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五、素食与佛教养生

  五 素食与佛教养生

   人的身体健康与否,与他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汉书》里说“民以食为天”,说明在中国古代,饮食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充分认识。饮食对于健康,可以说发生着直接的作用。举例来说,一些长寿老人在谈论其养生经验时,常会提到每天坚持吃若干个红枣。红枣性温补气,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相反的,假如人不慎使用了霉变的米或花生,其中的黄曲霉素在 240℃下还能存活,最短在几个星期内便可以致癌。纵观今天的食品市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因为它们有利于身体健康,吃起来没有后顾之忧。绿茶的抗癌保健作用屡被报章提及,假如其中有农药残留,则会引得消费者惊心动魄。人们在欣赏咖啡提神作用的同时,也十分警惕它的易成瘾性,以及对心脏的一些副作用。人们对饮食的种种关注,其根本目的,可以用电视上的一句广告词来概括: “21世纪吃的是健康。 ”

  既然新世纪人们对饮食的最大要求是有利于健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才算健康,才有利于健康?膏肥脂腻的食物当然不利于健康。据《环球时报》报道,前不久,2006年亚太裔健康论坛会议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市召开。会议公布的一份数据表明,美国的亚太人中,华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在美国患糖尿病的华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国国内的居民 5倍以上,患癌症等病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记者就健康与饮食的相关问题对在美华人进行了抽样调查采访。亚太裔健康论坛会议公布,1995年至 1999年统计的数据表明,作为华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华裔,在癌症的前五大类中,华裔女性以乳腺癌居首,占所有亚太裔患者的 28。2%;其后依次是肠癌、肺癌、血癌、卵巢癌。华裔男性方面,前列腺癌最多,比率高达 19。3%;后面依次是肺癌、肠癌、肝癌、胃癌。而 2000年以后,上述癌症的患病比例继续上升。在乙型肝炎病例中,亚太裔患病率最高。美国很多医学专家认为,华人患病率高的几种癌症,很多都与“吃”有直接关系,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另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致病因素。美国《侨报》报道,在整个华人圈里,患糖尿病的华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国大陆居民的 5至 7倍。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不少年轻华人完全抛弃传统的东方饮食方式,喜爱上美国式的快餐,再加上缺乏锻炼,造成糖尿病患病率很高。美国式快餐的高脂肪、高热量,使得华裔癌症的发生率增加,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正说明健康饮食对人有多么重要。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拒绝膏肥脂腻的食物,看来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怎样才能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呢?在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方面,佛教的饮食观念对我们很有启发。

  1、佛教素食的起源

  说起佛教徒的饮食,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素食。汉传佛教规定,出家的僧人必须食素,不能吃荤腥食物。长期以来,素食和独身,成为汉传佛教僧人生活中最显著的两个特征。素食对于健康的意义和作用,今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今中国常年坚持素食的人也为数众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信仰了佛教,了解了佛教中关于饮食的规定而食素的。除了素食之外,佛教徒的饮食习惯中还有很多值得追求健康的现代人借鉴的地方,因为它们被历代高僧大德的养生实践所证明,的确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其中的荤,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鱼大肉这些荤菜,而是指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肉。不食肉食的规定,不见于佛教的戒律,事实上,原始佛教并不是完全禁止肉食。如《四分律》所说四种药的时药中,就有鱼肉二种,《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条,是对鱼肉的规定,也说明了可以吃肉。但是,佛教的戒律禁止杀生,假如允许吃肉,不是正和禁杀的戒律相矛盾了吗?于是原始佛教规定,只允许僧人食用“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呢?对于施主供养给我的肉食,假如没看见施主是专门为我而杀的,或者没听见他是专为我而杀的,或者不怀疑他是特地为供养我才杀的,这种肉叫做三净肉,僧侣可以实用。所以《贤愚经》说:“檀越(施主)与食,应先问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净肉,应重观察,可信应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这样允许食净肉的规定,与古代印度僧团的处境很有关系。在古代印度,佛教僧团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假如施主今天正好供养肉食,又不是专为我所杀,不吃的话辜负了施主一片好意,也造成浪费,故而允许食“三净肉”。今天信奉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僧团仍然托钵应供,不忌荤腥,而我国藏传佛教地区虽不托钵应供,但因处于牧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也不忌荤腥,这既是承续了原始佛教的规定,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将佛教徒的生存置于第一位来考虑。

