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  第八,寂静,任何时候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要具备威仪,寂静、调柔,如理如法。

   第九,给予乐,也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把众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精力,让众生生欢喜心,给予众生快乐。尤其是要让身边的众生开心、快乐。“那不行吧?让他们开心快乐,会不会造业啊?”不会的,若是你没有丝毫的私心,完全为了让众生开心快乐,让众生生欢喜心,然后再慢慢度化、引导他们进入佛门,这样是可以的。

  一共有九个行持善法的殊胜方便道,通过这些才能真正修持善法,真正积累功德。就要这样行善积德。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或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前面讲我们要竭尽全力,全力以赴让众生生欢喜心,让众生快乐。但是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意乐,有各种各样的根基,真的是五花八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根基意乐都是不同的,因此有时候难免生烦恼,甚至要来伤害我们,这个时候自己要明白这个道理。

  伟大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尽管佛的功德圆满,完美无缺,但是众生因自己的业力所感,有时候看佛也不顺眼,不喜欢佛,甚至想伤害佛。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有人不理解我们,甚至想伤害我们,也是正常的。凡夫就是凡夫,很多人都会这样想,“我是全心全意地为他,在利益他,他怎么还恩将仇报,还不理解我,还来伤害我……”就开始动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舍弃众生。若是大家都喜欢你、恭敬你、很听话、一切都顺着你的时候,有什么难的呢?这个时候不会舍弃众生。但是,当你内心真的是为了他,所作所为也是利他的,但是对方还不理解,甚至反过来伤害你的时候,你心不动,这才是不容易的。

  这时应当思维:这事不怪他,怪烦恼,怪贪嗔痴等烦恼敌人。的确如此,对方也是被烦恼控制了,如果他们心里没有烦恼,没有被烦恼所控制,他们不可能这样做。现在他们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有嫉妒心、嗔恨心等烦恼。比如,有的人学习好了,或者得到利益了,就会有人嫉妒,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凡夫,凡夫具有嗔恨、嫉妒等这些烦恼是很正常的,这也不怪他,要怪嗔恨心、嫉妒心啊。

  应当思维:我们不怪这个众生,他的的确确是我们宿世的父母,对我有恩;他也的的确确是将来的佛,因为有一天他也一定会醒悟的,也一定会跟这些烦恼敌人作战、抵抗,他也可以摆脱烦恼,也可以成佛。他们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贪嗔痴等烦恼藏在他们的心里,利用他的口来骂我,利用他的手来打我。这些宿世的父母众生,他们也是不自由的呀。

  若是我们能理智一点,能深信佛讲的这些真理,就会更慈悲他。确实就是这样,他们生嫉妒心和嗔恨心的时候,心里也难受;他们以嗔恨心、嫉妒心造业,将来也要遭受痛苦啊。我们应该更慈悲他们。你要这样思维:这些烦恼敌人不仅伤害我,还伤害我的父母,要恨就恨烦恼敌人,对着烦恼、嗔恨心发怒,绝对要对抗,要跟烦恼对着干。这个时候众生更需要我的帮助,需要我利益他们。我要帮助他,让他们清醒,让他们知道烦恼在利用他们,我们必须站在一起,跟烦恼作对抗,我一定要让他们清醒。对众生应该更慈悲,想拔出他们的痛苦,想给予他们安乐。

  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最根本的戒律就是不舍弃众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众生。当菩萨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利益他的时候,他反过来还嗔恨你、伤害你,这个时候,若是你能保护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心态,才叫真正的修行人。在丰衣足食、肚饱被暖的时候,大家都像个修行人,你慈悲我也慈悲,你是好人我也是好人,大家在这儿像佛、像菩萨似的;但是一旦遇到对境的时候,狐狸的尾巴就露出来了,就不一样了。这时,佛和凡夫绝对不一样。

  平时我们都说能做到不舍弃众生,但真正遇到对境的时候,看看你能不能守护誓言。难啊!真的难啊!现在我也在弘法利生,很多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对境,这个时候心里总有想放弃的念头。一个菩萨若是这样想、这样做,一切都完了。其实,这个时候更要坚强。强忍没有用,你要明理,明白这些道理:不怪他们,他们的本性是善的,自性也是清净的,但是烦恼在作怪啊,这些烦恼隐藏在他们的心里,操纵他们,所以我们不怪他们,要怪烦恼。对烦恼可以嗔恨,“这些烦恼真可恶啊!我绝对要断掉这些烦恼,消灭这个烦恼敌人!”这样的心是可以有的,就要这样!

