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子二,行持应事: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在前面讲了十七种造恶之门,今天讲九种行持善法的方便。
第一,深信。我们要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不是那么容易的。平时大家也都会说“行善积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要明白这些佛理,这是十分重要的。明白了佛理,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你在不明理的情况下,盲目地信仰,这叫迷信。我们学佛不能迷信,迷信是一个愚痴迷茫的状态。
什么是真正的佛,什么是真正的魔,都在于你的心态。若你有智慧,你的心是觉悟的,这就叫佛,这就是佛;若你的心是愚痴的,迷茫的,这就叫魔。在不明理的情况下盲目信仰、盲目崇拜,这都是着魔了,这样下去最后就会变成魔。所以不能迷信,要明信,要明明白白地信。所以明理很重要,闻思很重要啊!有足够的闻思才能明理,才可以产生真正的信心,才会产生深信。这是我们行善积德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二,肯定。你信佛学佛,包括依止善知识、学修法门等,心里应该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说,首先经过观察,经过慎重考虑,最后下决心、做决定:我要信佛!我要学佛!我要依止善知识,我要好好修持所选择的这一法门!心里是非常肯定的。
我们无论是依止上师还是修持法门,首先都要仔细观察、慎重考虑。前面也讲过,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去做、随便去做,因为这都是涉及到我们今生解脱、即身成佛的大事。你自己仔细观察了,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内心里很肯定自己所做的选择:“我信仰佛教绝对没有错,我向佛学习绝对没有错!我依止某某上师、某某善知识绝对没有错!我修持大圆满法、净土法绝对没有错!”因为这都是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后确定的,内心非常肯定。
现在很多人都不肯定。比如,今天信佛,明天又去信教;今天说要学佛,明天又开始学别的去了;依止上师、学修这些殊胜法门也是如此,今天在这里皈依依止,明天又跑到那里皈依依止。这都没有经过观察,没有慎重考虑,自己很随意。我不是讲过吗?如果是闹着玩或者搞什么传销活动的话,你没有什么事了,去参与参与,看看热闹。当是我们可不是做这些事情,这都涉及到你的解脱,涉及到你的慧命。如果你太随便了,对自己的修行缘起不好,这是在造业。所以,都得首先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最后才决定。
选择法门也是这样。很多人说要学某某法门,这也没什么,学一学也可以,但是如果心里已经下决心了,“我绝对要修这个法!”决定了以后,就应该把这个法门学好,然后再说。如果你没把这个法门学好,就去学别的法门,最后什么都学不成。今天学这个,明天又学那个;今天修这个,明天又修其他的法。这都是不肯定。做任何事情,应该先观察然后再学修。比如,依止上师,应该是先观察后依止;学修法门,应该是先观察再学修。现在都是颠倒的,先依止然后再观察,先学修然后再放弃,这都是造业!
所以,大家要肯定,肯定地立下誓言,肯定地发愿。不能随便发愿,不能随便立下誓言。现在很多人发愿、立誓言都太轻松了,听说要传戒,都来受戒,一会儿一出门就开始犯戒。今天发这个愿,明天发那个愿,“我要将身口意供养给佛,供养给上师”,其实都是假的,过后还是自以为是,没有按佛的要求去做啊,没有按上师的要求去做啊,尤其关键的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还是自作主张。那个时候不认上师了,“啊!这是我的,我要做什么我自己知道。”开始变卦了,彻底变卦了,自己曾发过的愿也承认了。“不对吧?你不是已经把身口意供养给佛了吗?供养给上师了吗?”表面上无话话可说了,但是心里还是不认,仍然自以为是。“家里有事,我要下山了;身体不舒服了,我要下山了……”“没有事,等几天就好了……”“不行!不行!”自己就跑了,根本不听。
一定要慎重考虑!然后自己内心很肯定地立下誓言;自己非常肯定地发愿。不要顺口就发愿,不要动不动就立下誓言,“我要怎么怎么,我要怎么怎么……”一个智者是不会轻易立下誓言的,他是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最后才会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会舍弃自己的誓言,这叫智者。发愿也是,你们看看往昔那些诸佛也不是随便发愿的,一旦发愿了,绝对要实现、要完成。
第三,坚稳,就是心里要坚定,身和语要稳重,不能随便。比如,有人在那儿说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着说是非,这叫不稳重。一个人在那儿杀生或者做坏事,自己没有主见,也跟着干。一说要去娱乐场所造业,自己也跟着别人跑,身和语一点都不稳重。要稳重,要有自己的主见。
你是学佛的人,必须守持戒律。戒律有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自己要稳重,一定要做自己的主。内心不能轻易地随着外境动摇,随便跟着别人瞎跑,这是不对的。
