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四、止觀與養生▪P4

  ..續本文上一頁,他怎會有深禅好慧來教導我呢?叁是疑法,就是心中對所學之佛法抱著懷疑、猶豫的態度,不夠虔敬。智者認爲,這些都是阻礙修行者修習止觀的因素。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修行者要诃責的“五欲”,其實是對于身心健康有損害的不良的生理欲望,他所要擯棄的“五蓋”,則是不良的心理狀態,驅除這些生理欲望與心理狀態,可以使我們生活在更清淨、更自在、更安閑,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松,將精神調節到理想的境界。

  4、調五事與行五法

  修習止觀最重要的准備工作,是“調五事”與“行五法”。

  《童蒙止觀》打個比方,說明調和身心就像工匠製作陶器。先要善于巧妙地調和陶土,使陶土既不過于幹硬,又不過于松軟。然後才可以放置在輪繩上正式製器。又如彈琴前應調弦,不能過松,也不宜過緊,松緊合度,才能演奏出和諧美妙的樂曲。對于修習止觀的人而言,在正式修行前,也必須“調和五事”,則更容易修到“叁昧”(正定)的境界。

  “調五事”指的是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對于飲食,智者不主張過餓或過飽,因爲食若過飽則氣急,造成周身血脈不通暢,令心閉塞,坐念不安。現代醫學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長期飽食的人大腦更容易早衰。由于人體內熱量攝入過多,脂肪過剩,血脂增高,引起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 ”的物質增加,導致腦動脈的粥樣硬化,使供給大腦的氧和營養物質減少,造成人的記憶力下降,大腦早衰和智力遲鈍。吃得過飽所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胃腸道負擔加重,如果胃總是處于一種飽脹狀態,胃的容量就會過大,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大量攝入的脂肪、蛋白質不能有效地利用,就會大量貯存起來,造成營養過剩,引起各種疾病。假如吃得過少行不行呢?也不行。因爲這樣就會導致營養不良,全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各種疾病最容易侵入。除了飲食的適量,智者還主張飲食要清潔,而且最好是吃些常見的、易于被人體吸收的食物。對于睡眠,前文已經述及,過度的睡眠是斷不可取的。

  調身、調息、調心被視爲一個整體。修習止觀之前,應使自己的身體處于相對安靜的狀態,假如動作粗犷,則呼吸也會隨之急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喘粗氣。氣粗則心神容易散亂,坐時當然就煩躁不安了。智者說,修行者初到繩床上應先安坐處,坐得安穩持久才好。然後應該調整好腳的姿勢。如果時半跏坐(半盤腿坐),以左腳置右腳上,左腳靠近身體,讓左腳指與右髀齊平,右腳指與左髀齊平。如果要全跏(全盤腿坐),就將右腳置于左腳上。然後整理還自己的衣服腰帶,使它們不會松動脫落。再次,應當放好雙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雙手置左腳上。然後擺正身體的位置,先挺起身體和各個關節,讓身體端正挺直。擺正脖子,讓鼻子與肚臍位置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高。張開嘴巴,緩緩吐出濁氣,想像體內經脈不通處,接隨著吐氣而貫通。閉上口鼻,吸入清新之氣,以上動作重複叁次。閉上嘴巴,舌尖向著上颚。閉上眼睛,開不見外面的光亮。這時人身體端正,猶如基石,不要再搖動。這時才可以開始調息。正確的呼吸方法應該是不出聲,不凝結,不喘粗氣,慢慢地呼吸,若有若無。調整呼吸的方法有叁個:一是安心,二是寬放身體,叁是想氣遍毛孔。調整好呼吸,只覺得全身毛孔都在呼吸,出入沒有任何障礙。這時可以開始調心。《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說,入定是一個從粗入細的過程。身體爲粗,呼吸居其中,心最爲細。調節身心是,應該從粗到細,以粗就細,最終令心安靜。在打坐中調整身、息、心叁者,在打坐時,根據時間的長短,收攝心念。在坐禅將要結束的時候,應開口呼氣,想像氣息從全身經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活動身體,再活動肩胛及頭頸,再活動雙腳,讓它們柔軟。再用手將全身毛孔撫摩一遍,再摩擦雙手,讓手暖和。用手蓋住兩眼,最後放開手,睜開眼睛,待全身出熱汗後稍事休息。這時才可以隨意出入。

  調和五事之後,就要行五法。五法指的是欲、精進、念、巧慧、一心。欲不是前文所指的生理欲望,而是指離開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的心願,也稱爲“志”、“願”、“好”、“樂”。表示人對于一切諸深法門的志願和愛好。精進指堅持禁戒,棄除“五蓋”。修行時應當專精不廢。稱爲“精進善道法”。念指念想世間爲欺诳可賤,念想禅定爲尊重可貴。巧慧指禅定智慧之樂。這是脫離煩惱,寂然閑曠,永離生死之樂。與世俗的快樂迥然不同。而一心不是指修行者入定後心念專一,而是指修習止觀的決心。《童蒙止觀》說:“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也就是說,到這時,外在條件都已經具備,內在准備工作也都已經完成,修行者應當打定主意,修習止觀,不可叁心二意了。

  5、止觀與治病

  智者大師認爲,止觀有兩種修習方法:“一者于坐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 “(《童蒙止觀》)。在修行之前,人的心思是粗亂的,要通過坐中修止觀來破除這種粗亂的心境。

