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果生貪心、嗔恨心了,自己知道了以後,言行要先中止。若是帶著貪心去說話、做事,都是造業;若是內心存有嗔恨,說話也是罵人、傷害他人,這個時候做任何事都是擾害衆生的,所以要中止,先不做。
“如樹安穩住”:這時就如外邊的大樹一樣,安住于無作的狀態當中,不允許去做,然後重新調整心態。
時時觀察心真的很重要。也許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惡的、邪的,但是若能時時觀察的話,就可以及時改變。第一,我們在言談舉止上就不會造惡業,不會犯戒。第二,我們很多人都是凡夫,由于無始劫來的串習,惡念邪念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來,但是只要我們能及時改變,它就不會再繼續下去了。這很重要!
我們現在要做到時時觀察,也許也難,但是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小時觀察一次,慢慢地一分鍾觀察一次,然後一秒鍾觀察一次,這樣堅持下去,最後一刹能觀察一次,那就不得了了,就已經成就了。應該要有進步,最好要時時都有進步!
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或思僞與詐,
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
心思旁骛,口中冷嘲熱諷;心生傲慢,驕傲自滿,對自己的財富過分貪著喜愛;總想評論他人的過患,總想欺騙敲詐;很自私地常常贊歎自己,時常想诋毀他人;比如,菩薩戒裏有自贊毀他,即爲了獲得一些利益而贊歎自己、誹謗他人,企圖阻止他人得到這個利益,而使自己獲得此利;惡口罵人,挑撥離間。這些都是造業之門,通過這些會造業的。
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叁門,若發現叁門中有這些事情的時候,就要立即對治,不能再繼續這樣,要斷除這些惡業。就如大樹一樣,要穩定、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待奉,如樹應安住。
如果自私自利,爲貪圖名聞利養、恭敬愛戴而讓別人伺候自己,這個時候應該如樹般安住,心不動,不能這樣想,更不能這樣做。
現在有些家庭雇保姆來伺候自己;有些夫妻之間也是,讓對方做家務伺候自己。很多人很得意、很開心:“我在家裏什麼也不用做,都是他在做。”你在那享受,是消耗自己的福報。這時應該搶著做:“我來,我來……”自己想消業,想積累資糧,這個機會不能讓給他。
你讓對方來做,無論是雇人來做還是讓自己的家人來做,如果能有這樣的發心也行:“我的福報消耗了就消耗了,我下地獄就下地獄,主要是他們不下地獄就行。希望我能成爲他們消業的對境,成爲他們種福報的良田,我忍。”如果這不是自己爲了享受而找借口,而是自己真心實意這樣想的話,這也是利他心,也可以。但有些人不是,就是自己不願做而讓別人做,自己爲此還很得意。因果是不虛的,今生他來伺候你,下輩子你就要伺候他。今生今世他伺候你一天,你來世要伺候他五百天,要翻五百倍,這是佛講的,就像今天你殺了一條命,來世要還五百條命,二者一個道理。
當自己有這些貪念和行爲的時候,要去對治,要麼改變心態,要麼改變行爲。
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貪圖自私自利而想放棄利他而希求眷屬,並且想說自利方面的語言時,心裏有這樣的念頭或想法的時候,也是要如樹般穩定,不能再繼續這樣想,不能這樣去做,立即要對治,要改變。
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如樹就好安住。
不能忍耐、懈怠懶惰,生起恐怖,厚顔無恥,廢話連篇,對于自方過分貪愛之心生起時,一定要做到如樹般安住。
“不耐懶與懼”:不忍耐,懈怠懶惰,有時心生恐怖。尤其是在修法的過程中,當生活艱難、路況危險時,就害怕,並因此放棄共修,失去這樣的一個修法的機會。
“無恥言無義”:厚顔無恥,不知道羞恥,也不知道忏悔;瞎話多,廢話多。前面講過,佛菩薩對我們所作所行的一切都一清二楚,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一點羞愧心。很多人也經常說一些閑言碎語。
“親友愛若生”:對自方過分貪愛之心生起。無論是自己貪愛家親眷,還是家親眷屬貪愛自己,只要有過分的貪愛,也是要對治的。無論是你貪愛這些人還是這些人貪愛你,這都是互相傷害。“他愛我,他喜歡我……”其實這都是染汙相續的。愛是可以的,但要有大愛,小愛要變成大愛,才不會造業。小愛是煩惱,一定會染汙你的相續;大愛是無分別的,所謂“大愛無疆”嘛。小愛是有分別的,所以叫貪心,是一種染汙,這是要對治的。“那我是不是不能愛我的家人?是不是不能愛我的兒女啊?”不是,能愛,但是不能自私地愛,心胸不能狹隘,要無自私地愛,無分別地愛,那才是真愛,才叫大愛。大愛才是真愛,之前不會有真愛的,都是虛僞的。
若是真愛的話,它是不會變的,任何時候都不會變;若是小愛,它是會變的,過幾個月、幾年就變了,就不愛了,這不是真愛。現在有的人說“我是真愛……”,你這不是真愛,真愛是無分別的,是不變的。所以,世間的這些愛變了也沒有什麼,很正常。世間法就是這樣,一切都不可靠,都是無常的。
寅叁,攝義:
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我們應該觀察,是否出現了具有染汙性、勤于無義之事的心態,如果出現了,那麼菩薩勇士即刻就要對治,不要偏向動搖在自我一方,而要穩固地受持這顆菩提心。
總的來說,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這顆心不要放逸,不要勤于做無意義的事情,時時刻刻都應該小心謹慎,應該一切所做都具有意義,也就是說一切都要變成修行,這樣的話才有意義。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叁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