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願法師法語▪P6

  ..續本文上一頁定目標

  我們的心量一定要放大,因爲我們接觸的人來自于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聚在一起難免會有隔閡,這個時候我們要互相包容、互相寬容。大家是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在一起,都要和藹可親、和顔悅色地相處,我們都要學習菩薩的慈悲,而不是像羅刹一樣的。日常生活當中難免有磕磕碰碰的,隨時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學會處事待人,無論對什麼人都能一律地平等對待。把我們的目標確定好——我們是來學道的,是爲了成佛的,煩惱障礙都不是重要的。

  

  實相是法身,是佛性。

  實相是什麼

  實相是法身,是佛性。到這個時候,你的境界就截然不同了,這就是祖師們常講的: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極樂世界從來沒離開過你,你也刹那沒有離開過極樂世界,你就生活在極樂世界,就生活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那爲什麼感受不到呢

  爲什麼還要受痛苦呢

  你自己把自己重重包圍住了,極樂世界就離你十萬億佛國土那麼遠了,就是十萬億佛國土那麼遠的煩惱把你嚴嚴包圍住了。真的將這些煩惱去除掉了,山河大地也是法王身,是如來真正的“身”。

  

  有對立,就有分別,就有矛盾,這是輪回的根

  我們現在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裏,有“我”有“他”。有“他”和“我”,就有對立,就有分別,就有矛盾,這就是輪回的根,你沒有和宇宙融爲一體。如果你真正地和虛空宇宙融爲一體了,自然就沒有輪回了。輪回就好比迂回的道路一樣,開悟了以後這個路是平坦的,直的,四通八達的,就隨心自在了。現在我們是自己給自己挖了陷阱去跳,自己給自己找了條坑坑窪窪的小路去走,把自己給障礙住了。

  

  放大我們的心量

  衆生總是生活在自己的煩惱世界裏,總是在這個大夢裏不醒,這個大夢總是延續不斷,怎麼辦呢

  只能夠慢慢地積功累德,慢慢地把自己的善根、福報培足了,智慧才能夠開顯出來。

  所以能在佛門裏做事情應該是一種榮幸,要任勞任怨地去做,爲誰做的

  爲佛菩薩,爲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做的,不是爲自己修福去做的。把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給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回向給佛菩薩的恩德,這樣我們的心量就大了。

  

  放下煩惱,恒生歡喜心

  一定牢牢地記住,任何事情讓你生煩惱了,你先不煩惱,先生歡喜,事後你再冷靜地想一想是誰出問題了,恒生歡喜心就對了。佛說要常生歡喜心,我們順境生歡喜心,逆境也生歡喜心,一切種種的順、逆境來了你都生歡喜心,這樣大家才能歡歡喜喜地奔上菩提大道。如果你就這麼小的一點兒心量,總是生煩惱,那怎麼能容忍衆生,容忍這個世界呢

  口口聲聲地要普度衆生,要爲一切衆生服務,自己的煩惱心降伏不了,那世界衆生來了,你豈不要氣死

  

  放大心量

  修行過程中,如果自己的心量那麼小,怎麼能降伏無邊的煩惱習氣

  只有降伏了自己的煩惱習氣,才談得上普度衆生,談得上去爲佛法做表率。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心量變現的,你看別人不順眼,是你自己生煩惱了,自己心裏已經出問題了,不是外面讓你生煩惱的。

  

  感恩一切人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感恩一切人。有人讓你生煩惱了,你要感恩他;有人罵你了,你要感恩他;有人批評你了,你要感恩他。爲什麼

  緣分難遇。你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人來批評你

  能有幾個人來罵你啊

  這個緣分都是難遭遇的,所以人家替你消業障了你應該高興才對啊!衆生不明白,還以爲怎麼這人天天和我作對,天天給我找麻煩啊

  給你找麻煩的人其實就是你最大的恩人!

  

  往生極樂要有信、願、行

  你不想輪回了,想到極樂世界去,想得到佛菩薩的果報,是自己的事情,這是一個必須要明確的目標。想去極樂世界就要有“願”,這個願力就是修行的過程。你發了大願是你“行”的前提,是一個堅固的支柱,有“願”才有“行”,沒有願力就談不上“行”。如果你不願意去,那你這個“行”自然就是散亂的。

  

  人我是非前,守好自己的身口意

  人家爲佛門做一點貢獻,你嫉妒人家,人家不做你又嫌棄人家,這是不對的,你的思想有問題。人家做了你應該隨喜贊歎,人家在佛門裏面真修行,你應該恭恭敬敬的,這是“禮敬諸佛”。你看到別人爲佛門做事,你生嫉妒心、生不歡喜這是不對的。在佛門當中一定要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各人做事各人背負因果責任。佛門是修福修慧的地方,結果你背了因果自己還不知道,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說明白。

  

  我們學佛的目的

  我們學佛是提升自己,而不是盲修瞎練去外面求。佛的種種修法、種種事情,是讓我們自修自悟、自己成就,佛只是給你做個引導,教你念佛將來你可以成佛,教你開智慧,將來你的智慧就圓滿了。

