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素食與佛教養生
人的身體健康與否,與他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漢書》裏說“民以食爲天”,說明在中國古代,飲食的重要地位已經被充分認識。飲食對于健康,可以說發生著直接的作用。舉例來說,一些長壽老人在談論其養生經驗時,常會提到每天堅持吃若幹個紅棗。紅棗性溫補氣,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相反的,假如人不慎使用了黴變的米或花生,其中的黃曲黴素在 240℃下還能存活,最短在幾個星期內便可以致癌。縱觀今天的食品市場,無汙染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睐,就因爲它們有利于身體健康,吃起來沒有後顧之憂。綠茶的抗癌保健作用屢被報章提及,假如其中有農藥殘留,則會引得消費者驚心動魄。人們在欣賞咖啡提神作用的同時,也十分警惕它的易成瘾性,以及對心髒的一些副作用。人們對飲食的種種關注,其根本目的,可以用電視上的一句廣告詞來概括: “21世紀吃的是健康。 ”
既然新世紀人們對飲食的最大要求是有利于健康,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怎樣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才算健康,才有利于健康?膏肥脂膩的食物當然不利于健康。據《環球時報》報道,前不久,2006年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召開。會議公布的一份數據表明,美國的亞太人中,華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比如,在美國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國內的居民 5倍以上,患癌症等病的發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記者就健康與飲食的相關問題對在美華人進行了抽樣調查采訪。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公布,1995年至 1999年統計的數據表明,作爲華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華裔,在癌症的前五大類中,華裔女性以乳腺癌居首,占所有亞太裔患者的 28。2%;其後依次是腸癌、肺癌、血癌、卵巢癌。華裔男性方面,前列腺癌最多,比率高達 19。3%;後面依次是肺癌、腸癌、肝癌、胃癌。而 2000年以後,上述癌症的患病比例繼續上升。在乙型肝炎病例中,亞太裔患病率最高。美國很多醫學專家認爲,華人患病率高的幾種癌症,很多都與“吃”有直接關系,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另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個致病因素。美國《僑報》報道,在整個華人圈裏,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大陸居民的 5至 7倍。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不少年輕華人完全抛棄傳統的東方飲食方式,喜愛上美國式的快餐,再加上缺乏鍛煉,造成糖尿病患病率很高。美國式快餐的高脂肪、高熱量,使得華裔癌症的發生率增加,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正說明健康飲食對人有多麼重要。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拒絕膏肥脂膩的食物,看來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怎樣才能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呢?在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方面,佛教的飲食觀念對我們很有啓發。
1、佛教素食的起源
說起佛教徒的飲食,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素食。漢傳佛教規定,出家的僧人必須食素,不能吃葷腥食物。長期以來,素食和獨身,成爲漢傳佛教僧人生活中最顯著的兩個特征。素食對于健康的意義和作用,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當今中國常年堅持素食的人也爲數衆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信仰了佛教,了解了佛教中關于飲食的規定而食素的。除了素食之外,佛教徒的飲食習慣中還有很多值得追求健康的現代人借鑒的地方,因爲它們被曆代高僧大德的養生實踐所證明,的確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的葷,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魚大肉這些葷菜,而是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肉。不食肉食的規定,不見于佛教的戒律,事實上,原始佛教並不是完全禁止肉食。如《四分律》所說四種藥的時藥中,就有魚肉二種,《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條,是對魚肉的規定,也說明了可以吃肉。但是,佛教的戒律禁止殺生,假如允許吃肉,不是正和禁殺的戒律相矛盾了嗎?于是原始佛教規定,只允許僧人食用“叁淨肉”。什麼叫叁淨肉呢?對于施主供養給我的肉食,假如沒看見施主是專門爲我而殺的,或者沒聽見他是專爲我而殺的,或者不懷疑他是特地爲供養我才殺的,這種肉叫做叁淨肉,僧侶可以實用。所以《賢愚經》說:“檀越(施主)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淨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這樣允許食淨肉的規定,與古代印度僧團的處境很有關系。