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有定數。且青雲得志,難敵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鑒。
何如地藏大士,目連尊者,累劫親恩,皆蒙脫之爲孝也!”(兒)志在出世,恐母愛情難割,不得不硬卻心腸,潛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懸念,故于叁寶前燃香刺血,寄書遠達,伏祈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親屬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真可大師,字達觀,號紫柏老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以弘法利生爲家務,四處興修古刹,卻未曾受請擔任住持,唯重視佛教文化流傳,致力藏經刊行。
大師曾著有的《示廚》一文,即勉勵典座修行者,需以辦道之心備辦飲食供衆,若無道心,不僅徒勞無益,且因果昭然;反之,若能惜福愛物,注重潔淨,如法調配,資益大衆,即是“慈悲大菩薩”。
《示廚》全文如下:
佛言:凡叁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叁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叁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何謂叁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製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叁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
蓋淡味爲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于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爲首;辛味其性熱,能暖髒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爲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爲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爲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髒之熱,故味啬者爲苦。
汝等即叁德六味谛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悭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何以故?叁德無阙,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
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系于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叁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叁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叁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又爲常住悭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爲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衆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诳,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明代的妙葉大師著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寶王叁昧論》: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叁、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逍遙,以遮障爲解脫,以群魔爲法侶,以留難爲成就,以敞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以布德爲棄屣,以疏利爲富貴,以屈抑爲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魔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別,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在該論中,妙葉大師開宗明義,說一個身體健康,無諸病苦纏繞的人,他也許永遠體會不到一個疾病纏身之人的痛苦。對于那些將不久于人世的人而言,他們對于生的渴望、留戀是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到的。因此人不貪求無病會使減少許多欲望和垢病。大師在文中教育我們面對困難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因爲困難會讓你挫折感,會減少許多驕奢的思想。並且我們在反省自己之時不要過分苛求完美,唯有發現缺點才會使我們不斷進步。明葉大師還論及我們在行爲、謀事、交友、人際關系等方面應遵循的准則,令我們在遇到不順利或者失敗或者吃虧的時候有了指路明燈,不會迷失方向。
這篇文章明葉大師分別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我們爲人處世以及修行學道時不應追求順境,而應當常存逆緣之想。因爲過分地順利的境遇容易使人驕傲自滿,消磨意志。而經曆過逆緣之後取得的成就,人才會倍加珍惜。
從我們教內而言,教主釋加牟尼從出家修道到成道度衆生也經曆了六年苦行;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處接受衣缽之後,輾轉南行,在獵人的隊伍中隱藏了十六年,才出世弘法。可見明葉大師所提倡的爲人處世常作逆緣想,能夠使人生起克服逆緣的精進向上之心,從而使我們在戰勝逆緣中體會到人生的價值。
《佛教文學觀 二、僧人佛教文學作品 叁 僧人佛理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