  

  子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分二:一、思维暇满难得;二、已得当取实义。

  丑一,思维暇满难得: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我应当反反复复思维:人身难得,解脱的机会难得,这是我数劫当中积累的福报,今生今世才得到了暇满的人身。不是谁都可以遇到正法,不是谁都有这个幸运修持正法的。

  真的,大家今天能到这里听闻正法,这是数劫中修来的福报,要珍惜这个福报啊。怎样珍惜?就像前面讲的那样,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样你就能承办解脱,就可以获得究竟的利益,这是人身特有的价值,这是今生要做的最大的事,这叫珍惜人身,珍惜福报。若是不依靠暇满的人身,谁也做不到,只有依靠暇满的人身才能做到,现在你能做到了,这就叫珍惜人身。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一旦出现烦恼,相续中出现恶念的时候,心要稳定,不能随着烦恼和恶念跑;内心要坚定,言行要稳重,不能造恶业。

  前面讲了造恶业的十七种堕罪之门,今天讲了九种行持善法的方便,大家要明白这些,要通过这些去断恶行善。将十七种造恶的方便统统断掉,这叫断恶;尽心尽力地去学修九种行持善法的方便,这叫行善。这样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才能真正珍惜暇满的人身,不会虚度光阴。

  丑二(已得当取实义)分二:一、身体无有所贪精华;二、依身当修法。

  寅一、身本体无有所贪精华:

  秃 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我们都执着和贪爱这个身体,所以首先要观察这个身体。我们为了它造下了无数的恶业,也遭受了无尽的痛苦,这都是因我们执着、贪爱这个肉身而导致的。我们仔细分析、观察这个身体,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值得贪爱和执着。

  谁在贪执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意识。所以我们就跟意识进行一下对话。“意识,请问你为什么保护身体呢?”若回答说:“如果不加保护,它就会不高兴”。“那么,死亡时,鹰鹫由于贪肉而互相争夺、撕扯你的尸体,那时你心里并没有不高兴,为什么现在这般珍爱身体而任其指使呢?”

  我们应该跟自己的意识说话,跟自己的心说话:“意识啊,你为什么要这么执着这个肉身,为什么这么贪爱这个肉身呢?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能把它带走啊,你的肉体变成尸体的时候,会被拿到尸陀林、天葬台喂鸟喂狗。那些******撕扯你的尸体,抢你的肉,那个时候你也没办法,也没有这么贪爱啊!神识、意识总有一天要离开肉体,离开它的那个时刻,你对它一点感情也没有。”

  我们现在做超度破瓦法时,为什么不能把神识勾回肉体里呢?因为那个时候神识(意识)已经离开肉体了,它一看到自己的尸体,心里就特别害怕,觉得很脏。所以我们做超度破瓦的时候,就直接观金刚瑜伽母,然后把神识勾到金刚瑜伽母的体内进行超度。在以前,也有的仪轨是把神识(心识)勾回他的尸体里做破瓦的,但是我们的祖师们讲这样做不如法,因为神识已经离开了肉体,他觉得脏,若是再把他勾到肉体里来,对他来说是种伤害,所以不能这样。

  应该对意识这么说:“这个肉体变成尸体了,被拿到天葬台,由天葬师拿着刀等各种器具割砍,然后喂老鹰喂狗。那个时候,神识你也不在乎啊?那你现在为什么这么执着这个肉体呢?现在和那个时候一样啊!现在这个肉体能动,你不怕;那个时候这个肉体变成尸体了,变成像石头一样的物质了,不会动,你怕什么?现在这个肉体臭气冲天,你不觉得脏;到那个时候,你开始醒悟了,觉得脏。无论怎样,这个肉体最后的下场就是喂狗喂鹰,这样的一个东西有什么可值得贪恋的?有什么可执着的?你要想想。”确实也是如此,到那个时候,无论被埋在地下或者被火化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值得贪恋的。若是放在棺材里,让人害怕,不敢接近;若是拿到火化场火化,最后变成灰就没有了;若是埋在地下,慢慢只剩下骨骼,再慢慢就什么都没有了,融入大地了。这样的一个身体,有什么可值得贪爱的?有什么可执着的?最终必须要离开,必须要舍弃这个肉体。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名别,于汝何所需?

  心意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加以保护呢?既然你与这个身体二者是各自分开的,那么身体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途呢?

  “意识(神识)啊,你和这个肉体没有任何关系,你们的关系是异体(多体)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我们的身体就是旅店,我们的心(神识)就是游客,它是来出差,是暂时住在旅店而已。到时候神识是要走的,肉体是要留下来的,这就说明它们两个是异体的,不是一体的。你为什么把这个肉体视为“我”呢?这不是颠倒吗?死并不可怕,死是肉体死,而灵魂是不会死的。换个旅店,换个地方旅游,这有什么不好的?就像你到这个地方旅游,逛完了后就要走了;再如你出差到这个地方办事,办完事后就要走了。那些大德高僧们就是这样的,你为什么把这个肉体视为我呢?为什么要去执着它呢?

  如果你执着它,把它视为“我”,对你的伤害特别大。您看,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