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因、善果更多。更殊勝的是我們學佛,把佛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進而把我們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引發出來,讓我們每個衆生都能像佛菩薩一樣,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
拓寬我們的心量
在我們生命當中所追求的、所想象的,佛告訴我們有偏差、有錯誤,眼光不夠遠,智慧不夠大,才造成我們今生依然智慧不能夠開啓。佛告訴我們首先心量要大,古人也告訴我們量大福大。學佛的基礎,學佛的開始,先拓寬我們的心量。我們從開始包容自己身邊的人,包容自己的家人開始。
你覺悟了沒有
佛告訴我們,不但每天在變化,我們每個念頭都在變化,念念生活的世界不一樣。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世界,你起心動念,前一念滅,後一念生,兩個世界都産生了,這個速度多麼地快。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當中,這種境界當中你覺悟了沒有,你開智慧了沒有。
衆生爲什麼有苦
如果你真正一心一意做好事,幫助一切衆生,布施供養大衆,沒有一點執著,沒有一點挂念“我做了多少事情”,執著心破掉了,無私去做了,你得到的是整個宇宙,你超越六道輪回了,你成羅漢成菩薩了。雖然在六道輪回當中受身,但是已經不受六道輪回之苦了,苦難已經解除了。所以衆生有苦,是堅固執著造成的。
端午節
端午了,請你們吃粽子,以緣起性空的佛性爲米,以受用無比的無漏智爲餡,以戒定慧之根本爲葉,以無我利他的菩提心爲線,以慈悲水烹煮,好吃又滋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佛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一聽“佛法”就感覺高不可攀,或者說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真正的佛法其實和我們每一個人是息息相關的,是開解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真實義,把生活環境、宇宙的真實現象搞明白了就叫佛法,不能迷信于名詞術語上,我們要把這件事情講明白。
佛法是科學實際的
佛法是非常科學、實際的。學了後就有所致用,且能夠避免災難,佛法真正的是教你趨吉避凶,不是你今天找個仙,明天找個神的給你祛祛病,消消災,這個靠不住。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那佛早就去做了。佛告訴我們,要靠自己把命運給轉變過來,只要你的心態提升了,你的福報增長了,你就自然地有所成就了。
境隨心轉
外面的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一樣:如果你想讓外面的人對你好,讓外面的人對你有恭敬心,你就要先對外面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有一顆愛心,所得到的反應自然是大家都會關愛你,尊敬你。因爲外面的世界和自己息息相關,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感應出什麼樣的環境來讓你受用。
學佛,知見、心念要正
在我們修行當中要明了,雖然萬事萬物是無常的,但是無常裏面有真常。如果無常裏面沒有真常就沒有佛性了,那你怎麼能成佛呢?所以無常裏面,我們要用一顆真誠心去面對。真誠心就是佛心。不是讓我們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找佛心,去找佛去。你逃避到什麼地方去啊?你心靈的煩惱、心靈的障礙不除,你到了極樂世界,煩惱相依舊存在。所以十萬億佛國土,是我們十萬億煩惱的隔閡,障礙住我們而已。等你心裏面障礙除了以後,真正功夫到了,那佛告訴我們了:這個世界就是淨土,淨土沒有離開過這個世界。
所以虛空法界就是極樂世界。是我們有了分別、有了執著、有了煩惱,才把一真的極樂淨土變成了我們煩惱的世界。不是別人變來給你受的,是你自己變的,自己要去受。這個世界本來是一真的,本來和極樂世界沒有兩樣的,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因爲極樂世界充滿虛空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在那爲什麼我們又看不到?有的人就說了:我看到佛我就相信,你說極樂世界很渺茫,我沒看到我不相信。這樣的人永遠看不到!爲什麼呢?根錯了,方向錯了,他怎麼能看到呢?唯有返心內觀,不斷地覺悟,你才能夠真正領悟到佛所講的真正含義。
正確認識佛教
在我們學佛的道路上,首先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對佛、對菩薩有一個明白的了解,才能夠減少我們在菩提路上的障礙。現在大家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不僅得到人身、聞到佛法,還能聚在一起學佛。但我們的心念很多,煩惱很多,障礙住我們沒有辦法精進,沒有辦法突破我們的煩惱,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我們對佛法不了解,沒法突破家庭對你的障礙、身邊的環境對你的障礙。
佛教是教導我們破迷開悟,開啓智慧的。佛教沒有迷信。佛承認有六道輪回,我們人只是其中的一道,其它道的衆生也需要聞到佛法,提升自己的靈性,得到解脫。我們明了了以後就知道了,六道輪回的一切衆生和我們是什麼關系呢?是同學關系,我們是共同來向佛菩薩學習的,是同學。
怎樣忏悔業障
不要每天想著自己有多少業障?這個業障怎麼樣能夠消掉?什麼時候能夠消除掉?不要有這個想法。怎樣能消除掉?我們把念頭轉過來了就消除掉了。就像“忏悔偈”裏面說的“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罪業從哪裏來?心!你這個妄念的心滅了,業力也就滅了,你這個真心就生起來了,就有生機了。