  然而,不少佛教经典从禁止杀生的角度,还是不主张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其中说,过去弥勒佛示现在胜花敷世界,宣讲《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一切智光明婆罗门听到此经,就发起菩提心,誓愿持诵该经,并希望未来成佛时候,也号弥勒。一切智光明婆罗门后来出家,在八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一心持诵该经,当时连日下大雨,他无法出外托钵乞食。树林中有母子两只兔子看见他七天没有进食,为了是正法能够常住世间,就舍身跳入火中,想烧身来供养他。一切智光明仙人看到这个情景,发愿说:“我发誓世世代代不生起杀生的欲望,永远不再吃肉。”说完也投身火坑。这位仙人就是弥勒。这个故事之中还有一首偈,其中说“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表明弥勒禁绝肉食的坚定决心。《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则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反对食肉:“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若生人间专杀嗜肉,死堕阿鼻(地狱最底层),无时暂息;若人能断一生食肉,乃至成佛无由再食。”吃肉要偿命,要坠入无间地狱,得到恶报,有此威慑,谁还敢吃肉呢?《央掘魔罗经》中记载迦叶尊者弃舍种种甘美的膳食,放弃肉味食,受持修行一种不食肉法。又有文殊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诸佛不食肉的原因,释迦回答说,一切众生都经历着无始、生死、生生的轮转,彼此关系脱不开父母、兄弟、姊妹等等。所以,自己的肉就是他人的肉,吃了他人的肉就等于吃了自己的肉,所以诸佛都不食肉。更何况,一切众生界、我界都是一界,所食之肉都是同一种肉,所以诸佛都不食肉。 ”这是从轮回的角度反对食肉。因为在佛教看来,众生皆处于永不停息的轮回之中,你这一世是你,下一世可能就是你的父母,前世可能就是你的姐妹,同样,你食动物之肉,该动物前世有可能就是你的亲人朋友,后世也有可能变成你,所以才说吃动物的肉,就等于吃自己或亲友的肉。大乘佛教坚决反对食肉,《大般涅槃经》中佛说,食肉的人无论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都可以闻到他身上的肉气,感到十分恐怖。就好比有人走近狮子,众人见了他,闻到他身上有狮子的味道,感到恐怖一样。大家都要逃走。所以菩萨不食肉,为度众生的缘故,示现食肉之相,其实并不食肉。《入楞伽经》还从维护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的角度,劝告人们不要食肉。经说,食肉的人贪心不足,食肉不知控制数量,以致于不能消化,四大(地水风火)失去平衡,最后表现为口气腥臊。况且肉中还有许许多多恶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寄生虫,动物之身体上还多有疮癣、白癞病疾种种不干净的疾患,假如人吃了肉,对于健康当然是及其不利的。这些说法,用今天的科学来衡量,是很有道理的。别的不说,就说如今许多人热衷于吃火锅。在生冷的肉食没有完全煮熟的情况下,就匆匆进食,最后小则引起腹泻、痢疾,大则寄生虫卵在人体内滋长,最后生出绦虫、丝虫,侵入五脏六腑,威胁生命。经中又说,为了食肉,必然要想方设法去捕杀动物。于是制造出种种罗网机关,截河填海,在水、陆中到处安置罟网、机拨、坑陷、弓刀、毒箭,使得空中、地上、水中的生灵惨遭虐杀,这一切都是食肉造成的罪过。

  虽然反对肉食,但佛教徒总要生存下去,何以果腹呢?惟有食素。佛教提倡素食,由来已久,如《大乘宝云经》说菩萨摩诃萨住尸陀林,恒兴慈悲,怜憨众生;持戒清净,具足威仪;恒习素食,支持活命。《圣持世陀罗尼经》中佛言:“若复有人,素食梵行,断食酒肉,日夜恒诵,获大富贵。 ”《大般涅槃经》中佛更以甘蔗、梗米、石蜜、谷麦,黑石蜜、乳酪、酥油为美食。然而,中国佛教倡导素食,并奠立成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的,则是梁武帝萧衍。《广弘明集》卷二十六收录了他的《断酒肉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梁武帝在天监十年( 511)五月二十三日召集僧众集会,亲撰《断酒肉文》,文中列举僧人饮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众者各九项,以及种种障道过患,依据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楞伽经》等经中教戒,严令禁止一切僧众不得再有饮酒食肉行为,否则将依王法治问,勒令还俗。第二部分为这次集会本身情况的简要记录,当天与会僧尼共 1448人。梁武帝亲自出席。法云法师讲南本《涅槃经·四相品》,道澄法师唱诵梁武帝所撰《断酒肉文》。第三部分记述二十三日集会申令禁断酒肉后,部分僧尼仍持有疑义。梁武帝敕请义学僧尼 198人,于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第二次集会。文中详细记录了梁武帝与法超、僧辩、宝度三位上座律师及道恩、法宠等的论辩对话。第…

《佛教养生观 五、素食与佛教养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