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P4

  ..续本文上一页,他怎会有深禅好慧来教导我呢?三是疑法,就是心中对所学之佛法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不够虔敬。智者认为,这些都是阻碍修行者修习止观的因素。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修行者要诃责的“五欲”,其实是对于身心健康有损害的不良的生理欲望,他所要摈弃的“五盖”,则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驱除这些生理欲望与心理状态,可以使我们生活在更清净、更自在、更安闲,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将精神调节到理想的境界。

  4、调五事与行五法

  修习止观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调五事”与“行五法”。

  《童蒙止观》打个比方,说明调和身心就像工匠制作陶器。先要善于巧妙地调和陶土,使陶土既不过于干硬,又不过于松软。然后才可以放置在轮绳上正式制器。又如弹琴前应调弦,不能过松,也不宜过紧,松紧合度,才能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对于修习止观的人而言,在正式修行前,也必须“调和五事”,则更容易修到“三昧”(正定)的境界。

  “调五事”指的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对于饮食,智者不主张过饿或过饱,因为食若过饱则气急,造成周身血脉不通畅,令心闭塞,坐念不安。现代医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长期饱食的人大脑更容易早衰。由于人体内热量摄入过多,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 ”的物质增加,导致脑动脉的粥样硬化,使供给大脑的氧和营养物质减少,造成人的记忆力下降,大脑早衰和智力迟钝。吃得过饱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如果胃总是处于一种饱胀状态,胃的容量就会过大,消化吸收功能就会下降,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大量摄入的脂肪、蛋白质不能有效地利用,就会大量贮存起来,造成营养过剩,引起各种疾病。假如吃得过少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这样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全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最容易侵入。除了饮食的适量,智者还主张饮食要清洁,而且最好是吃些常见的、易于被人体吸收的食物。对于睡眠,前文已经述及,过度的睡眠是断不可取的。

  调身、调息、调心被视为一个整体。修习止观之前,应使自己的身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假如动作粗犷,则呼吸也会随之急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喘粗气。气粗则心神容易散乱,坐时当然就烦躁不安了。智者说,修行者初到绳床上应先安坐处,坐得安稳持久才好。然后应该调整好脚的姿势。如果时半跏坐(半盘腿坐),以左脚置右脚上,左脚靠近身体,让左脚指与右髀齐平,右脚指与左髀齐平。如果要全跏(全盘腿坐),就将右脚置于左脚上。然后整理还自己的衣服腰带,使它们不会松动脱落。再次,应当放好双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叠双手置左脚上。然后摆正身体的位置,先挺起身体和各个关节,让身体端正挺直。摆正脖子,让鼻子与肚脐位置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高。张开嘴巴,缓缓吐出浊气,想像体内经脉不通处,接随着吐气而贯通。闭上口鼻,吸入清新之气,以上动作重复三次。闭上嘴巴,舌尖向着上颚。闭上眼睛,开不见外面的光亮。这时人身体端正,犹如基石,不要再摇动。这时才可以开始调息。正确的呼吸方法应该是不出声,不凝结,不喘粗气,慢慢地呼吸,若有若无。调整呼吸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安心,二是宽放身体,三是想气遍毛孔。调整好呼吸,只觉得全身毛孔都在呼吸,出入没有任何障碍。这时可以开始调心。《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入定是一个从粗入细的过程。身体为粗,呼吸居其中,心最为细。调节身心是,应该从粗到细,以粗就细,最终令心安静。在打坐中调整身、息、心三者,在打坐时,根据时间的长短,收摄心念。在坐禅将要结束的时候,应开口呼气,想像气息从全身经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活动身体,再活动肩胛及头颈,再活动双脚,让它们柔软。再用手将全身毛孔抚摩一遍,再摩擦双手,让手暖和。用手盖住两眼,最后放开手,睁开眼睛,待全身出热汗后稍事休息。这时才可以随意出入。

  调和五事之后,就要行五法。五法指的是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欲不是前文所指的生理欲望,而是指离开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的心愿,也称为“志”、“愿”、“好”、“乐”。表示人对于一切诸深法门的志愿和爱好。精进指坚持禁戒,弃除“五盖”。修行时应当专精不废。称为“精进善道法”。念指念想世间为欺诳可贱,念想禅定为尊重可贵。巧慧指禅定智慧之乐。这是脱离烦恼,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之乐。与世俗的快乐迥然不同。而一心不是指修行者入定后心念专一,而是指修习止观的决心。《童蒙止观》说:“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也就是说,到这时,外在条件都已经具备,内在准备工作也都已经完成,修行者应当打定主意,修习止观,不可三心二意了。

  5、止观与治病

  智者大师认为,止观有两种修习方法:“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童蒙止观》)。在修行之前,人的心思是粗乱的,要通过坐中修止观来破除这种粗乱的心境。

