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第八,寂靜,任何時候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具備威儀,寂靜、調柔,如理如法。
第九,給予樂,也就是給予衆生快樂。把衆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精力,讓衆生生歡喜心,給予衆生快樂。尤其是要讓身邊的衆生開心、快樂。“那不行吧?讓他們開心快樂,會不會造業啊?”不會的,若是你沒有絲毫的私心,完全爲了讓衆生開心快樂,讓衆生生歡喜心,然後再慢慢度化、引導他們進入佛門,這樣是可以的。
一共有九個行持善法的殊勝方便道,通過這些才能真正修持善法,真正積累功德。就要這樣行善積德。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厭,彼乃或所生,思已應懷慈。
爲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
前面講我們要竭盡全力,全力以赴讓衆生生歡喜心,讓衆生快樂。但是衆生有各種各樣的意樂,有各種各樣的根基,真的是五花八門,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根基意樂都是不同的,因此有時候難免生煩惱,甚至要來傷害我們,這個時候自己要明白這個道理。
偉大的佛陀在世的時候,盡管佛的功德圓滿,完美無缺,但是衆生因自己的業力所感,有時候看佛也不順眼,不喜歡佛,甚至想傷害佛。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有人不理解我們,甚至想傷害我們,也是正常的。凡夫就是凡夫,很多人都會這樣想,“我是全心全意地爲他,在利益他,他怎麼還恩將仇報,還不理解我,還來傷害我……”就開始動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舍棄衆生。若是大家都喜歡你、恭敬你、很聽話、一切都順著你的時候,有什麼難的呢?這個時候不會舍棄衆生。但是,當你內心真的是爲了他,所作所爲也是利他的,但是對方還不理解,甚至反過來傷害你的時候,你心不動,這才是不容易的。
這時應當思維:這事不怪他,怪煩惱,怪貪嗔癡等煩惱敵人。的確如此,對方也是被煩惱控製了,如果他們心裏沒有煩惱,沒有被煩惱所控製,他們不可能這樣做。現在他們爲什麼這樣呢?因爲有嫉妒心、嗔恨心等煩惱。比如,有的人學習好了,或者得到利益了,就會有人嫉妒,這很正常,因爲我們身邊有很多凡夫,凡夫具有嗔恨、嫉妒等這些煩惱是很正常的,這也不怪他,要怪嗔恨心、嫉妒心啊。
應當思維:我們不怪這個衆生,他的的確確是我們宿世的父母,對我有恩;他也的的確確是將來的佛,因爲有一天他也一定會醒悟的,也一定會跟這些煩惱敵人作戰、抵抗,他也可以擺脫煩惱,也可以成佛。他們今天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貪嗔癡等煩惱藏在他們的心裏,利用他的口來罵我,利用他的手來打我。這些宿世的父母衆生,他們也是不自由的呀。
若是我們能理智一點,能深信佛講的這些真理,就會更慈悲他。確實就是這樣,他們生嫉妒心和嗔恨心的時候,心裏也難受;他們以嗔恨心、嫉妒心造業,將來也要遭受痛苦啊。我們應該更慈悲他們。你要這樣思維:這些煩惱敵人不僅傷害我,還傷害我的父母,要恨就恨煩惱敵人,對著煩惱、嗔恨心發怒,絕對要對抗,要跟煩惱對著幹。這個時候衆生更需要我的幫助,需要我利益他們。我要幫助他,讓他們清醒,讓他們知道煩惱在利用他們,我們必須站在一起,跟煩惱作對抗,我一定要讓他們清醒。對衆生應該更慈悲,想拔出他們的痛苦,想給予他們安樂。
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最根本的戒律就是不舍棄衆生,任何時候都不能舍棄衆生。當菩薩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你全心全意地爲他、利益他的時候,他反過來還嗔恨你、傷害你,這個時候,若是你能保護自己的心態,轉變自己的心態,才叫真正的修行人。在豐衣足食、肚飽被暖的時候,大家都像個修行人,你慈悲我也慈悲,你是好人我也是好人,大家在這兒像佛、像菩薩似的;但是一旦遇到對境的時候,狐狸的尾巴就露出來了,就不一樣了。這時,佛和凡夫絕對不一樣。
平時我們都說能做到不舍棄衆生,但真正遇到對境的時候,看看你能不能守護誓言。難啊!真的難啊!現在我也在弘法利生,很多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對境,這個時候心裏總有想放棄的念頭。一個菩薩若是這樣想、這樣做,一切都完了。其實,這個時候更要堅強。強忍沒有用,你要明理,明白這些道理:不怪他們,他們的本性是善的,自性也是清淨的,但是煩惱在作怪啊,這些煩惱隱藏在他們的心裏,操縱他們,所以我們不怪他們,要怪煩惱。對煩惱可以嗔恨,“這些煩惱真可惡啊!我絕對要斷掉這些煩惱,消滅這個煩惱敵人!”這樣的心是可以有的,就要這樣!