  

  法法平等,法法一如

  佛告訴我們,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是冤枉受,因爲你不覺悟才有種種的苦受。當你覺悟了,哪有一法不是佛法?哪有一方不是淨土呢?法法平等,法法一如。當我們不明了的時候,起種種分別,種種執著。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是清淨自性的本來面目!我們所能去談論的,所能去分別的,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我們的妄念而已。這才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生妄想分別種種不同,造成你自己身心世界種種的感受。

  在這個世界當中,佛告訴我們,一切現象,是業力牽纏,生死無果,無有出期。爲榮華富貴所吃的苦,佛說是不值得的;爲修道、爲成就所吃的苦,佛說這個是能帶得走的。佛告訴我們,佛法是讓我們自己覺悟,自己成就。

  

  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分別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佛法是針對一切衆生說的,那你個人,就從其中選擇一個法門,等到你真正回歸彼岸以後,那八萬四千法門你就通通都得到了,通通都圓融了。所以派別林立,只能說衆生差別相,讓我們看到了衆生根性的不同,不能是說有分別。

  

  學佛的人生病了怎麼辦?

  我們常講,學佛的人生病了怎麼辦?生病了那也正常,因爲你的妄念多、煩惱多,自然就會生病。你把你的這些妄念都息滅了,心地清淨了,這是一付很好的良藥。並不是說學佛的人不吃藥,而是說,如果你的心地能夠清淨下來,這就是一付很好的良藥。

  當然了,沒有到這個程度,該吃藥的還是要吃藥的,不能說學佛的人連藥也不吃了,是不是搞迷信了,這個影響也非常不好。也不要把這個當做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因爲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一個四大合和的假我,它有點問題了,我們吃藥,就不要把它當作藥想,就像我們吃飯一樣,爲什麼要吃飯?因爲我們有“病”,有饑餓的這個病。我們不吃飯,就像生病了,一天不吃就不行了,叁天不吃那更不行了,所以吃飯爲什麼?要治“病”呀。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身體不舒服了,醫生開的這個藥,也是來幫助我們的四大調和,所以不要把這個事情想得這麼複雜,該吃的時候吃一點。但是有一點,是藥叁分毒,對你的這塊身體是好,對其他部分可能就會有副作用,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的。

  

  學佛的目的是找到我們的心

  修習佛法,目的是找我們的心。學佛自始至終是讓我們通過佛菩薩的教誨,找到我們的真心,讓我們這個心有所皈依,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究竟極樂的世界,這是學佛的終歸目的。

  修習佛法,目的是找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丟了,找不到了,學佛自始至終是讓我們通過佛菩薩的教誨,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我們的真心,讓我們這個心有所皈依,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究竟極樂的世界,這是學佛的終歸目的。

  

  隨緣與攀緣

  不是我們什麼都不做了叫隨緣,我們一做點事情叫攀緣。努力去做叫隨緣,沒有去希求“我今天去做了,我明天一定要得到果報”,如果希求了,這叫攀緣;“我今天努力了,明天得不到果報不要緊,我明天繼續努力,後天得不到果報也不要緊,我後天繼續努力”,盡心盡力地做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叫隨緣。

  

  佛是真語者

  衆生領悟的佛法,都是因自己的心想不一樣所理解不相同。當我們沒有正確地認識之前,我們要相信:佛,決定不會欺騙衆生。佛是不妄語者,要是佛說的沒有的話,那佛不是妄語了嗎?只要有這個信心,我們就能夠真正見到極樂世界,真正來驗證佛菩薩講的話是正確的。

  

  戒律是什麼

  戒律就像是什麼呢?古大德有一個比喻:比如你去登山,那個戒律就像綁在你身上的安全繩索一樣,如果你沒有這根繩索給你牽引的話,有可能你一不小心掉下來就摔得粉身碎骨了。有了這個規範、保障,你一步一步地走過去,才能夠沒有危險,才能夠真正地趨吉避凶,所以戒律是爲你好而設定的,而不是約束你的。

  

  持戒的目的

  持戒不是爲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爲了炫耀的,而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的一個過程。不是爲了持戒而持戒,是爲了你自己有一個清淨心、開智慧而去做的。

  

  看好自己的煩惱心

  在佛的眼裏,宇宙世界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看這個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蚊蟲螞蟻都是菩薩;我們衆生看佛也是凡夫啊,還有人在誹謗釋迦佛。明白以後才知道,有時候自己生煩惱了,或自己看別人不順眼,問題出在哪裏?沒有出在對方的身上,是自己的問題,看好自己的煩惱心,把它化解了。

  

  佛弟子“四不”

  佛陀告誡弟子四不:“不做國賊、不謗國主、不犯國製、不漏國稅。”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樣子,修行人要做修行人的好樣子,做二十一世紀的真菩薩,修福修慧,人天恭敬、供養,諸佛歡喜、贊歎。

  

  心存善,行善

  我們要想過快樂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從覺悟的那一刻起,每天做善事、每天想好事、每天想善事,讓我們的…

《開願法師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回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