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子二、观察心之动态: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要用正知正念的绳索,将心拴在正法的柱子上,不让它跑到颠倒的歧途上去。这是观察心的动态。凡夫的心就像疯狂的大象,因此要仔仔细细地观察:这颗心是否用正知的绳索紧紧系在正法、佛法的柱子上?若是没有正知正念来守持心,会害己害他。自己要观察:心是不是在散乱,有没有去造恶业。时时刻刻让心安住于修法当中,时时刻刻保持善念,提起正念。它是在造恶业还是在行持善法?是在邪见的状态中还是在正知的状态中?

  在前面也讲过,除了修心,没有其他可修的。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要观察这颗心,调整这颗心,心态调整好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本来就没有什么事,什么事也没有,但是我们不明白,总自己找事。

  正知就是明白,正念就是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我们自己要明白。现在我们有很多烦恼的事,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不明诸法的真相,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调整自己这颗心而导致的。我经常讲,都是自寻烦恼,自找痛苦,都是自己的事。心一改变,一切都将改变。只要有正知正念,就能护持这颗心;若能护持这颗心,就能护持一切学处。

  若是要护持学处,就要护持心;若要护持心,就要护持正知正念。所以,应该用正知正念的绳索将自己的心紧紧拴在善法的柱子上,不让它跑,不让它动。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善法的等持。心里要有善念、正见,在这个状态当中,保持善念,保持正见,即一缘专注。所以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善,然后再去保持这个善。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正见,你要有正见,然后再去保持这个正见。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正见,所以没有正见。我们没有轮回正见、因果正见,更不懂缘起性空的这些道理,所以相续中基本上没有正见。既然没有正见,怎样去保持正见?

  我们要提起善念,要保持善念。谁都会说“行善,积德”,但什么叫善?什么叫行善?什么叫积德?什么是真正的功德?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道理,即明理。善有世间的善,有出世间的善;有小乘的善,有大乘的善;有显宗的善,有密宗的善。你懂得这些善恶的标准,然后以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自己有没有善?有没有提起善念?

  如果自己有善念、有正见,就会把心专注于善念当中,把心安住于正见当中。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念念细致观察我的这颗心,到底在享用善不善何种对境?这颗心是在行善还是在造恶,它处于哪种状态?这是时时刻刻都要观察的。心不能散乱,那怎样才能不散乱?若是你能提起善念、保持正念,就不会散乱,心刹那也不会散乱于颠倒的对境当中。

  对你来说,这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有,但是在这里面不愚痴、不迷茫,明明了了,这就行了。什么是迷茫?不知真相,也就是愚痴。什么是颠倒?所谓“四颠倒”,无常视为恒常,苦视为乐,无我视为有我,不净视为清净。比如,六道轮回里没有安乐只有痛苦,但是我们却把苦当成乐了,这就是颠倒。这样迷乱又颠倒,说明你的内心是散乱的。虽然你没有想那么多的事,也没有散乱到一些粗大的外境上,自认为自己的心很专注,自认为自己的心很清净,其实也都是散乱的。

  心不能迷乱,心不能这样散乱。自己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处于迷乱的状态当中,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在散乱。若是知道自己在散乱,或者发现自己内心迷乱的时候,就要时时提醒一下自己,及时转变,这是很重要的。前面讲过,即使你言谈举止上没有什么,只要有起心动念,也是造业的,将来也要遭受痛苦,其实当下的这种状态也是痛苦的。

    子三,开许放松之时: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危难”是生命有危难,对生命有损害的状态下。“喜庆”是供养三宝等欢庆节日的时候。在有损生命等的危难情况下,或者供养三宝等欢庆节日,尤其是与众生重大利益等攸息相关的时候,假设实在无法做到严格约束的威仪,则开许相应场合的举止酌情而为,诸如在布施时,某些戒律可以搁置。

  在对生命有危害、有大灾难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则开许相应场合的举止酌情而为,行为上可能有一些不如法,也有犯戒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是不犯戒的。暇满的人身太难得了,解脱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轻易放弃、失去,不能错过。为了保护这个生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虽然是造业、犯戒的,但也是允许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修行,为了解脱,而解脱是为了普度众生,所以最终是为众生的。如果你真正能精进修行,最后能获得成就,那么你就可以利益、帮助更多的众生。到那个时候,你真正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了,这对众生的利益特别大。所以,我们保护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对众生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在这种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这样的事情,看似犯戒,但实际上没有犯戒;是相似造业,实际上没有造业。

