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你來說就不殊勝。你的內心改變了,煩惱減少了,這叫受到法益。選擇法門時,不必區分這個法高還是不高,主要對自己而言是最殊勝的。法本身是平等的,法門是平等的,但是每個人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不同的根基和意樂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這叫法門。法門都是殊勝的,但是對個人來說有殊勝與不殊勝,若是和自己的相續不相應的就是不殊勝的,和自己相續相應的就是殊勝的。自己選定了法門,就要一心一意地學修。

  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是有次第的,首先要觀察,然後再依止。你可以觀察,找到一位合格的、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善知識。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們本身是平等的,但是衆生緣分不同。尋找和依止上師善知識,是要靠緣分的。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有緣分”。有的人說自己夢到的,有的說一見面感覺很好……這都不一定,夢是假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什麼是“和自己有緣分”?他能調伏你、引導你,甚至能讓你開悟,讓你見性,這就是和你最有緣分。他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有沒有這樣的收獲,你自己可以判斷。通過觀察,他是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是和自己有緣的上師善知識,你自己可以這樣選擇,然後就要好好地依止。

  做任何事情都一樣,自己先考慮好,然後再去做,做的時候一定要按程序、次第去做,這也叫具有正知。若是具有正知,心裏的煩惱不會增長。若是自己沒有這樣明確地進行選擇,也沒有按程序去做,就是失去了正知。如果失去了正知,隨眠煩惱將隨之而來,隨之而增長。現在很多人學這個修那個,今天跟這個活佛學,明天又跟那個活佛學,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失去了正知,內心的煩惱也就隨之而增上了。

    癸二(觀後當控製)分叁:一、中止非事;二、行持應事;叁、修未如是行之對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叁:一、斷除貪執散漫;二、斷除無義之事;叁、斷除煩惱引發之事。

    醜一,斷除貪執散漫:

    無義衆閑談,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無有意義的衆多閑談,種種精彩動人的戲劇,如不得已遇到這些場合,自心應當斷除貪著而謹守正念。

  很多人常聚在一起說閑話或者一起看戲的時候,作爲修行人,盡量不要去這種場所,若是必須要去,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持自己的心,不能散亂,不能生起貪心等煩惱。你看,若是有人在外邊說閑話,自己也跑過去跟著他們一起說閑話。若是到很多人聚集的場合,自己也跟著這些人一起造業。其實,一個修行人盡量不要去這些地方,也不能去這些場所。但一些在家修行人可能有時候不去也不方便,必須要去,這個時候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內心,不要散亂,不要生貪心、嗔恨心等煩惱,內心不能被染汙,時時刻刻都要這樣。

  一個在家修行人難免要面對世俗之人,要經曆很多世間的瑣事,但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的心,要保護自己的內心,心裏不能起煩惱。一旦內心起煩惱了,相續就被染汙了,當下也是痛苦的,過後這個果報更嚴重,所以要保護內心。

  我們現在無論是學法還是修行,都是爲了觀察和守護這顆心。前面已經講過,若是有正知正念,就能保護這顆心。以什麼保護?以正知正念來保護心。心裏不讓煩惱生起來,不讓這些煩惱把自己所積累的善根、福德偷走、搶走。

  此處也強調,當面對這些境界,出現對境的時候,要保護自己的內心,先穩定下來,心不要動。若是心不動,什麼事都沒有;內心一動,就有事了,就開始有障礙了。內心不動的話,沒有障礙。本來沒有什麼事,自己的內心一動搖,就有事了。內心如如不動,這是很難做到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要通過長期的修行,最後才能做到。你的內心如如不動的時候,一切都是安然無恙的,什麼事都沒有了。我們有一句法語:把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把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

  這幾天都在講這顆心,應該怎樣去守持這顆心,這很重要,這是根啊!在前面講過,若是你真正把握了你的心,就把握了一切;你改變了你的心,就改變了一切。

  其實問題不在外境上,解決問題也不是要到外境上去解決。現在很多父母都很操心:“孩子不好管,怎麼辦啊?”這是你自己內心太貪著了,內心太不穩定造成的。以前一個家裏有好幾個“債主”,現在這些債主都變成一個債主來了,那這個債主肯定很厲害啊,你必須要采取措施。因果是不虛的,一切惡業都集中以一個孩子的身份來討債,這個力量肯定很強大。你看,現在家裏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令父母非常煩惱、辛苦。怎麼辦?就是自己的內心要穩定,心態要改變。首先你要明白,這是大債主,你就要還債,你要心裏有數。“哎喲,我這次必須要把債還清”,以這種心態去面對。他不聽話、折磨你,這都是你自己造的業。很多人還問這個問那個,甚至到算命先生那裏去算命。我講過,算命不如認命。這就是你的命,你只能認命,這是你自己造的業。這種心態很重要,若是你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些境轉變得也非常快。若想在外境上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有些家庭花了很多錢,請了很多老師給孩子輔導,讓孩子參加很多講座,這都沒有用,甚至他對父母的折磨更厲害。