子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分二:一、思維暇滿難得;二、已得當取實義。
醜一,思維暇滿難得:
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
“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我應當反反複複思維:人身難得,解脫的機會難得,這是我數劫當中積累的福報,今生今世才得到了暇滿的人身。不是誰都可以遇到正法,不是誰都有這個幸運修持正法的。
真的,大家今天能到這裏聽聞正法,這是數劫中修來的福報,要珍惜這個福報啊。怎樣珍惜?就像前面講的那樣,小心謹慎地取舍善惡,斷一切惡,行一切善,這樣你就能承辦解脫,就可以獲得究竟的利益,這是人身特有的價值,這是今生要做的最大的事,這叫珍惜人身,珍惜福報。若是不依靠暇滿的人身,誰也做不到,只有依靠暇滿的人身才能做到,現在你能做到了,這就叫珍惜人身。
“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一旦出現煩惱,相續中出現惡念的時候,心要穩定,不能隨著煩惱和惡念跑;內心要堅定,言行要穩重,不能造惡業。
前面講了造惡業的十七種墮罪之門,今天講了九種行持善法的方便,大家要明白這些,要通過這些去斷惡行善。將十七種造惡的方便統統斷掉,這叫斷惡;盡心盡力地去學修九種行持善法的方便,這叫行善。這樣斷一切惡、行一切善,才能真正珍惜暇滿的人身,不會虛度光陰。
醜二(已得當取實義)分二:一、身體無有所貪精華;二、依身當修法。
寅一、身本體無有所貪精華:
禿 鷹貪食肉,爭奪扯我屍,
若汝不經意,雲何今愛惜?
我們都執著和貪愛這個身體,所以首先要觀察這個身體。我們爲了它造下了無數的惡業,也遭受了無盡的痛苦,這都是因我們執著、貪愛這個肉身而導致的。我們仔細分析、觀察這個身體,沒有一處是幹淨的,沒有一處值得貪愛和執著。
誰在貪執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意識。所以我們就跟意識進行一下對話。“意識,請問你爲什麼保護身體呢?”若回答說:“如果不加保護,它就會不高興”。“那麼,死亡時,鷹鹫由于貪肉而互相爭奪、撕扯你的屍體,那時你心裏並沒有不高興,爲什麼現在這般珍愛身體而任其指使呢?”
我們應該跟自己的意識說話,跟自己的心說話:“意識啊,你爲什麼要這麼執著這個肉身,爲什麼這麼貪愛這個肉身呢?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能把它帶走啊,你的肉體變成屍體的時候,會被拿到屍陀林、天葬臺喂鳥喂狗。那些******撕扯你的屍體,搶你的肉,那個時候你也沒辦法,也沒有這麼貪愛啊!神識、意識總有一天要離開肉體,離開它的那個時刻,你對它一點感情也沒有。”
我們現在做超度破瓦法時,爲什麼不能把神識勾回肉體裏呢?因爲那個時候神識(意識)已經離開肉體了,它一看到自己的屍體,心裏就特別害怕,覺得很髒。所以我們做超度破瓦的時候,就直接觀金剛瑜伽母,然後把神識勾到金剛瑜伽母的體內進行超度。在以前,也有的儀軌是把神識(心識)勾回他的屍體裏做破瓦的,但是我們的祖師們講這樣做不如法,因爲神識已經離開了肉體,他覺得髒,若是再把他勾到肉體裏來,對他來說是種傷害,所以不能這樣。
應該對意識這麼說:“這個肉體變成屍體了,被拿到天葬臺,由天葬師拿著刀等各種器具割砍,然後喂老鷹喂狗。那個時候,神識你也不在乎啊?那你現在爲什麼這麼執著這個肉體呢?現在和那個時候一樣啊!現在這個肉體能動,你不怕;那個時候這個肉體變成屍體了,變成像石頭一樣的物質了,不會動,你怕什麼?現在這個肉體臭氣沖天,你不覺得髒;到那個時候,你開始醒悟了,覺得髒。無論怎樣,這個肉體最後的下場就是喂狗喂鷹,這樣的一個東西有什麼可值得貪戀的?有什麼可執著的?你要想想。”確實也是如此,到那個時候,無論被埋在地下或者被火化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可值得貪戀的。若是放在棺材裏,讓人害怕,不敢接近;若是拿到火化場火化,最後變成灰就沒有了;若是埋在地下,慢慢只剩下骨骼,再慢慢就什麼都沒有了,融入大地了。這樣的一個身體,有什麼可值得貪愛的?有什麼可執著的?最終必須要離開,必須要舍棄這個肉體。
意汝于此身,何故執且護?
汝彼既名別,于汝何所需?
心意啊,你爲什麼將這個身體執爲我所而加以保護呢?既然你與這個身體二者是各自分開的,那麼身體對你來說又有什麼用途呢?
“意識(神識)啊,你和這個肉體沒有任何關系,你們的關系是異體(多體)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我們的身體就是旅店,我們的心(神識)就是遊客,它是來出差,是暫時住在旅店而已。到時候神識是要走的,肉體是要留下來的,這就說明它們兩個是異體的,不是一體的。你爲什麼把這個肉體視爲“我”呢?這不是顛倒嗎?死並不可怕,死是肉體死,而靈魂是不會死的。換個旅店,換個地方旅遊,這有什麼不好的?就像你到這個地方旅遊,逛完了後就要走了;再如你出差到這個地方辦事,辦完事後就要走了。那些大德高僧們就是這樣的,你爲什麼把這個肉體視爲我呢?爲什麼要去執著它呢?
如果你執著它,把它視爲“我”,對你的傷害特別大。您看,一…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