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P2

  ..续本文上一页,对你来说就不殊胜。你的内心改变了,烦恼减少了,这叫受到法益。选择法门时,不必区分这个法高还是不高,主要对自己而言是最殊胜的。法本身是平等的,法门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不同的根基和意乐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这叫法门。法门都是殊胜的,但是对个人来说有殊胜与不殊胜,若是和自己的相续不相应的就是不殊胜的,和自己相续相应的就是殊胜的。自己选定了法门,就要一心一意地学修。

  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是有次第的,首先要观察,然后再依止。你可以观察,找到一位合格的、与自己有缘的上师善知识。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们本身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缘分不同。寻找和依止上师善知识,是要靠缘分的。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有缘分”。有的人说自己梦到的,有的说一见面感觉很好……这都不一定,梦是假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什么是“和自己有缘分”?他能调伏你、引导你,甚至能让你开悟,让你见性,这就是和你最有缘分。他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有没有这样的收获,你自己可以判断。通过观察,他是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和自己有缘的上师善知识,你自己可以这样选择,然后就要好好地依止。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自己先考虑好,然后再去做,做的时候一定要按程序、次第去做,这也叫具有正知。若是具有正知,心里的烦恼不会增长。若是自己没有这样明确地进行选择,也没有按程序去做,就是失去了正知。如果失去了正知,随眠烦恼将随之而来,随之而增长。现在很多人学这个修那个,今天跟这个活佛学,明天又跟那个活佛学,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失去了正知,内心的烦恼也就随之而增上了。

    癸二(观后当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丑一,断除贪执散漫: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

  无有意义的众多闲谈,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如不得已遇到这些场合,自心应当断除贪着而谨守正念。

  很多人常聚在一起说闲话或者一起看戏的时候,作为修行人,尽量不要去这种场所,若是必须要去,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持自己的心,不能散乱,不能生起贪心等烦恼。你看,若是有人在外边说闲话,自己也跑过去跟着他们一起说闲话。若是到很多人聚集的场合,自己也跟着这些人一起造业。其实,一个修行人尽量不要去这些地方,也不能去这些场所。但一些在家修行人可能有时候不去也不方便,必须要去,这个时候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内心,不要散乱,不要生贪心、嗔恨心等烦恼,内心不能被染污,时时刻刻都要这样。

  一个在家修行人难免要面对世俗之人,要经历很多世间的琐事,但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心,要保护自己的内心,心里不能起烦恼。一旦内心起烦恼了,相续就被染污了,当下也是痛苦的,过后这个果报更严重,所以要保护内心。

  我们现在无论是学法还是修行,都是为了观察和守护这颗心。前面已经讲过,若是有正知正念,就能保护这颗心。以什么保护?以正知正念来保护心。心里不让烦恼生起来,不让这些烦恼把自己所积累的善根、福德偷走、抢走。

  此处也强调,当面对这些境界,出现对境的时候,要保护自己的内心,先稳定下来,心不要动。若是心不动,什么事都没有;内心一动,就有事了,就开始有障碍了。内心不动的话,没有障碍。本来没有什么事,自己的内心一动摇,就有事了。内心如如不动,这是很难做到的,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最后才能做到。你的内心如如不动的时候,一切都是安然无恙的,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有一句法语:把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把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

  这几天都在讲这颗心,应该怎样去守持这颗心,这很重要,这是根啊!在前面讲过,若是你真正把握了你的心,就把握了一切;你改变了你的心,就改变了一切。

  其实问题不在外境上,解决问题也不是要到外境上去解决。现在很多父母都很操心:“孩子不好管,怎么办啊?”这是你自己内心太贪着了,内心太不稳定造成的。以前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债主”,现在这些债主都变成一个债主来了,那这个债主肯定很厉害啊,你必须要采取措施。因果是不虚的,一切恶业都集中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来讨债,这个力量肯定很强大。你看,现在家里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令父母非常烦恼、辛苦。怎么办?就是自己的内心要稳定,心态要改变。首先你要明白,这是大债主,你就要还债,你要心里有数。“哎哟,我这次必须要把债还清”,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他不听话、折磨你,这都是你自己造的业。很多人还问这个问那个,甚至到算命先生那里去算命。我讲过,算命不如认命。这就是你的命,你只能认命,这是你自己造的业。这种心态很重要,若是你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境转变得也非常快。若想在外境上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有些家庭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多老师给孩子辅导,让孩子参加很多讲座,这都没有用,甚至他对父母的折磨更厉害。

