這樣散亂。自己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處于迷亂的狀態當中,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在散亂。若是知道自己在散亂,或者發現自己內心迷亂的時候,就要時時提醒一下自己,及時轉變,這是很重要的。前面講過,即使你言談舉止上沒有什麼,只要有起心動念,也是造業的,將來也要遭受痛苦,其實當下的這種狀態也是痛苦的。
子叁,開許放松之時: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
“危難”是生命有危難,對生命有損害的狀態下。“喜慶”是供養叁寶等歡慶節日的時候。在有損生命等的危難情況下,或者供養叁寶等歡慶節日,尤其是與衆生重大利益等攸息相關的時候,假設實在無法做到嚴格約束的威儀,則開許相應場合的舉止酌情而爲,諸如在布施時,某些戒律可以擱置。
在對生命有危害、有大災難的時候,爲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則開許相應場合的舉止酌情而爲,行爲上可能有一些不如法,也有犯戒的情況,但是實際上是不犯戒的。暇滿的人身太難得了,解脫的機會太難得了,不能輕易放棄、失去,不能錯過。爲了保護這個生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雖然是造業、犯戒的,但也是允許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保護自己的生命,是爲了修行,爲了解脫,而解脫是爲了普度衆生,所以最終是爲衆生的。如果你真正能精進修行,最後能獲得成就,那麼你就可以利益、幫助更多的衆生。到那個時候,你真正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了,這對衆生的利益特別大。所以,我們保護自己的生命,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對衆生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在這種過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這樣的事情,看似犯戒,但實際上沒有犯戒;是相似造業,實際上沒有造業。
在供養叁寶等歡慶節日中,可以唱歌跳舞。一般情況下,唱歌跳舞是不允許的。比如說一個在家修行人受八關齋戒的時候,是不能載歌載舞的,否則也會犯戒;出家人平時也是不能載歌載舞。但若是爲了供養上師叁寶,也是可以的。不是自己想唱歌,也不是自己想跳舞,不是在放逸的狀態下,而是爲了贊揚上師叁寶,這是可以的。表面上看似犯戒,是相似犯戒,但實際上不犯戒。
爲了保護衆生的生命,比如說今天有人追殺動物,動物往東方跑了,若是獵人問起“動物往哪個方向跑了?”,你可以說“往西邊跑了”。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打妄語的,但是爲了保護衆生的生命,這是允許的。
在大乘佛法裏,身叁種惡業、語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在生命遇到危害的時候,或者爲了供養上師叁寶,爲了更好地利益衆生,這些都是允許的。
第一,必須沒有自私自利之心,這是根本。小乘裏身叁業、口四業都沒有允許的時候,因爲小乘修行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不允許。而大乘佛法就不一樣了,一位大乘修行人必須要斷自私自利。前面講過,發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進入大乘的標准,你若是沒有發菩提心,就入不了大乘法門。若進入大乘法門,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去除自私自利,這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既然沒有自私自利,那就是完全爲衆生的,因此還要看對衆生的利大還是害大,利大弊小的情況下是允許的。
如果對境是個人,就看這樣做對他利大還是害大。如果暫時利大,最後還是害大,就不能做;若暫時有害,但最終有利,就可以做。
如果對境是在個人和衆生之間比較,就要看對衆生利大還是害大,在對衆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可以做。
現在很多人也說:我是爲了衆生,我是爲了對方,喝酒是爲了衆生,我做某某事是爲了衆生。你要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自私自利?然後看對衆生利大還是害大?如果對衆生只有害沒有利,你這是害他,不是利益他,所以不能做;如果暫時有傷害,但究竟上有利益,這樣就可以做。比如,有些人信佛,但是家人不信佛,很反感,也會說一些難聽的話,這是造業的,但是你自己要堅定信念,要堅持,如理如法地學佛修行,這是絕對沒有錯的。若是自己的信念堅定,就非常有力量了,慢慢地家人都會理解,甚至會跟著你學。你跟他們硬碰硬是沒有用的,隨便他說,他反對就反對,自己盡量不讓他說,盡量不讓他反對,好好表法,但是你自己的意念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絕對不能動搖嗎,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
爲什麼在這些對境當中,在這些衆生面前,自己總遭遇障礙?爲什麼總影響不了這些衆生呢?因爲自己信念不堅定。如果你信念非常堅定,誰也沒辦法,只能跟隨你。我們要恒順衆生,但是該隨順的時候要隨順,不該隨順的時候不能隨順。爲了某某人、某某事而失去自己的信念、放棄自己的修行,這是錯誤的。
思已欲爲時,莫更思他事,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們做任何事情,包括修法,首先一定要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決定,決定了以後就要做。做的時候,一定要按程序、按次第,一步一步來。
我們現在修大圓滿法,它分前行和正行。前行分四外加行和五內加行,先修四外加行,再修五內加行。大圓滿正行也有正行的前行和正行的正行,我們現在講的叁特加行也有共同的和不共同的,目前所學的這些內容都是顯密共同的,此外還有大圓滿正行特有的叁種加行,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修。如果不按次第學修,學這個又學那個,修這個又修那個,最後什麼都學不成,什麼都修不成。
我們選擇法門、學修經論也要按次第。你自己選擇一個法門,然後死心踏地地去修。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盲修瞎煉,東跑西顛,最後什麼也修不成。自己可以選擇法門,主要是選和自己的相續相應的法門。即使法再殊勝、再高深,若是和你的相續不相應,你是不會得到利益的。所以,要選擇相應的法門,自己能受法益,能消化,這就是和你的相續相應,說明這個法對你來說是最殊勝的。
其實法門是平等的,所謂的殊勝與不殊勝主要是針對個人而言的。若和自己的相續相應,對自己來說就是最殊勝的;若是和你的相續不相應,得不到這個法的法益的話…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