放下我執我見
佛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都不可以相信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因爲我們有我執我見。阿羅漢是什麼?阿羅漢至少斷四相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看事情、看宇宙才很客觀。
我們看是帶著一種色彩,感性的,我們認爲這個好,這個不錯,誰來分辨的?誰來分別的?是我們意識當中累積下來的種子。比如看一本書,他們講了一個標准,我用它去衡量認爲不客觀,所以衆生的思想是搖擺不定的,尤其我們末法衆生更是這樣的,因爲標准太多了。
那怎麼辦?只有依佛菩薩的標准,是最正確的。所以,依法不依人。學淨土的,阿彌陀佛讓我們認真念佛,好,我們認真去學。我們依的是法,而不是依的哪一個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釋迦如來給我們作證明、作介紹的,而且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出廣長舌相爲釋迦佛說的作證明,證明佛說的決定是真語,實語,不妄語,不诳語,不绮語。我們弘揚佛法,肯定是以佛經爲標准,我們只是一個傳遞者,把佛經傳給大家而已。
什麼是敦倫盡分
每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任務,這叫“敦倫”,人倫、本分如此,要去做。要知道這些事情是過去的因緣和合,産生了這個果報的現象,盡到自己的本分。你是不願意離開也要離開,願意離開也是要離開的,百年有幾個人能夠過得去?都會離開這個世界的。痛苦著也是走,歡樂著也是走。
佛教的智慧
現在我們談到佛法,就感覺是宗教,是每天或者是初一、十五讓人去燒香、磕頭、許願的地方。其實這是佛教的一個現象,也只是佛教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精華,真正的智慧是在佛的教導裏面。形式只是代表一個儀軌,一個儀式,表示我們中國傳統的一種尊師重道的方式。
念阿彌陀佛,學四十八大願
我們度衆生,做這些事情純粹是希望佛法能發揚光大,希望淨土法門在這個時代當中,像本師釋迦牟尼佛預言的一樣:這個時代念佛的人多,念佛成就的人多;給我們介紹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地發了四十八大願,接引一切有緣的衆生回家了。所以我們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念“阿彌陀佛”,學習四十八大願。
諸法無常
我們對別人有愛心、對別人有慈悲,自自然然地反應的外面的世界都是美好的,都是純淨純善的;我們有了嗔恨心、有了煩惱心,你所感應的外面的世界都變成了煩惱。煩惱也是無常的,諸法無常。所以當我們生煩惱了,就要觀想“諸法無常”,你就不生煩惱了,煩惱就沒有了,因爲它是無常的嘛,你何必去生煩惱呢?
一切衆生的歸宿
如果父母每天念佛,每天做好事幫助別人,良好的心態,他感應的果報、環境是圓滿的,是法喜的。百年以後,至少生天堂。如果能夠精進念佛,臨命終時,若一念,乃至十念,一心不亂的時候,佛光普照,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到佛國土去了,成佛成菩薩去了,就太殊勝了。這是一切衆生的歸宿!
我們這個時代念佛成就的多
佛菩薩教導我們,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會應化什麼樣的身份來度脫衆生。我們這個時代當中,念佛的同修多。應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末法時期,念佛的多,成就的多。所以彌陀大願菩薩就爲我們這一類因緣成熟的衆生,做一個圓滿的示現。讓大家明了,你們也可以成佛。
無論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工作方式,一個什麼行業、什麼職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哪怕你是個家庭主婦,真正地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一生慈悲爲懷,老實念佛,盡到自己的本分,佛門常講的敦倫盡分,大家都可以成佛。龍女八歲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要對佛教有正知正見。
人在行善,天在看
從學佛以後我們內心深處光想善的,光學善的,光做善的,這才是佛門裏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將來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是諸上善人聚會之處。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僅僅自己要精進修學,老實念佛,更主要的也要幫助別人,多行善事,一切回向給我們作爲淨土的資糧,這是對的。
有很多人誤會,學佛了不知道怎麼修,反而只以爲大家都在誦經念佛,每天不幹別的,才叫敦倫盡分。你有這個福報,你有這個因緣,念佛,念經給一切衆生回向,給他們做福修慧,這是好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緣份,你在家庭、工作崗位裏面擔當著任務,忙碌的同時,抽出時間來誦經念佛,修行自己,這也是正確的。
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法在我們生命裏面注入智慧,注入覺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學了佛以後,人的一生就很少有遺憾,所作所爲到老年以後就會想到…
《開願法師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