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P3

  ..续本文上一页关于修止观“具五缘”的论述,是多么富有现代意义!

  无独有偶,在我们的东邻日本, 1992年 9月,学者中野孝次出版了《清贫思想》一书,在全国形成了阅读热潮,好几个月蝉联日本十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者从日本历史上一些家喻户晓文人、画家、僧人、隐士入手,说明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之处:认为生活应尽量简朴,摆脱物欲缠绕,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那才是一个人最高尚的生存境界。“清贫”绝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作者引述吉田兼好法师(1283-1350)《徒然草》一书所举的人间生活的基本条件说:

  人身不得已而为者,乃食、衣、住也。人间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畏风雨,闲适度日,人之乐也。然而,人皆有病。罹病则其苦难耐,不可忘医疗。前述三者,加上医药,则为四。此四者不能求得,是为贫;四者不缺,即为富。要求四者之外,即为骄。以此四者俭约为生,谁曰不足!(第 123段)

  其中说到人生活必须品也就是衣、食、住、医药四者,人只要有了此四者,简单生活着,就没有什么不满足了。《清贫思想》中还有一篇《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像人们介绍了近年来深受日本民众推崇喜爱的良宽禅师( 1758 —1831)的一首诗: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作者反复吟唱良宽的这首代表作,感到一种悠然的舒畅气氛。他反省道,正是因为现代人普遍缺少良宽所描述的那种过纯粹生活的能力,所以才会那么喜欢良宽禅师的为人。禅师不愿以卑躬屈膝换取出人头地,也不求财源广进而获得富贵荣华。他自己草庵的头陀袋中还有乞讨来的三升米,炉边尚有一捆柴,仅有这些就足够了。自己就这样在夜雨淅淅而降的草庵里,悠闲地伸展开自己的双脚,欢乐而满足。

  《清贫思想》的作者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禅师这种简单、清贫的生活所给予他的快乐,就去对诗中描绘的禅师栖身的草庵作了一番实地考察,他写道:“我曾在一个冬天,探访过越后国上山的五合庵遗址。站在那重建的草庵前,我想如果让我住在这么一间建在老衫树下的孤零零的破草庵,我肯定会忍耐不住的,太简素,太贫寒了。可以想象,在这么物质匮乏的地方,粗衣寒食生活的人,精神是多么地坚韧。由此省察到在现代文明中娇生惯养的人是多么地脆弱。”

  无论是美国人提倡的“简单生活”,还是日本人推崇的“清贫思想”,归根结底,是依赖于现代文明的都市人,在被物质生活“异化”之后,所作的返朴归真之想,亦即对于简朴宁静生活的强烈渴望。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挣扎到精疲力尽、被交际应酬纠缠到心烦意乱、被膏肥脂腻填塞到恶心反胃之时,自然而然会向往简单的衣食,宁静的居所,以及闲适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修止观的“具缘”,早已为现代人摆脱现代病提供了一张良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代东西方所推崇的“简单生活”、“清贫思想”的主要理念,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被智者大师慧语道破。

  3、“诃欲”与“弃盖”

  假如说,在修习止观的前方便中,具五缘是修习者必须具备外在条件,那么“诃五欲”、“弃五盖”就是内在身心状态的准备了。

  《童蒙止观》说,凡欲坐禅修习止观者,必须诃五欲。五欲就是世间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望。智者认为,这些欲望常能诳骗迷惑一切凡夫俗子,让人心生爱恋执着。假如人们能够深知欲望的罪过,不去亲近色、声、香、味、触,就叫做“诃欲”。他还分别对五欲进行了描述:色欲是来源于男女的美丽的容貌,所谓“修目长眉,朱唇素齿”,以及世间奇珍异宝所具有的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的色彩。凡是这种种色都能使人作诸恶业。声欲就是对音乐的欲望。箜篌、筝、笛等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声,男女歌者唱出优美的歌声,也能让凡夫听闻之后起诸恶业。比如五百仙人在雪山居住,听了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香欲就是闻香味的欲望。智者认为,男女体香、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都是可以使人生执着心,这就是香欲的过罪。香味本来是美好的东西,人人喜欢闻的,可是执着于香味,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不禁让人想起德国当代作家聚斯金德写过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香水》。其中的主人公格雷诺耶自幼受苦,却天生具有特殊的嗅觉功能,可识别十万种气味,对女人的体香尤为敏感;他认为香味能支配人的情感,为此他穴居深山七年,遍尝大自然各种奇香异味,并与种种人体气味比较,领悟出唯有少女体香最能使人神魂颠倒,令人听任摆布。于是他先后谋杀了 26名妙龄女郎,萃取她们的体香蒸馏出一种神奇的香水。当他的罪行败露被押赴刑场时,千万个围观者竟被他身上的异香熏得情不自禁,丑态百出。作者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当人类过分执着贪恋美好事物时,会带来怎样的危险。味欲人对于饮食菜肴的美味的欲望。智者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反对味欲。说有一沙弥喜欢奶酪味道,死后投胎在奶酪中,身体化为虫子。触欲就是触摸他人身体的欲望。智者说,男女身体柔软细滑,天寒时身体温暖,天热时身体凉爽,引起人们触摸的欲望。众生常为这五欲所困扰,求之不已,欲望之火烧灼着人的内心,众生常为五欲所役使,称为“欲望的奴仆”。修习止观的人,应当赶紧远离色、声、香、味、触五欲。“诃五欲”的说法,其实在年代更早的中国道家学说中已经有所透露。《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也就是要杜绝色、声、味对人的诱惑。原始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是“五尘”,也就像是污染真理的灰尘一样,障蔽了人们对真谛的追求。

