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于修止觀“具五緣”的論述,是多麼富有現代意義!
無獨有偶,在我們的東鄰日本, 1992年 9月,學者中野孝次出版了《清貧思想》一書,在全國形成了閱讀熱潮,好幾個月蟬聯日本十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作者從日本曆史上一些家喻戶曉文人、畫家、僧人、隱士入手,說明他們的思想有一個共同之處:認爲生活應盡量簡樸,擺脫物欲纏繞,讓心靈悠遊于平和自由之境,那才是一個人最高尚的生存境界。“清貧”絕不是“貧窮”,而是主動放棄多余的物質追求,在簡單、樸素之中體驗心靈的豐盈充實,追求廣闊的精神空間。作者引述吉田兼好法師(1283-1350)《徒然草》一書所舉的人間生活的基本條件說:
人身不得已而爲者,乃食、衣、住也。人間大事不過此叁者。不饑、不寒、不畏風雨,閑適度日,人之樂也。然而,人皆有病。罹病則其苦難耐,不可忘醫療。前述叁者,加上醫藥,則爲四。此四者不能求得,是爲貧;四者不缺,即爲富。要求四者之外,即爲驕。以此四者儉約爲生,誰曰不足!(第 123段)
其中說到人生活必須品也就是衣、食、住、醫藥四者,人只要有了此四者,簡單生活著,就沒有什麼不滿足了。《清貧思想》中還有一篇《袋裏有米,爐邊有柴,還要什麼》,像人們介紹了近年來深受日本民衆推崇喜愛的良寬禅師( 1758 —1831)的一首詩:
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囊中叁升米,爐邊一束薪。誰問迷悟迹,何知名利塵。夜雨草庵裏,雙腳等閑伸。
作者反複吟唱良寬的這首代表作,感到一種悠然的舒暢氣氛。他反省道,正是因爲現代人普遍缺少良寬所描述的那種過純粹生活的能力,所以才會那麼喜歡良寬禅師的爲人。禅師不願以卑躬屈膝換取出人頭地,也不求財源廣進而獲得富貴榮華。他自己草庵的頭陀袋中還有乞討來的叁升米,爐邊尚有一捆柴,僅有這些就足夠了。自己就這樣在夜雨淅淅而降的草庵裏,悠閑地伸展開自己的雙腳,歡樂而滿足。
《清貧思想》的作者爲了更深入地理解禅師這種簡單、清貧的生活所給予他的快樂,就去對詩中描繪的禅師棲身的草庵作了一番實地考察,他寫道:“我曾在一個冬天,探訪過越後國上山的五合庵遺址。站在那重建的草庵前,我想如果讓我住在這麼一間建在老衫樹下的孤零零的破草庵,我肯定會忍耐不住的,太簡素,太貧寒了。可以想象,在這麼物質匮乏的地方,粗衣寒食生活的人,精神是多麼地堅韌。由此省察到在現代文明中嬌生慣養的人是多麼地脆弱。”
無論是美國人提倡的“簡單生活”,還是日本人推崇的“清貧思想”,歸根結底,是依賴于現代文明的都市人,在被物質生活“異化”之後,所作的返樸歸真之想,亦即對于簡樸甯靜生活的強烈渴望。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掙紮到精疲力盡、被交際應酬糾纏到心煩意亂、被膏肥脂膩填塞到惡心反胃之時,自然而然會向往簡單的衣食,甯靜的居所,以及閑適的生活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的修止觀的“具緣”,早已爲現代人擺脫現代病提供了一張良方。更爲難能可貴的是,當代東西方所推崇的“簡單生活”、“清貧思想”的主要理念,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被智者大師慧語道破。
3、“诃欲”與“棄蓋”
假如說,在修習止觀的前方便中,具五緣是修習者必須具備外在條件,那麼“诃五欲”、“棄五蓋”就是內在身心狀態的准備了。
《童蒙止觀》說,凡欲坐禅修習止觀者,必須诃五欲。五欲就是世間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望。智者認爲,這些欲望常能诳騙迷惑一切凡夫俗子,讓人心生愛戀執著。假如人們能夠深知欲望的罪過,不去親近色、聲、香、味、觸,就叫做“诃欲”。他還分別對五欲進行了描述:色欲是來源于男女的美麗的容貌,所謂“修目長眉,朱唇素齒”,以及世間奇珍異寶所具有的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的色彩。凡是這種種色都能使人作諸惡業。聲欲就是對音樂的欲望。箜篌、筝、笛等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聲,男女歌者唱出優美的歌聲,也能讓凡夫聽聞之後起諸惡業。比如五百仙人在雪山居住,聽了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香欲就是聞香味的欲望。智者認爲,男女體香、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都是可以使人生執著心,這就是香欲的過罪。香味本來是美好的東西,人人喜歡聞的,可是執著于香味,也有可能産生嚴重的後果。這不禁讓人想起德國當代作家聚斯金德寫過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香水》。其中的主人公格雷諾耶自幼受苦,卻天生具有特殊的嗅覺功能,可識別十萬種氣味,對女人的體香尤爲敏感;他認爲香味能支配人的情感,爲此他穴居深山七年,遍嘗大自然各種奇香異味,並與種種人體氣味比較,領悟出唯有少女體香最能使人神魂顛倒,令人聽任擺布。于是他先後謀殺了 26名妙齡女郎,萃取她們的體香蒸餾出一種神奇的香水。當他的罪行敗露被押赴刑場時,千萬個圍觀者竟被他身上的異香熏得情不自禁,醜態百出。