  我們了緣、還債,都是要靠心的。怎樣才能了緣?“哦,這是我前世欠的,我今生一定要還。”你只心裏這樣想沒有用,你只嘴裏這樣說也不管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深信這個道理。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深信了這個道理,無論他對你怎樣,你的內心都是平靜的,這樣才能了緣。怎樣才能還債呢?自己欠的債要還啊,這是理所應當的。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深信了這個道理,你的心是不會動的,任何時候都是平靜的,這樣的狀態下你才可以還債。現在我們這些學佛人也會說“欠債還債”的話,但只是嘴上這樣說說而已,心裏不是這樣想的,心裏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更沒有深信這個道理。若是嘴上這樣說,但內心還在動,這樣就還不了債。了緣了債才可以了生死,了一切的痛苦。生死指什麼?指輪回;輪回指什麼?指一切痛苦。了緣了債才能了一切的痛苦,這是很重要,是最關鍵的呀!

  在外境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作爲學佛人、修行人,應該從心地入手,從自己的心裏面下功夫,外在的這一切看似違緣障礙,看似痛苦煩惱,到時候都會迎刃而解。真的,這是個秘訣啊。

    醜二,斷除無義之事:

    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

  無有意義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于地面繪圖時,應正念如來的教誨,畏懼罪業而舍棄這些行爲。

  在無意義的情況下,在放逸的狀態下,不應該挖土地、割草、在地上隨便畫畫等。其實這裏主要講的不是這些行爲,而是內心。內心不能放逸,不能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時時不放逸,做任何事情,包括吃喝拉撒都應該有意義。

  吃飯要有意義。若是以貪嗔癡的心態吃飯,就是造業的;盡管沒有以貪嗔癡等煩惱的心態吃飯,但若是在放逸的狀態下吃飯,也是無意義的。“怎麼能是無意義的呢?我吃飯了就不餓,不吃飯就餓,吃飯解決了饑餓的問題,這就是吃飯的意義嘛。”這不叫意義。所謂有意義,是指要變成修行,要變成暫時或究竟快樂的因。也就是說,吃飯時也要提起正念,先把飲食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你供養的時候已經憶念佛菩薩的功德了,同時也生起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加持,所以這個飲食裏就有力量,就有加持了。把它當加持品吃,這樣能治病,也能消業。尤其是在家修行人,經常說自己沒有時間修行。也許你工作很忙,但是飯肯定還要吃的吧?吃飯也可以變成修行啊,也可以消業啊!念一轉就可以消業了。

  現在很多人都擔心食品不健康等。即使食品不健康,你也沒辦法,也得吃,別的你也吃不了。這個時候,如果你內心健康、心裏清淨的話,這些飲食自然就變得清淨了,能治病,能消業。這樣吃飯多有意義啊,能消業,還能積福。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一樣,都可以變成修行,這樣才有意義。這叫佛法,這叫修行!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做無意義的事情。怎樣才能做到?若內心不放逸、不散亂的話,就能做到時時都有意義,也就是任何時候都在消業積福。剛才是以吃飯爲例,依此類推,吃喝拉撒都一樣,言談舉止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消業,可以積福。若是內心散亂,做這些事情就都失去意義了,也就是說都沒有變成修行。這時候要立即改變心態,心要專注,把一切都變成修行,這樣就有意義了。

   醜叁(斷除煩惱引發之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無論是身體要行動還是口中要講話,首先應該觀察內心,觀察發心和動機。我身要行動了,首先要觀察心,這個發心和動機是什麼?我口要說話了,這時也要先觀察內心,這個發心和動機是什麼?

  “安穩如理行”:通過觀察,若發現內心是煩惱或惡念,自己就要穩重了,不能被煩惱所轉,不能被惡念所轉,要立即對治這個煩惱,斷除這個惡念,然後建立起正念,繼而保持善念,再去行動,再去跟別人談話。

  言談舉止都要觀察自心,心若是善,都是善;心若是惡,都是惡的;若心處于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言行也是不善不惡的。若是不善不惡,言行就沒有意義了;若是惡的話,將來就要遭受痛苦,後果更嚴重。所以,就是要保持善念、正念。

   寅二,廣說: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如果心生貪著或嗔恨了,這個時候言行就應該中止了,了知一切法無作而如大樹般安住于無作的狀態中。

  “…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