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在前面講了十七種造惡之門,今天講九種行持善法的方便。
第一,深信。我們要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不是那麼容易的。平時大家也都會說“行善積德”,但行善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積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樣才能行持善法、積累功德呢?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從明理中産生的,首先要明白這些佛理,這是十分重要的。明白了佛理,才能産生真正的信心。你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地信仰,這叫迷信。我們學佛不能迷信,迷信是一個愚癡迷茫的狀態。
什麼是真正的佛,什麼是真正的魔,都在于你的心態。若你有智慧,你的心是覺悟的,這就叫佛,這就是佛;若你的心是愚癡的,迷茫的,這就叫魔。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信仰、盲目崇拜,這都是著魔了,這樣下去最後就會變成魔。所以不能迷信,要明信,要明明白白地信。所以明理很重要,聞思很重要啊!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明理,才可以産生真正的信心,才會産生深信。這是我們行善積德的一個基本條件。
第二,肯定。你信佛學佛,包括依止善知識、學修法門等,心裏應該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說,首先經過觀察,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下決心、做決定: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依止善知識,我要好好修持所選擇的這一法門!心裏是非常肯定的。
我們無論是依止上師還是修持法門,首先都要仔細觀察、慎重考慮。前面也講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去做、隨便去做,因爲這都是涉及到我們今生解脫、即身成佛的大事。你自己仔細觀察了,經過慎重考慮,最後內心裏很肯定自己所做的選擇:“我信仰佛教絕對沒有錯,我向佛學習絕對沒有錯!我依止某某上師、某某善知識絕對沒有錯!我修持大圓滿法、淨土法絕對沒有錯!”因爲這都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後確定的,內心非常肯定。
現在很多人都不肯定。比如,今天信佛,明天又去信教;今天說要學佛,明天又開始學別的去了;依止上師、學修這些殊勝法門也是如此,今天在這裏皈依依止,明天又跑到那裏皈依依止。這都沒有經過觀察,沒有慎重考慮,自己很隨意。我不是講過嗎?如果是鬧著玩或者搞什麼傳銷活動的話,你沒有什麼事了,去參與參與,看看熱鬧。當是我們可不是做這些事情,這都涉及到你的解脫,涉及到你的慧命。如果你太隨便了,對自己的修行緣起不好,這是在造業。所以,都得首先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決定。
選擇法門也是這樣。很多人說要學某某法門,這也沒什麼,學一學也可以,但是如果心裏已經下決心了,“我絕對要修這個法!”決定了以後,就應該把這個法門學好,然後再說。如果你沒把這個法門學好,就去學別的法門,最後什麼都學不成。今天學這個,明天又學那個;今天修這個,明天又修其他的法。這都是不肯定。做任何事情,應該先觀察然後再學修。比如,依止上師,應該是先觀察後依止;學修法門,應該是先觀察再學修。現在都是顛倒的,先依止然後再觀察,先學修然後再放棄,這都是造業!
所以,大家要肯定,肯定地立下誓言,肯定地發願。不能隨便發願,不能隨便立下誓言。現在很多人發願、立誓言都太輕松了,聽說要傳戒,都來受戒,一會兒一出門就開始犯戒。今天發這個願,明天發那個願,“我要將身口意供養給佛,供養給上師”,其實都是假的,過後還是自以爲是,沒有按佛的要求去做啊,沒有按上師的要求去做啊,尤其關鍵的時候還是自以爲是,還是自作主張。那個時候不認上師了,“啊!這是我的,我要做什麼我自己知道。”開始變卦了,徹底變卦了,自己曾發過的願也承認了。“不對吧?你不是已經把身口意供養給佛了嗎?供養給上師了嗎?”表面上無話話可說了,但是心裏還是不認,仍然自以爲是。“家裏有事,我要下山了;身體不舒服了,我要下山了……”“沒有事,等幾天就好了……”“不行!不行!”自己就跑了,根本不聽。
一定要慎重考慮!然後自己內心很肯定地立下誓言;自己非常肯定地發願。不要順口就發願,不要動不動就立下誓言,“我要怎麼怎麼,我要怎麼怎麼……”一個智者是不會輕易立下誓言的,他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會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會舍棄自己的誓言,這叫智者。發願也是,你們看看往昔那些諸佛也不是隨便發願的,一旦發願了,絕對要實現、要完成。
第叁,堅穩,就是心裏要堅定,身和語要穩重,不能隨便。比如,有人在那兒說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著說是非,這叫不穩重。一個人在那兒殺生或者做壞事,自己沒有主見,也跟著幹。一說要去娛樂場所造業,自己也跟著別人跑,身和語一點都不穩重。要穩重,要有自己的主見。
你是學佛的人,必須守持戒律。戒律有該做的和不該做的,自己要穩重,一定要做自己的主。內心不能輕易地隨著外境動搖,隨便跟著別人瞎跑,這是不對的。
