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愿法师法语▪P6

  ..续本文上一页定目标

  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放大,因为我们接触的人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聚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这个时候我们要互相包容、互相宽容。大家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都要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地相处,我们都要学习菩萨的慈悲,而不是像罗刹一样的。日常生活当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随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学会处事待人,无论对什么人都能一律地平等对待。把我们的目标确定好——我们是来学道的,是为了成佛的,烦恼障碍都不是重要的。

  

  实相是法身,是佛性。

  实相是什么

  实相是法身,是佛性。到这个时候,你的境界就截然不同了,这就是祖师们常讲的: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极乐世界从来没离开过你,你也刹那没有离开过极乐世界,你就生活在极乐世界,就生活在阿弥陀佛的怀抱里。那为什么感受不到呢

  为什么还要受痛苦呢

  你自己把自己重重包围住了,极乐世界就离你十万亿佛国土那么远了,就是十万亿佛国土那么远的烦恼把你严严包围住了。真的将这些烦恼去除掉了,山河大地也是法王身,是如来真正的“身”。

  

  有对立,就有分别,就有矛盾,这是轮回的根

  我们现在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有“我”有“他”。有“他”和“我”,就有对立,就有分别,就有矛盾,这就是轮回的根,你没有和宇宙融为一体。如果你真正地和虚空宇宙融为一体了,自然就没有轮回了。轮回就好比迂回的道路一样,开悟了以后这个路是平坦的,直的,四通八达的,就随心自在了。现在我们是自己给自己挖了陷阱去跳,自己给自己找了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去走,把自己给障碍住了。

  

  放大我们的心量

  众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烦恼世界里,总是在这个大梦里不醒,这个大梦总是延续不断,怎么办呢

  只能够慢慢地积功累德,慢慢地把自己的善根、福报培足了,智慧才能够开显出来。

  所以能在佛门里做事情应该是一种荣幸,要任劳任怨地去做,为谁做的

  为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做的,不是为自己修福去做的。把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回向给佛菩萨的恩德,这样我们的心量就大了。

  

  放下烦恼,恒生欢喜心

  一定牢牢地记住,任何事情让你生烦恼了,你先不烦恼,先生欢喜,事后你再冷静地想一想是谁出问题了,恒生欢喜心就对了。佛说要常生欢喜心,我们顺境生欢喜心,逆境也生欢喜心,一切种种的顺、逆境来了你都生欢喜心,这样大家才能欢欢喜喜地奔上菩提大道。如果你就这么小的一点儿心量,总是生烦恼,那怎么能容忍众生,容忍这个世界呢

  口口声声地要普度众生,要为一切众生服务,自己的烦恼心降伏不了,那世界众生来了,你岂不要气死

  

  放大心量

  修行过程中,如果自己的心量那么小,怎么能降伏无边的烦恼习气

  只有降伏了自己的烦恼习气,才谈得上普度众生,谈得上去为佛法做表率。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心量变现的,你看别人不顺眼,是你自己生烦恼了,自己心里已经出问题了,不是外面让你生烦恼的。

  

  感恩一切人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感恩一切人。有人让你生烦恼了,你要感恩他;有人骂你了,你要感恩他;有人批评你了,你要感恩他。为什么

  缘分难遇。你一生当中能遇到几个人来批评你

  能有几个人来骂你啊

  这个缘分都是难遭遇的,所以人家替你消业障了你应该高兴才对啊!众生不明白,还以为怎么这人天天和我作对,天天给我找麻烦啊

  给你找麻烦的人其实就是你最大的恩人!

  

  往生极乐要有信、愿、行

  你不想轮回了,想到极乐世界去,想得到佛菩萨的果报,是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必须要明确的目标。想去极乐世界就要有“愿”,这个愿力就是修行的过程。你发了大愿是你“行”的前提,是一个坚固的支柱,有“愿”才有“行”,没有愿力就谈不上“行”。如果你不愿意去,那你这个“行”自然就是散乱的。

  

  人我是非前,守好自己的身口意

  人家为佛门做一点贡献,你嫉妒人家,人家不做你又嫌弃人家,这是不对的,你的思想有问题。人家做了你应该随喜赞叹,人家在佛门里面真修行,你应该恭恭敬敬的,这是“礼敬诸佛”。你看到别人为佛门做事,你生嫉妒心、生不欢喜这是不对的。在佛门当中一定要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各人做事各人背负因果责任。佛门是修福修慧的地方,结果你背了因果自己还不知道,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说明白。

  

  我们学佛的目的

  我们学佛是提升自己,而不是盲修瞎练去外面求。佛的种种修法、种种事情,是让我们自修自悟、自己成就,佛只是给你做个引导,教你念佛将来你可以成佛,教你开智慧,将来你的智慧就圆满了。

