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做到了。这都是生起正念和保持正念的方法。
大家有没有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对渴望解脱的人来说,正念太重要了。在前面讲过,若要护持学处就要护持心,要护持心就要护持正念。正念太重要了,不能失去正念,不能让正念离开意的家门。
大家要注意,正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有的,不是想有就可以有了的。若不失去正念,很难啊!若能具有这个正念,也很不容易啊!此处讲的都是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不失去正念的方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然后听闻他们的佛法开示,听闻他们讲经说法;然后时时忆念佛陀,忆念上师,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上师的功德,这都是在相续中生起正念、保持正念的唯一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无数劫当中寻找,最后只找到了这个方法,你对此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也许你可能不太承认,“不能吧,也许有别的方法吧,我这样散乱,这样随便也挺好的,也挺有正念的。”不可能!
大家看看,自己要不要采取这些方法,要不要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正念?要不要时时保持这样的正念?真的,修行是个人的事,解脱是个人的事,要修行的是你自己,最终解脱的是你自己。比如说,虽然现在是我在给大家讲,但是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解脱是你自己的事。需不需要这样做,你应该自己选择。尽管我现在在讲正念,但是我们都是这个法的对境,个人的因缘要个人了,解脱是要自己解脱,修行是要自己修行。
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对正法有信心、有兴趣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名义上学佛,跟着别人在那儿瞎折腾,自己没有主见,风往东吹就往东跑,风往西吹就往西边跑,这叫漂浮不定,自己没有见解。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看到朋友学佛了,“我也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学佛;看到身边有一两个人出家了,“我也要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出家。
学佛就要学觉悟,学智慧。因为“佛”代表觉悟,代表智慧。若是你真的要学佛,就不要跟着别人瞎跑,应该学觉悟,让内心觉悟;应该学智慧,要转识成智。
如果你要在佛门出家,就要当沙门。所谓“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难道剃个头、穿个袈裟,就算沙门了?你看看,自己有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有没有息灭贪嗔痴三毒?“现在我没有,但是我在争取。”“现在我还没有彻底息灭贪嗔痴,但是我在努力。”这样也行。你把沙门的果位作为目标、方向而去为之努力奋斗,这也算是沙门,算是出家人。若是心里一点儿这样的意识都没有,“光着头挺好看的,我也要剃头,我也要穿法衣、穿袈裟”,仅仅对剃头、穿法衣好奇,这是不行的。很多人出家就是因为好奇,出家以后没几个月、几年,又嫌麻烦,又觉得不好看,就开始留头发,越来越长;开始脱法衣,穿着俗服到处跑。
若是你发心出家,剃头不重要,穿法衣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以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决心。如果有这种决心的话,你就是个出家人;如果这个决心不动摇的话,你就算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有的人出家了以后,事就更多了。“我已经出家了,我已经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别人都应该恭敬我啊?是不是别人都应该供养我啊?”如果对方对自己不恭敬,甚至没有什么供养的时候,就开始烦了,就开始要跟别人吵架了。无论对你恭敬还是不恭敬,做供养还是不做供养,这都是对方自己的选择,你有什么可埋怨的啊?很多人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是为了戒牒。拿到了戒牒,就像拿到身份证一样,受完大戒后也不学戒律,到处跑。真的,大家应该慎重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剃头,自己为什么要穿袈裟,自己剃头、穿袈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趋入;三、略说护持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等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比如行走、安坐、躺卧、吃饭、喝水的时候,如果发现心里不清净,有恶念、烦恼,这个时候内心要稳重。否则,若是以恶念、烦恼去做,这都是造业的。内心要稳重,不能被烦恼动摇,不能随顺恶念,要稳重起来。然后自己要重新调整心态,重新发心,把恶念变成善念,及时提起正见,然后去降伏烦恼。“如树”就是指如大树一样稳重,不动摇。应该及时改变,及时去对治,然后以善念,以正见去做。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有家,有工作,没有时间修行,也没有时间做善事。”这还用单独抽出时间吗?就在于一个意念,念一转就行了。刚才讲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发现是恶念,就立即对治,然后重新发心,提起善念,再去做,这些事不就都变成善事了吗?