  首先是修止。修止有三种。一是系缘守境止。就是将心念集中在鼻尖或肚脐等处,通过守一来令心不散。二是制心止。就是将心中所起不良的念头即刻制止,不让它驰散。宝静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解释说:“即将自心之念头微微观照,观其随心所起之念头,看他起处即便制之,若贪欲念起,即须放下,嗔心念起亦放下,愚痴念起亦复放下,无论何种念起,即以“放下”二字而制伏之,不令驰散。”也就是说,修行者要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有意识的控制内心生起的欲念。三是体真止。就是体悟了一切诸法悉从因缘而生的道理。因为它们从缘而生,从缘而灭,因此诸法没有自性。既然没有自性,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不该产生索取之念。若心中不存索取的念头,那么妄念自然就止息了。

  其次是修观。修观有二种:一是对治观。如用不净观(想像对象是不干净的)来对治贪欲。用慈心观来对治嗔恚。用界分别观对治著我(执著于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也就是根据自己内心所起的欲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观法来驱除这些欲念。比如有些人嗜食膏肥脂腻的食物,有些人喜欢吃珍稀动物,这时可以想像这些动物都是肮脏不堪,原本都是披毛带血,这样就可以打消对于它们的食欲。有些人好色,于坐中修止观时,心中还在挂念美貌的女性,生出淫邪之念,这时就可以想像肮脏的尸体,这样自然也就打消了淫念了。比如为了某事,对别人生起愤恨之心,这样当然对自己的健康也很不利。你就可以将对方想像成你前世的父母或者亲戚,想像亲情的存在,将心比心,这样就可以减弱嗔恨之意了。假如心中散乱之念实在太多,就可以用数自己呼吸的办法来对治。根据自己呼吸的节奏,从一数到十,再由十数到一,数吸气的次数,不数呼气的次数,这样就等于将心念集中在呼吸次数上,可以驱除内心的胡思乱想。二是正观。正观就是观想诸法没有形相,都是因缘而生。就是从正面去领悟一切皆空的道理。历缘对境修止观,就是面对各种事缘来修止观。通俗地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修止观。其事缘主要是行、住、坐、卧、作作(办事)、言语等。对境修止观就是对着六尘境来修习止观: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具体的内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更为可贵的是,修习止观可以用来治病,在《童蒙止观》一书中,专门有一部分是讲止观治病的,认为用心修习止观,可以治疗身体的各种疾病。病有两种类型,一是四大增损病相。所谓四大就是地、水、风、火,这是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假如地大增,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假如水大增,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假如火大增,就会煎寒壮热、关节皆痛,大小便不通。假如风大增,则身体虚悬,导致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等。所谓“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就是说,一旦人体中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不平衡、不协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会生病。心脏不好,导致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因为心主口。肺不好,导致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因为肺主鼻。肝脏不好,就会情绪忧郁,悲思嗔恚,头痛眼暗等,因为肝主眼。脾脏不好,就会脸上游风,全身痒疼,饮食无味等,因为脾主舌。肾脏不好,会导致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因为肾主耳。

  智者认为,要治疗四大不调,或者五脏的疾病,根本的办法就是修习止观。修止能治病。在肚脐下一寸处名叫忧陀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丹田。若能止心守此处,不使分散,时间一久,疾病不难治愈。这也就是气功中讲的“意守丹田”。修观也能治病。比如善于观想十二种呼吸方法(十二息),就能治各种疾患。十二息包括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这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治病时各有针对: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于运用这些呼吸方法,就可以治疗各种病症。又如用假想观,也能治众病。如人患冷病,就想像身体内生起火气,即能治冷。智者又指出,坐中治病,须兼用“十法”,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也就是说,首先要相信止观必能治病,其次要随时常用这些治病方法,第三应该专精地使用,坚持不懈。第四是要常在因缘中使用。第五是要辨别疾病的起因。第六是要根据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使用,不失其宜。第七是要常年不断地使用。第八需要知道取舍,对自己身体有益就用,不利就舍弃。第九是要知道禁忌,善于调护。最后是即使修习止观达到治病的效果,修行者自己体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向外宣传。注意了这十个事项,修习止观,毫无疑问能取得治病的效果。

  天台宗通过修习止观来治病,其实有点儿类似于气功治病。尤其是所谓的“假想观”,用想像的办法治病,其实就是让病人不断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使得自

   己的并趋向于痊愈。这有点儿像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我们也应该看到,智者大师并不排斥医药的作用。

  总之,天台宗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从方便行(准备阶段)到正修行(正式阶段),对于修行者所提出的种种要求,不少都包含了养生的理念,并富有养生的功效。天台宗的修止观,与禅宗的修定慧,虽然是具体方法上有所差别,但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天台宗的理论兼及外在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两个层面,所论无微不至,对后世修行者有很大的启发。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