我們學法修行也是,今天有人說這個法門好,都跟著這個跑,明天有人說那個法門好,又跟著那個跑,這是不穩重。身和語有該說的、該做的,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也有很多時候必須要做或不能做的,自己要以佛法、以戒律去取舍進退,不能隨便跟著別人跑。每個人的根基、意樂、緣分都不同,自己有自己的緣分,自己有自己的福報,要看自己的意樂、根基在哪裏,然後去修符合自己根基和意樂的法門。不要跟著別人跑,不能讓別人牽著走,否則不要說學佛,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總是由別人牽著走,自己沒有主張,就像狗隨著主人一樣。
所以,信念一定要堅定,言行一定要穩重。各位若是想學佛,想做智者,就要這樣;若是不想學佛,不想做智者,不想成爲具有智慧的人,那就不說了。所謂佛度有緣人,若是無緣的衆生,佛也沒有辦法,無能爲力。
第四,恭敬有禮,內心處處有恭敬心,言行上處處有禮貌,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每個衆生都是未來的佛,都有佛性,未來都會成佛。所以,不分好壞善惡、貧富貴賤,內心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禮貌。
什麼叫感恩?感恩是心裏的東西,不在言談和舉止上;感恩也是很明了的,知道別人利益過自己、幫助過自己,想去報答,現在自己要去幫助他、利益他,這樣的心就是感恩。僅僅知道別人利益過自己、幫助過自己還不夠,內心裏還要有“我要利益他、我要幫助他”的意念,要有這樣的感覺,這叫感恩。“感恩”在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但是含義很深。
對方有功德,喜歡對方的功德,自己有過患,心裏很愧疚,這樣的心態叫恭敬。把對方擺在上面,自己在下面跪和拜,這是恭敬的一種表現。爲什麼要把對方放在高處,自己放在低處呢?這是自然而然的,因爲對方有功德,自己沒有這些功德,自己內心裏有很多過患。比如,上師叁寶沒有過患只有功德,自己沒有功德只有過患。自己對有功德的人生歡喜心,很羨慕、很崇拜,就像我們羨慕、崇拜明星一樣。你羨慕崇拜明星是屬于世間的,這是貪心不是信心,也不是恭敬心;而佛菩薩有很多無漏的功德,我們對此很羨慕、很崇拜,心裏很歡喜;同時,因爲自己相續中沒有這些無漏的功德——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清淨的戒律、利益衆生的善巧方便等,于是覺得很慚愧,這樣的心態叫恭敬心。若是有了恭敬心,跪在他們面前禮拜,這真正是表裏如一。否則,心裏沒有恭敬,只在行爲上做,這是裝模做樣。我們處處在欺騙他人,欺騙自己,現在開始欺騙佛菩薩了。我們已經習慣了欺騙,甚至已經感覺不到自己在欺騙。
要有感恩心、恭敬心,在佛法裏就是頂禮禮拜,在世間叫禮儀。心裏對一切衆生有恭敬心,有禮貌,有感恩心,因爲他們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未來的佛,都是我們解脫的助緣、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對他們很感恩,很恭敬,很禮貌,很客氣。
一般情況下應該對衆生客氣禮貌,但有時候態度和方式上也要強硬一點,這是特殊情況。前面講的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時就不一樣了,學佛的人就是學智慧的人,應該要隨機應變。
第五是慚,第六是愧。慚與愧是聖者七財的兩種,在此處二者也是分開的。所謂“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者羞人”:不敢造業,不敢犯戒,一旦造業犯戒了,怕上師善知識們、同修道友們羞恥自己,心裏很不好意思,很在意,這個心叫慚。這樣的心態對于不造業、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關系。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心態,既不怕上師善知識羞恥,也不怕同修道友羞恥。“愧者羞天”:佛菩薩、空行護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佛菩薩,怕空行護法羞恥自己,怕他們懲罰自己,在他們面前心裏很不好意思,心態很低落,這叫愧。自己要有慚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惡業了,犯戒了,心裏很不好意思。現在我們很多人自己犯戒了還不承認,還找一百個、一千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護,這種人容易造業,一定會犯戒的。
第七,畏,即畏懼,對業因果有畏懼感,害怕自己造業犯戒將來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痛苦。爲什麼你現在事事不如意,內心煩惱重重?因爲你自己造了業,犯了戒,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將來你還要繼續遭受痛苦,甚至墮落惡趣,遭受惡趣的痛苦。當想到這些時,心裏應該很害怕。
我們還是沒有深信因果,也沒有仔細思維過這些。講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甚深地仔細思維啊?沒有吧。如果仔細思維過,心裏肯定會有畏懼感。如果對業因果沒有一點畏懼感,犯戒造惡業都理所當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