  在供养三宝等欢庆节日中,可以唱歌跳舞。一般情况下,唱歌跳舞是不允许的。比如说一个在家修行人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是不能载歌载舞的,否则也会犯戒;出家人平时也是不能载歌载舞。但若是为了供养上师三宝,也是可以的。不是自己想唱歌,也不是自己想跳舞,不是在放逸的状态下,而是为了赞扬上师三宝,这是可以的。表面上看似犯戒,是相似犯戒,但实际上不犯戒。

  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比如说今天有人追杀动物,动物往东方跑了,若是猎人问起“动物往哪个方向跑了?”,你可以说“往西边跑了”。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打妄语的,但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这是允许的。

  在大乘佛法里,身三种恶业、语四种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在生命遇到危害的时候,或者为了供养上师三宝,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这些都是允许的。

  第一,必须没有自私自利之心,这是根本。小乘里身三业、口四业都没有允许的时候,因为小乘修行人没有断除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不允许。而大乘佛法就不一样了,一位大乘修行人必须要断自私自利。前面讲过,发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进入大乘的标准,你若是没有发菩提心,就入不了大乘法门。若进入大乘法门,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去除自私自利,这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既然没有自私自利,那就是完全为众生的,因此还要看对众生的利大还是害大,利大弊小的情况下是允许的。

  如果对境是个人,就看这样做对他利大还是害大。如果暂时利大,最后还是害大,就不能做;若暂时有害,但最终有利,就可以做。

  如果对境是在个人和众生之间比较,就要看对众生利大还是害大,在对众生利大害小的情况下可以做。

  现在很多人也说:我是为了众生,我是为了对方,喝酒是为了众生,我做某某事是为了众生。你要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自私自利?然后看对众生利大还是害大?如果对众生只有害没有利,你这是害他,不是利益他,所以不能做;如果暂时有伤害,但究竟上有利益,这样就可以做。比如,有些人信佛,但是家人不信佛,很反感,也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这是造业的,但是你自己要坚定信念,要坚持,如理如法地学佛修行,这是绝对没有错的。若是自己的信念坚定,就非常有力量了,慢慢地家人都会理解,甚至会跟着你学。你跟他们硬碰硬是没有用的,随便他说,他反对就反对,自己尽量不让他说,尽量不让他反对,好好表法,但是你自己的意念不能改变,自己的信念绝对不能动摇吗,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为什么在这些对境当中,在这些众生面前,自己总遭遇障碍?为什么总影响不了这些众生呢?因为自己信念不坚定。如果你信念非常坚定,谁也没办法,只能跟随你。我们要恒顺众生,但是该随顺的时候要随顺,不该随顺的时候不能随顺。为了某某人、某某事而失去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修行,这是错误的。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修法,首先一定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然后再决定,决定了以后就要做。做的时候,一定要按程序、按次第,一步一步来。

  我们现在修大圆满法,它分前行和正行。前行分四外加行和五内加行,先修四外加行,再修五内加行。大圆满正行也有正行的前行和正行的正行,我们现在讲的三特加行也有共同的和不共同的,目前所学的这些内容都是显密共同的,此外还有大圆满正行特有的三种加行,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修。如果不按次第学修,学这个又学那个,修这个又修那个,最后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修不成。

  我们选择法门、学修经论也要按次第。你自己选择一个法门,然后死心踏地地去修。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盲修瞎炼,东跑西颠,最后什么也修不成。自己可以选择法门,主要是选和自己的相续相应的法门。即使法再殊胜、再高深,若是和你的相续不相应,你是不会得到利益的。所以,要选择相应的法门,自己能受法益,能消化,这就是和你的相续相应,说明这个法对你来说是最殊胜的。

  其实法门是平等的,所谓的殊胜与不殊胜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若和自己的相续相应,对自己来说就是最殊胜的;若是和你的相续不相应,得不到这个法的法益的话…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