作者用象征主義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當人類過分執著貪戀美好事物時,會帶來怎樣的危險。味欲人對于飲食菜肴的美味的欲望。智者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反對味欲。說有一沙彌喜歡奶酪味道,死後投胎在奶酪中,身體化爲蟲子。觸欲就是觸摸他人身體的欲望。智者說,男女身體柔軟細滑,天寒時身體溫暖,天熱時身體涼爽,引起人們觸摸的欲望。衆生常爲這五欲所困擾,求之不已,欲望之火燒灼著人的內心,衆生常爲五欲所役使,稱爲“欲望的奴仆”。修習止觀的人,應當趕緊遠離色、聲、香、味、觸五欲。“诃五欲”的說法,其實在年代更早的中國道家學說中已經有所透露。《老子》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 ”也就是要杜絕色、聲、味對人的誘惑。原始佛教認爲色、聲、香、味、觸是“五塵”,也就像是汙染真理的灰塵一樣,障蔽了人們對真谛的追求。
诃責了五種生理欲望之後,智者還要求修行者調節搞心理狀態,爲修止觀作准備。如何調節呢?就是要“棄五蓋”。蓋就是遮蔽的意思,《摩诃止觀》卷四下解釋說:“蓋覆纏綿,心神昏闇,定慧不發,故名爲蓋。”五蓋指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慮這五種遮蓋善心的“心內大障”。貪欲和瞋恚屬于“叁毒”中的兩種,前文在討論對治“叁毒”之法時已經涉及,這裏從略。關于棄睡眠蓋,《童蒙止觀》說:“內心昏闇名爲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肢體關節)委臥睡熟爲眠,以是因緣,名爲睡眠。”睡眠蓋阻礙我們去體驗涅槃的樂趣,它最爲不善。因爲其余諸蓋當事人還能有所感覺,而睡眠時人就像死去那樣,沒有意識,對一切毫不知覺,因此此蓋最難以除滅。我們認爲,對于人類而言,當然離不開睡眠,但過度的睡眠,會導致各種生理疾病。據日本《每日新聞》2004年 04月 27日晚版報道: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副教授玉腰曉子,曾在美國睡眠學會發表題爲《睡眠時間與死亡率的關系》的論文。該研究分析了名古屋大學等 24個研究機構關于生活習慣和癌症等的調查結果。在 1988—1990年間,調查了日本全國 45個地方約 11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等生活習慣,並跟蹤調查了 10年。根據調查結果,在這 10年內死亡的人中,男女都是睡眠時間爲“7小時(6。5—7。4小時)”的人最少,因此睡眠時間在 7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對于“睡眠時間短,死亡率高”,人們不難理解,但是饒有興趣的是,如果睡眠時間超過 7小時,死亡率也會增加。調查者指出:“以前就知道睡眠少會使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但是對于睡眠時間長導致死亡率上升,今後還有必要弄清其生物學機理。 ”專家研究表明,長時間過度睡眠,會將各種生理代謝活動降到最低水平,使人的各種感受功能減退,由此帶來叁種後果:一是使得腦供血不足,許多人在假期成天昏睡,醒來後不僅打不起精神,甚至感到頭昏腦漲;二是造成消化不良,有的嗜睡者叁頓並作一頓,打破了正常的生理節奏,尤其會對腸胃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産生負面影響;叁是引發便秘,有的嗜睡者整天懶于下床活動,人體的排泄功能受阻,從而導致便秘。同時,過多的睡眠還會影響佛教徒的修行的精進,使他們養成慵懶的陋習,這是十分有害的。
五蓋中的掉悔、疑慮兩蓋,其實都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掉”就是行爲散亂放逸,按照《童蒙止觀》的說法,掉有叁種。一是身掉,就是身體喜歡遊走,亂開玩笑,坐立不安。二是口掉,就是喜歡爭辯是非,隨意評論人事。叁是心掉,就是心情放逸,縱意攀緣。修行者想要收攝心念,心念猶不能定,更何況散亂呢?悔有兩種,一種是因“掉”而後生悔,因爲先前心神散亂,入定後方知錯誤,于是心生悔意。第二種是好像犯了重大罪錯的人,心中常懷怖畏。《摩诃止觀》認爲,心中的懊悔結繞在心,會形成悔蓋,會蓋覆禅定,不得開發。假如人由自責而生憂悔,長久執著于此,對于修行是非常不利的。現代心理學也認爲,後悔是心理健康的大敵。與其後悔,不如反思後悔的根源,找出失誤的原因。當人陷入極度後悔的狀態時,應淡化後悔的情緒色彩,積極采取挽救行動,但不應徹底遺忘後悔的情緒,適當地在心中保留後悔的經驗,才能對未來的選擇很審慎。在面臨與過去相似的選擇時,一定要仔細地回憶過去失敗的情形,積極地利用過去的經驗,從而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俗話說:“不吃後悔藥。”也就是告誡我們,不要斤斤于過去的失誤,背上沈重的思想包袱,而應該從中汲取教訓,面向未來。對于疑蓋,智者認爲,疑有叁種,一是疑自,二是疑師,叁是疑法。疑自就是認爲自己諸根暗鈍、罪垢深重,不是修行得道的材料,即對修行的成功缺乏自信心。二是疑師,認爲師父的言談形貌不是完美無缺…
《佛教養生觀 四、止觀與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