  

  法法平等,法法一如

  佛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是冤枉受,因为你不觉悟才有种种的苦受。当你觉悟了,哪有一法不是佛法?哪有一方不是净土呢?法法平等,法法一如。当我们不明了的时候,起种种分别,种种执着。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清净自性的本来面目!我们所能去谈论的,所能去分别的,都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是我们的妄念而已。这才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妄想分别种种不同,造成你自己身心世界种种的感受。

  在这个世界当中,佛告诉我们,一切现象,是业力牵缠,生死无果,无有出期。为荣华富贵所吃的苦,佛说是不值得的;为修道、为成就所吃的苦,佛说这个是能带得走的。佛告诉我们,佛法是让我们自己觉悟,自己成就。

  

  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分别

  八万四千法门,无量的佛法是针对一切众生说的,那你个人,就从其中选择一个法门,等到你真正回归彼岸以后,那八万四千法门你就通通都得到了,通通都圆融了。所以派别林立,只能说众生差别相,让我们看到了众生根性的不同,不能是说有分别。

  

  学佛的人生病了怎么办?

  我们常讲,学佛的人生病了怎么办?生病了那也正常,因为你的妄念多、烦恼多,自然就会生病。你把你的这些妄念都息灭了,心地清净了,这是一付很好的良药。并不是说学佛的人不吃药,而是说,如果你的心地能够清净下来,这就是一付很好的良药。

  当然了,没有到这个程度,该吃药的还是要吃药的,不能说学佛的人连药也不吃了,是不是搞迷信了,这个影响也非常不好。也不要把这个当做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因为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一个四大合和的假我,它有点问题了,我们吃药,就不要把它当作药想,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为什么要吃饭?因为我们有“病”,有饥饿的这个病。我们不吃饭,就像生病了,一天不吃就不行了,三天不吃那更不行了,所以吃饭为什么?要治“病”呀。

  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身体不舒服了,医生开的这个药,也是来帮助我们的四大调和,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想得这么复杂,该吃的时候吃一点。但是有一点,是药三分毒,对你的这块身体是好,对其他部分可能就会有副作用,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的。

  

  学佛的目的是找到我们的心

  修习佛法,目的是找我们的心。学佛自始至终是让我们通过佛菩萨的教诲,找到我们的真心,让我们这个心有所皈依,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究竟极乐的世界,这是学佛的终归目的。

  修习佛法,目的是找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丢了,找不到了,学佛自始至终是让我们通过佛菩萨的教诲,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我们的真心,让我们这个心有所皈依,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究竟极乐的世界,这是学佛的终归目的。

  

  随缘与攀缘

  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了叫随缘,我们一做点事情叫攀缘。努力去做叫随缘,没有去希求“我今天去做了,我明天一定要得到果报”,如果希求了,这叫攀缘;“我今天努力了,明天得不到果报不要紧,我明天继续努力,后天得不到果报也不要紧,我后天继续努力”,尽心尽力地做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叫随缘。

  

  佛是真语者

  众生领悟的佛法,都是因自己的心想不一样所理解不相同。当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之前,我们要相信:佛,决定不会欺骗众生。佛是不妄语者,要是佛说的没有的话,那佛不是妄语了吗?只要有这个信心,我们就能够真正见到极乐世界,真正来验证佛菩萨讲的话是正确的。

  

  戒律是什么

  戒律就像是什么呢?古大德有一个比喻:比如你去登山,那个戒律就像绑在你身上的安全绳索一样,如果你没有这根绳索给你牵引的话,有可能你一不小心掉下来就摔得粉身碎骨了。有了这个规范、保障,你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才能够没有危险,才能够真正地趋吉避凶,所以戒律是为你好而设定的,而不是约束你的。

  

  持戒的目的

  持戒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炫耀的,而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是为了你自己有一个清净心、开智慧而去做的。

  

  看好自己的烦恼心

  在佛的眼里,宇宙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这个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蚊虫蚂蚁都是菩萨;我们众生看佛也是凡夫啊,还有人在诽谤释迦佛。明白以后才知道,有时候自己生烦恼了,或自己看别人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出在对方的身上,是自己的问题,看好自己的烦恼心,把它化解了。

  

  佛弟子“四不”

  佛陀告诫弟子四不:“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犯国制、不漏国税。”道场要做道场的好样子,修行人要做修行人的好样子,做二十一世纪的真菩萨,修福修慧,人天恭敬、供养,诸佛欢喜、赞叹。

  

  心存善,行善

  我们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从觉悟的那一刻起,每天做善事、每天想好事、每天想善事,让我们的…

《开愿法师法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什么是回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