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僧人佛理文
佛理文始于對外來佛經文學的翻譯弘傳和演繹,之後漢地本土僧人依據自己對佛經義理的理解和徹悟,逐漸著文作通俗的說解,形成了僧人的佛理之文。
晉代僧人僧肇生于晉孝武帝甯康九年,早年研習老莊,後到涼州拜鸠摩羅什爲師,並隨羅什至長安。他對我國魏晉以來玄學和佛教的主要各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哲學體系。他著有《般若無知論》,他把《般若》、《維摩》諸經,在文字上作了重大的改革,把過去翻譯佛經中的印度名相、事數進行不重譯,把佛學予以漢化,真文筆優美安徐,是我國最好的哲理文。茲從《般若無知論》摘錄一點:
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日“一切知”,故經曰:“至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夫聖心者,微妙無相,不可爲有;用之彌勒,不可爲無。
這段話的大意是:人雖然對事物有所了解,但也有其不了解的地方,古代先賢不去窮究看來似是無知,其實卻是無所不知,唯有那種不知的“知”才是真的知道一切。所以佛說:“聖人是無知的,但是他無所不知。”這話是可信的。而先賢的心思其實很微妙,一般人是不懂的,也看不到的,因此不能說“有”;但先賢又常運用這些心思,因此出不能說“沒有”。
南朝僧人僧祐,受業于沙門法穎,爲當代律學名家,故僧祐特精律學。著述甚富,對佛學影響最大也最爲後世重視的有叁種,一爲撰集經吳編製成《出叁藏集記》爲中國現存最古的佛教經錄,簡稱《祐錄》;第二是他編纂了一部《弘明集》這部書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文獻,把佛教和儒道思想的論戰,以及圍繞“神滅論”的淪爭雙方對立的文字,搜集在一起,爲研究東漢末至梁代止叁百多年的道佛思想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叁是《釋迦譜》爲現存中國人所撰佛傳最古的一種。
現摘錄一段《弘明集後序》:
余所集《弘明》,爲法禦侮,通人雅論,勝士妙說,摧邪破惑之沖,弘道護法之塹,亦已備矣。然智者不迷,迷者乖智,若導以深法,終于莫領,故複撮舉事典,指事取微,言非榮華,理歸質實,庶迷途之人,不遠而複,總舉衆疑,故日“弘明”。
大意是:我所集的《弘明集》,是專門爲捍衛佛教,抵製外道對它的攻擊的,所有高人雅士的高論義解,一切攝伏外道邪見和迷惑和專門弘揚護衛佛教的文章,我全都收集了。雖然境界高的人信佛沒有迷惑,但是有些迷惑的人卻是正信不足,這兩種人如果給予再深奧一點的佛理,便都沒法理解了。因此這些傳世的典籍,應加以撮要編輯。這本書語言樸實,理論實在,必能讓迷途之人及早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總的來說我的目的就是爲了爲大家“釋疑”,所以本書叫做“弘明”。
僧人的文章除了寫佛理之外,也有很多形式各異的文章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契入,且文筆通俗易懂,很愛大家的喜愛。現也擇其若幹與讀者共賞。
相傳梁武帝請傅大士爲其說法,傅大士往說法臺上一站,然後一拍案便下臺而去,其法也算講完了。這個故事雖是傳說,但是這個人稱傅大士的善慧大師,其人還是有的,而且他還著有一首《十勸》文: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叁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裏。
勸君叁:人身難得大須慚,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叁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吃衆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實,朝叁暮四不爲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吃肉之人真羅刹,今身若也殺他身,來生還被他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孃妻子徒勞泣。
善慧大師,以十種簡明易懂的七言詩體勸導世人常念佛法僧叁寶,去除世俗對名利的追求,並把握現有難得的人生,一心勤求菩提,從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
本文的十種勸說,啓迪人心,文溫而麗,意悲而遠,深富人生哲理。
現在我們來說說《信心銘》。
《信心銘》爲禅宗叁祖僧璨所作,全文以四言韻詩構成,共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內容主要強調超越一切對立、差別、是非、得失的妄念,而住于平等一味的自在境界。系歌頌信心不二的禅門思想。全文上承達摩禅法,下啓六祖頓門,融彙楞伽、般若、叁論、華嚴諸宗精要,並受到老莊及僧肇思想的一定影響。自唐代起一直受到重視,廣爲流布,對初期禅宗思想的形成,影響甚巨。