我们学法修行也是,今天有人说这个法门好,都跟着这个跑,明天有人说那个法门好,又跟着那个跑,这是不稳重。身和语有该说的、该做的,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也有很多时候必须要做或不能做的,自己要以佛法、以戒律去取舍进退,不能随便跟着别人跑。每个人的根基、意乐、缘分都不同,自己有自己的缘分,自己有自己的福报,要看自己的意乐、根基在哪里,然后去修符合自己根基和意乐的法门。不要跟着别人跑,不能让别人牵着走,否则不要说学佛,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总是由别人牵着走,自己没有主张,就像狗随着主人一样。
所以,信念一定要坚定,言行一定要稳重。各位若是想学佛,想做智者,就要这样;若是不想学佛,不想做智者,不想成为具有智慧的人,那就不说了。所谓佛度有缘人,若是无缘的众生,佛也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第四,恭敬有礼,内心处处有恭敬心,言行上处处有礼貌,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每个众生都是未来的佛,都有佛性,未来都会成佛。所以,不分好坏善恶、贫富贵贱,内心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礼貌。
什么叫感恩?感恩是心里的东西,不在言谈和举止上;感恩也是很明了的,知道别人利益过自己、帮助过自己,想去报答,现在自己要去帮助他、利益他,这样的心就是感恩。仅仅知道别人利益过自己、帮助过自己还不够,内心里还要有“我要利益他、我要帮助他”的意念,要有这样的感觉,这叫感恩。“感恩”在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但是含义很深。
对方有功德,喜欢对方的功德,自己有过患,心里很愧疚,这样的心态叫恭敬。把对方摆在上面,自己在下面跪和拜,这是恭敬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要把对方放在高处,自己放在低处呢?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对方有功德,自己没有这些功德,自己内心里有很多过患。比如,上师三宝没有过患只有功德,自己没有功德只有过患。自己对有功德的人生欢喜心,很羡慕、很崇拜,就像我们羡慕、崇拜明星一样。你羡慕崇拜明星是属于世间的,这是贪心不是信心,也不是恭敬心;而佛菩萨有很多无漏的功德,我们对此很羡慕、很崇拜,心里很欢喜;同时,因为自己相续中没有这些无漏的功德——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于是觉得很惭愧,这样的心态叫恭敬心。若是有了恭敬心,跪在他们面前礼拜,这真正是表里如一。否则,心里没有恭敬,只在行为上做,这是装模做样。我们处处在欺骗他人,欺骗自己,现在开始欺骗佛菩萨了。我们已经习惯了欺骗,甚至已经感觉不到自己在欺骗。
要有感恩心、恭敬心,在佛法里就是顶礼礼拜,在世间叫礼仪。心里对一切众生有恭敬心,有礼貌,有感恩心,因为他们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未来的佛,都是我们解脱的助缘、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对他们很感恩,很恭敬,很礼貌,很客气。
一般情况下应该对众生客气礼貌,但有时候态度和方式上也要强硬一点,这是特殊情况。前面讲的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时就不一样了,学佛的人就是学智慧的人,应该要随机应变。
第五是惭,第六是愧。惭与愧是圣者七财的两种,在此处二者也是分开的。所谓“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惭者羞人”:不敢造业,不敢犯戒,一旦造业犯戒了,怕上师善知识们、同修道友们羞耻自己,心里很不好意思,很在意,这个心叫惭。这样的心态对于不造业、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心态,既不怕上师善知识羞耻,也不怕同修道友羞耻。“愧者羞天”:佛菩萨、空行护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佛菩萨,怕空行护法羞耻自己,怕他们惩罚自己,在他们面前心里很不好意思,心态很低落,这叫愧。自己要有惭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恶业了,犯戒了,心里很不好意思。现在我们很多人自己犯戒了还不承认,还找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来替自己辩护,这种人容易造业,一定会犯戒的。
第七,畏,即畏惧,对业因果有畏惧感,害怕自己造业犯戒将来要堕落恶趣,要感受痛苦。为什么你现在事事不如意,内心烦恼重重?因为你自己造了业,犯了戒,才导致这样的结果;而且将来你还要继续遭受痛苦,甚至堕落恶趣,遭受恶趣的痛苦。当想到这些时,心里应该很害怕。
我们还是没有深信因果,也没有仔细思维过这些。讲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甚深地仔细思维啊?没有吧。如果仔细思维过,心里肯定会有畏惧感。如果对业因果没有一点畏惧感,犯戒造恶业都理所当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