应该要观察,如果觉得意念不对,是邪见、烦恼,就要及时对治,再重新调整心态,保持正知正见,再去生活、工作。这样,生活、工作都会变成修行,都会变成善法。一个大乘行者,一个真正合格的密宗弟子,不分身份,不分环境,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他有调整心态的能力,有降伏恶念、邪念的能力,内心绝对是坚强的,内心绝对是智慧的。若能这样,无论在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样,即使身边都是恶人,都是坏人,自己仍然是清净的。
壬二:(一同趋入)分四:一、观察三门状态;二、观后当控制;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四、成圆满学处之之分。
癸一(观察三门之状态)分三:一、观察身体所做;二、观察心之动态;三、开许放松之时。
子一,观察身体所做: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平时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瞧。任何时候,尤其是走路的时候,不能随便东张西望。如果你的身这样不稳重,你的内心肯定也是散乱的。因为心是散乱的,就会东张西望。
应该一门心思专注在取舍的这些道理上。自己有很多该做不该做的,心里应该时时意念这些所断所行的一切学处。目光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也就是约一米的范围。如果很有威仪,身态很稳重,说明内心也是很专注,很坚定的。
走路时若东张西望,这说明内心是散乱的;若你的目光恒时垂视一米内的范围,很小心谨慎地走路,说明内心是专注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心,若是你内心散乱,身态怎样都不行;如果你内心专注,怎样都可以。当外在的景象影响不到你内心的时候,当你的内心已完全获得自在的时候,什么样的身态都无所谓,但这个时候也还是要表法的,在身体上也会有这样的表态,有这样的行为。
若是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不能东张西望。需要看时可以看,但毫无意义地东看看西看看,说明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一点都不专注,这是不应该的,是不允许的。这里主要讲的是内心要专注,不能散乱。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若经常这样非常小心谨慎地行走,有时候内心会疲劳,眼睛、身体也会疲劳,这个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眺望四方。若看到对面有人过来了,应该很有礼貌地问一句:“您来了,还好吗?需不需要帮助啊?……”这不是装的,而是用真心说的。看到来人了,心里要这样想: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我成就的助缘。内心很感恩,觉得很难得,心里自然就欢喜了。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来的这个人,无论有钱没钱,长得好看不好看,都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未来佛,都是修行的助缘、成就的根本,因此就不应该有分别了。尽管我们有时候也很客气,“来了,需不需要帮助啊?”但是目的和前面所讲的不一样,仅是因为他有钱有势而喜欢,或者因为他长得好看、顺心而问候。
见到每一个众生都应该这样想:这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啊;这是我成就的助缘啊,无论是修忍辱还是修布施,必须要靠这些众生,若没有这些众生,我怎么修忍辱、修布施啊?若是不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我怎么成就啊?如是思维时,就觉得欢喜和感恩。在这样的心态下,你的问候都是真心的、清净的。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我们启程上路的时候要观察。以前比丘或比丘尼都住在山洞或者森林里,要到城中化缘,经过的路途都是山沟和森林等,可能会遇到猛兽、土匪等危险,这时需要观察。平时走路都要注重威仪,但需要观察的时候也要观察,可以停下步伐,仔细观察一下四方,没有危险的时候,再继续前行。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不能仅仅观察前方,也需要观察后面,这时要停下来,然后向后仔细观察观察,看有没有什么危害,如果没有,再向前走。此外,也可以这样解释:“憩时”指休息之时。走路累了,要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也要先观察一下。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包括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内心专注,不能散乱。很多人走路根本就不看路,前面有水有坑,一脚就踩到水里,掉到坑里了,把鞋也弄湿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不看路的结果是这样。吃饭也是,呼噜呼噜地吃,也不去观察饭菜里有没有昆虫之类,囫囵吞枣地吃下去。这都是不如法的。
走路的时候要认认真真,若以正知正念去步行,你所迈的每一个步伐都有正知正念的摄持,就会不断地提高内心的境界。吃饭的时候也要谨慎,打饭要不多不少,放在口里的饭要适量,细嚼慢咽。若每一口都以正知正念去摄持,吃一口就增长一分智慧,吃一口就提高一分内心的境界,这样进步才快。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若能保持正知正念,打呼噜也是在提高境界啊,打一声呼噜就提高一个境界,增长一分智慧。每一件…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