  首先是修止。修止有叁種。一是系緣守境止。就是將心念集中在鼻尖或肚臍等處,通過守一來令心不散。二是製心止。就是將心中所起不良的念頭即刻製止,不讓它馳散。寶靜的《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解釋說:“即將自心之念頭微微觀照,觀其隨心所起之念頭,看他起處即便製之,若貪欲念起,即須放下,嗔心念起亦放下,愚癡念起亦複放下,無論何種念起,即以“放下”二字而製伏之,不令馳散。”也就是說,修行者要運用自己的意志力,有意識的控製內心生起的欲念。叁是體真止。就是體悟了一切諸法悉從因緣而生的道理。因爲它們從緣而生,從緣而滅,因此諸法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那麼我們的心中就不該産生索取之念。若心中不存索取的念頭,那麼妄念自然就止息了。

  其次是修觀。修觀有二種:一是對治觀。如用不淨觀(想像對象是不幹淨的)來對治貪欲。用慈心觀來對治嗔恚。用界分別觀對治著我(執著于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也就是根據自己內心所起的欲念,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觀法來驅除這些欲念。比如有些人嗜食膏肥脂膩的食物,有些人喜歡吃珍稀動物,這時可以想像這些動物都是肮髒不堪,原本都是披毛帶血,這樣就可以打消對于它們的食欲。有些人好色,于坐中修止觀時,心中還在挂念美貌的女性,生出淫邪之念,這時就可以想像肮髒的屍體,這樣自然也就打消了淫念了。比如爲了某事,對別人生起憤恨之心,這樣當然對自己的健康也很不利。你就可以將對方想像成你前世的父母或者親戚,想像親情的存在,將心比心,這樣就可以減弱嗔恨之意了。假如心中散亂之念實在太多,就可以用數自己呼吸的辦法來對治。根據自己呼吸的節奏,從一數到十,再由十數到一,數吸氣的次數,不數呼氣的次數,這樣就等于將心念集中在呼吸次數上,可以驅除內心的胡思亂想。二是正觀。正觀就是觀想諸法沒有形相,都是因緣而生。就是從正面去領悟一切皆空的道理。曆緣對境修止觀,就是面對各種事緣來修止觀。通俗地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修止觀。其事緣主要是行、住、坐、臥、作作(辦事)、言語等。對境修止觀就是對著六塵境來修習止觀:一眼對色。二耳對聲。叁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具體的內容比較複雜,這裏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更爲可貴的是,修習止觀可以用來治病,在《童蒙止觀》一書中,專門有一部分是講止觀治病的,認爲用心修習止觀,可以治療身體的各種疾病。病有兩種類型,一是四大增損病相。所謂四大就是地、水、風、火,這是佛教認爲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假如地大增,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假如水大增,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假如火大增,就會煎寒壯熱、關節皆痛,大小便不通。假如風大增,則身體虛懸,導致痛肺悶脹急、嘔逆氣急等。所謂“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就是說,一旦人體中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不平衡、不協調,就會産生各種疾病。人體的五髒六腑也會生病。心髒不好,導致身體寒熱、頭痛口燥等,因爲心主口。肺不好,導致身體脹滿、四肢疼痛、心悶鼻塞等,因爲肺主鼻。肝髒不好,就會情緒憂郁,悲思嗔恚,頭痛眼暗等,因爲肝主眼。脾髒不好,就會臉上遊風,全身癢疼,飲食無味等,因爲脾主舌。腎髒不好,會導致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因爲腎主耳。

  智者認爲,要治療四大不調,或者五髒的疾病,根本的辦法就是修習止觀。修止能治病。在肚臍下一寸處名叫憂陀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丹田。若能止心守此處,不使分散,時間一久,疾病不難治愈。這也就是氣功中講的“意守丹田”。修觀也能治病。比如善于觀想十二種呼吸方法(十二息),就能治各種疾患。十二息包括一上息、二下息、叁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這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治病時各有針對: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善于運用這些呼吸方法,就可以治療各種病症。又如用假想觀,也能治衆病。如人患冷病,就想像身體內生起火氣,即能治冷。智者又指出,坐中治病,須兼用“十法”,一信,二用,叁勤,四常住緣中,五別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護,十識遮障。也就是說,首先要相信止觀必能治病,其次要隨時常用這些治病方法,第叁應該專精地使用,堅持不懈。第四是要常在因緣中使用。第五是要辨別疾病的起因。第六是要根據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使用,不失其宜。第七是要常年不斷地使用。第八需要知道取舍,對自己身體有益就用,不利就舍棄。第九是要知道禁忌,善于調護。最後是即使修習止觀達到治病的效果,修行者自己體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向外宣傳。注意了這十個事項,修習止觀,毫無疑問能取得治病的效果。

  天臺宗通過修習止觀來治病,其實有點兒類似于氣功治病。尤其是所謂的“假想觀”,用想像的辦法治病,其實就是讓病人不斷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使得自

   己的並趨向于痊愈。這有點兒像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我們也應該看到,智者大師並不排斥醫藥的作用。

  總之,天臺宗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從方便行(准備階段)到正修行(正式階段),對于修行者所提出的種種要求,不少都包含了養生的理念,並富有養生的功效。天臺宗的修止觀,與禅宗的修定慧,雖然是具體方法上有所差別,但其實是殊途同歸的。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天臺宗的理論兼及外在環境、條件與內在因素兩個層面,所論無微不至,對後世修行者有很大的啓發。

  

《佛教養生觀 四、止觀與養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