  诃责了五种生理欲望之后,智者还要求修行者调节搞心理状态,为修止观作准备。如何调节呢?就是要“弃五盖”。盖就是遮蔽的意思,《摩诃止观》卷四下解释说:“盖覆缠绵,心神昏闇,定慧不发,故名为盖。”五盖指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虑这五种遮盖善心的“心内大障”。贪欲和瞋恚属于“三毒”中的两种,前文在讨论对治“三毒”之法时已经涉及,这里从略。关于弃睡眠盖,《童蒙止观》说:“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肢体关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睡眠盖阻碍我们去体验涅槃的乐趣,它最为不善。因为其余诸盖当事人还能有所感觉,而睡眠时人就像死去那样,没有意识,对一切毫不知觉,因此此盖最难以除灭。我们认为,对于人类而言,当然离不开睡眠,但过度的睡眠,会导致各种生理疾病。据日本《每日新闻》2004年 04月 27日晚版报道: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副教授玉腰晓子,曾在美国睡眠学会发表题为《睡眠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的论文。该研究分析了名古屋大学等 24个研究机构关于生活习惯和癌症等的调查结果。在 1988—1990年间,调查了日本全国 45个地方约 11万人的平均睡眠时间等生活习惯,并跟踪调查了 10年。根据调查结果,在这 10年内死亡的人中,男女都是睡眠时间为“7小时(6。5—7。4小时)”的人最少,因此睡眠时间在 7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对于“睡眠时间短,死亡率高”,人们不难理解,但是饶有兴趣的是,如果睡眠时间超过 7小时,死亡率也会增加。调查者指出:“以前就知道睡眠少会使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上升。但是对于睡眠时间长导致死亡率上升,今后还有必要弄清其生物学机理。 ”专家研究表明,长时间过度睡眠,会将各种生理代谢活动降到最低水平,使人的各种感受功能减退,由此带来三种后果:一是使得脑供血不足,许多人在假期成天昏睡,醒来后不仅打不起精神,甚至感到头昏脑涨;二是造成消化不良,有的嗜睡者三顿并作一顿,打破了正常的生理节奏,尤其会对肠胃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引发便秘,有的嗜睡者整天懒于下床活动,人体的排泄功能受阻,从而导致便秘。同时,过多的睡眠还会影响佛教徒的修行的精进,使他们养成慵懒的陋习,这是十分有害的。

  五盖中的掉悔、疑虑两盖,其实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掉”就是行为散乱放逸,按照《童蒙止观》的说法,掉有三种。一是身掉,就是身体喜欢游走,乱开玩笑,坐立不安。二是口掉,就是喜欢争辩是非,随意评论人事。三是心掉,就是心情放逸,纵意攀缘。修行者想要收摄心念,心念犹不能定,更何况散乱呢?悔有两种,一种是因“掉”而后生悔,因为先前心神散乱,入定后方知错误,于是心生悔意。第二种是好像犯了重大罪错的人,心中常怀怖畏。《摩诃止观》认为,心中的懊悔结绕在心,会形成悔盖,会盖覆禅定,不得开发。假如人由自责而生忧悔,长久执着于此,对于修行是非常不利的。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后悔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与其后悔,不如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失误的原因。当人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采取挽救行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地在心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的选择很审慎。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失败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俗话说:“不吃后悔药。”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斤斤于过去的失误,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应该从中汲取教训,面向未来。对于疑盖,智者认为,疑有三种,一是疑自,二是疑师,三是疑法。疑自就是认为自己诸根暗钝、罪垢深重,不是修行得道的材料,即对修行的成功缺乏自信心。二是疑师,认为师父的言谈形貌不是完美无缺…

《佛教养生观 四、止观与养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