  我们了缘、还债,都是要靠心的。怎样才能了缘?“哦,这是我前世欠的,我今生一定要还。”你只心里这样想没有用,你只嘴里这样说也不管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深信这个道理。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深信了这个道理,无论他对你怎样,你的内心都是平静的,这样才能了缘。怎样才能还债呢?自己欠的债要还啊,这是理所应当的。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深信了这个道理,你的心是不会动的,任何时候都是平静的,这样的状态下你才可以还债。现在我们这些学佛人也会说“欠债还债”的话,但只是嘴上这样说说而已,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心里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更没有深信这个道理。若是嘴上这样说,但内心还在动,这样就还不了债。了缘了债才可以了生死,了一切的痛苦。生死指什么?指轮回;轮回指什么?指一切痛苦。了缘了债才能了一切的痛苦,这是很重要,是最关键的呀!

  在外境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作为学佛人、修行人,应该从心地入手,从自己的心里面下功夫,外在的这一切看似违缘障碍,看似痛苦烦恼,到时候都会迎刃而解。真的,这是个秘诀啊。

    丑二,断除无义之事: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无有意义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绘图时,应正念如来的教诲,畏惧罪业而舍弃这些行为。

  在无意义的情况下,在放逸的状态下,不应该挖土地、割草、在地上随便画画等。其实这里主要讲的不是这些行为,而是内心。内心不能放逸,不能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时时不放逸,做任何事情,包括吃喝拉撒都应该有意义。

  吃饭要有意义。若是以贪嗔痴的心态吃饭,就是造业的;尽管没有以贪嗔痴等烦恼的心态吃饭,但若是在放逸的状态下吃饭,也是无意义的。“怎么能是无意义的呢?我吃饭了就不饿,不吃饭就饿,吃饭解决了饥饿的问题,这就是吃饭的意义嘛。”这不叫意义。所谓有意义,是指要变成修行,要变成暂时或究竟快乐的因。也就是说,吃饭时也要提起正念,先把饮食做供养,然后当加持品吃。你供养的时候已经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了,同时也生起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加持,所以这个饮食里就有力量,就有加持了。把它当加持品吃,这样能治病,也能消业。尤其是在家修行人,经常说自己没有时间修行。也许你工作很忙,但是饭肯定还要吃的吧?吃饭也可以变成修行啊,也可以消业啊!念一转就可以消业了。

  现在很多人都担心食品不健康等。即使食品不健康,你也没办法,也得吃,别的你也吃不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内心健康、心里清净的话,这些饮食自然就变得清净了,能治病,能消业。这样吃饭多有意义啊,能消业,还能积福。行住坐卧、吃喝拉撒都一样,都可以变成修行,这样才有意义。这叫佛法,这叫修行!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无意义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到?若内心不放逸、不散乱的话,就能做到时时都有意义,也就是任何时候都在消业积福。刚才是以吃饭为例,依此类推,吃喝拉撒都一样,言谈举止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变成修行,都可以消业,可以积福。若是内心散乱,做这些事情就都失去意义了,也就是说都没有变成修行。这时候要立即改变心态,心要专注,把一切都变成修行,这样就有意义了。

   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无论是身体要行动还是口中要讲话,首先应该观察内心,观察发心和动机。我身要行动了,首先要观察心,这个发心和动机是什么?我口要说话了,这时也要先观察内心,这个发心和动机是什么?

  “安稳如理行”:通过观察,若发现内心是烦恼或恶念,自己就要稳重了,不能被烦恼所转,不能被恶念所转,要立即对治这个烦恼,断除这个恶念,然后建立起正念,继而保持善念,再去行动,再去跟别人谈话。

  言谈举止都要观察自心,心若是善,都是善;心若是恶,都是恶的;若心处于不善不恶、无记的状态,言行也是不善不恶的。若是不善不恶,言行就没有意义了;若是恶的话,将来就要遭受痛苦,后果更严重。所以,就是要保持善念、正念。

   寅二,广说: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如果心生贪着或嗔恨了,这个时候言行就应该中止了,了知一切法无作而如大树般安住于无作的状态中。

  “…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