是一篇以中國化的解脫思想來解說禅法真髓的重要著作。現節選其文前十句內容如下: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唐代的僧人玄奘,這是無人不知的聖僧,俗姓陳,名偉。貞觀叁年開始西行求法,于貞觀七年到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學習,前後在彼五年,通曉了梵語與多種語言及各種學派理論,溝通了當時大乘“瑜珈”、“中觀”的爭論,著《會宗論》叁千頌,備受戒賢叁藏和寺院裏知名學者的贊許。經過了幹辛萬苦,于貞觀十九年回長安。他一生譯經論七十叁部,總數爲一千叁百叁十卷。又于貞觀二十叁年(649)撰成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記》。由此可見其文才卓越。現摘錄其《報印度智光法師書》:
玄奘昔因聞道得預參承,並荷指誨,雖曰庸愚,頗亦蓬依麻直。及辭還本邑,囑累尤深。殷勤之言,今猶在耳。方冀保安眉壽,式贊玄風,豈謂一朝奄歸萬古,追惟永往,彌不可任,伏惟法師鳳承雅訓,早升堂室,攀戀之情,當難可處,奈何!奈何!有爲法爾,當可奈何!願自裁抑,昔大覺潛晖,迦葉紹宣洪業,商那遷化,毱多闡其嘉猷。今法將歸其,法師次任其事。唯願清詞妙辯,共四海而恒流,福智莊嚴,與五山而永久。
此文是他得知承正法師死訊之後所寫,主要是追憶以前在天竺學習時的情景,寫得十分沈痛,哀婉動人。
說到佛理文,值得重點一提的是嶺南人惠能,他受業于五祖弘忍,並受其衣缽成爲禅宗六祖。他著有《壇經》一書,這是佛教傳入中土以來第一部由本土僧人所著堪稱“經”的著作,而且經文妙理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現錄其《壇經·般若品第二》部分內容如下: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大師在這段話裏,以非常簡單易懂的言語闡述了“般若”的涵義,告訴修佛之人,智慧是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的,如果心裏明白的話,就有了解脫的智慧,但是如果心裏迷惑,找不到光明,那麼智慧就無從發生了。所以我們修持最終所的目的,就是能夠調伏自己那顆心,調伏了心就等于找到了自性,而自性就是一切佛性所在。
唐代曹洞宗祖師洞山良價禅師寫有《辭北堂書》一文,是禅師在出家辭別母親的家書,文中禅師引經據典,闡明佛門大孝是:“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並以堅決的態度表明禅師志舍身命,誓不還家的修道決心。充分表露古代高僧大德割愛辭親,爲求聖道,而化俗情,行大孝,舍小愛,成大道的難行之行!洞山良價禅師在《辭北堂書》中雲: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彙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雲:“雖日用叁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沈沒,永入輪回。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叁有四恩,無不報矣。
故經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
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效摩耶之聖後,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與此相似的還有藕益大師的《寄母書》。藕益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憨山、紫柏、蓮池、藕益)之一,自號“八不道人”,因讀蓮池大師所著《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後,乃焚毀過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嶺出家。大師爲防母不允,私自出家。出家之後,刺舌血寫下了《寄母書》,以表自己對母親的深情和堅決出家之志。
《寄母書》共有四段,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俗世生活之痛苦和出家修道的利益,並由此勸告母親能舍世間之親情,聽其出家,希望以自己出家之功德,救拔曆代宗親離苦得樂,永超輪回。茲錄如下:
甲子正月叁日,方外男智旭,敬燃臂香刺舌血,向母親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訓,少長便道學自任,甯不知父宜葬,母宜養?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靜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濃而忽殒,虞表侄的年未壯而早亡,身命無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誰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覺鼻酸,更念亡父老母,倍覺傷神。親身既然,衆生甯異?倘不早圖出世,正恐追悔無及。”
生育一事,世間苦本,況與功名,…
《佛教文學觀 二、僧人佛教文學作品 叁 僧人佛理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