在古代印度,佛教僧團實行乞食製度,僧人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麼吃什麼。假如施主今天正好供養肉食,又不是專爲我所殺,不吃的話辜負了施主一片好意,也造成浪費,故而允許食“叁淨肉”。今天信奉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裏蘭卡、緬甸和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團仍然托缽應供,不忌葷腥,而我國藏傳佛教地區雖不托缽應供,但因處于牧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也不忌葷腥,這既是承續了原始佛教的規定,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將佛教徒的生存置于第一位來考慮。
然而,不少佛教經典從禁止殺生的角度,還是不主張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其中說,過去彌勒佛示現在勝花敷世界,宣講《慈叁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聽到此經,就發起菩提心,誓願持誦該經,並希望未來成佛時候,也號彌勒。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在八千年的漫長歲月裏一心持誦該經,當時連日下大雨,他無法出外托缽乞食。樹林中有母子兩只兔子看見他七天沒有進食,爲了是正法能夠常住世間,就舍身跳入火中,想燒身來供養他。一切智光明仙人看到這個情景,發願說:“我發誓世世代代不生起殺生的欲望,永遠不再吃肉。”說完也投身火坑。這位仙人就是彌勒。這個故事之中還有一首偈,其中說“甯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衆生”,表明彌勒禁絕肉食的堅定決心。《佛說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則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反對食肉:“夫食肉者,曆劫之中,生于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地獄最底層),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吃肉要償命,要墜入無間地獄,得到惡報,有此威懾,誰還敢吃肉呢?《央掘魔羅經》中記載迦葉尊者棄舍種種甘美的膳食,放棄肉味食,受持修行一種不食肉法。又有文殊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諸佛不食肉的原因,釋迦回答說,一切衆生都經曆著無始、生死、生生的輪轉,彼此關系脫不開父母、兄弟、姊妹等等。所以,自己的肉就是他人的肉,吃了他人的肉就等于吃了自己的肉,所以諸佛都不食肉。更何況,一切衆生界、我界都是一界,所食之肉都是同一種肉,所以諸佛都不食肉。 ”這是從輪回的角度反對食肉。因爲在佛教看來,衆生皆處于永不停息的輪回之中,你這一世是你,下一世可能就是你的父母,前世可能就是你的姐妹,同樣,你食動物之肉,該動物前世有可能就是你的親人朋友,後世也有可能變成你,所以才說吃動物的肉,就等于吃自己或親友的肉。大乘佛教堅決反對食肉,《大般涅槃經》中佛說,食肉的人無論行、住、坐、臥,一切衆生都可以聞到他身上的肉氣,感到十分恐怖。就好比有人走近獅子,衆人見了他,聞到他身上有獅子的味道,感到恐怖一樣。大家都要逃走。所以菩薩不食肉,爲度衆生的緣故,示現食肉之相,其實並不食肉。《入楞伽經》還從維護人體健康和保護生態的角度,勸告人們不要食肉。經說,食肉的人貪心不足,食肉不知控製數量,以致于不能消化,四大(地水風火)失去平衡,最後表現爲口氣腥臊。況且肉中還有許許多多惡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寄生蟲,動物之身體上還多有瘡癬、白癞病疾種種不幹淨的疾患,假如人吃了肉,對于健康當然是及其不利的。這些說法,用今天的科學來衡量,是很有道理的。別的不說,就說如今許多人熱衷于吃火鍋。在生冷的肉食沒有完全煮熟的情況下,就匆匆進食,最後小則引起腹瀉、痢疾,大則寄生蟲卵在人體內滋長,最後生出縧蟲、絲蟲,侵入五髒六腑,威脅生命。經中又說,爲了食肉,必然要想方設法去捕殺動物。于是製造出種種羅網機關,截河填海,在水、陸中到處安置罟網、機撥、坑陷、弓刀、毒箭,使得空中、地上、水中的生靈慘遭虐殺,這一切都是食肉造成的罪過。
雖然反對肉食,但佛教徒總要生存下去,何以果腹呢?惟有食素。佛教提倡素食,由來已久,如《大乘寶雲經》說菩薩摩诃薩住屍陀林,恒興慈悲,憐憨衆生;持戒清淨,具足威儀;恒習素食,支持活命。《聖持世陀羅尼經》中佛言:“若複有人,素食梵行,斷食酒肉,日夜恒誦,獲大富貴。 ”《大般涅槃經》中佛更以甘蔗、梗米、石蜜、谷麥,黑石蜜、乳酪、酥油爲美食。然而,中國佛教倡導素食,並奠立成爲一種必須遵守的製度的,則是梁武帝蕭衍。《廣弘明集》卷二十六收錄了他的《斷酒肉文》,文章分爲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梁武帝在天監十年( 511)五月二十叁日召集僧衆集會,親撰《斷酒肉文》,文中列舉僧人飲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衆者各九項,以及種種障道過患,依據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楞伽經》等經中教戒,嚴令禁止一切僧衆不得再有飲酒食肉行爲,否則將依王法治問,勒令還俗。第二部分爲這次集會本身情況的簡要記錄,當天與會僧尼共 1448人。梁武帝親自出席。法雲法師講南本《涅槃經·四相品》,道澄法師唱誦梁武帝所撰《斷酒肉文》。第叁部分記述二十叁日集會申令禁斷酒肉後,部分僧尼仍持有疑義。梁武帝敕請義學僧尼 198人,于五月二十九日舉行第二次集會。文中詳細記錄了梁武帝與法超、僧辯、寶度叁位上座律師及道恩、法寵等的論辯對話。第…
《佛教養生觀 五、素食與佛教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