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
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脱之为孝也!”(儿)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燃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真可大师,字达观,号紫柏老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家务,四处兴修古刹,却未曾受请担任住持,唯重视佛教文化流传,致力藏经刊行。
大师曾著有的《示厨》一文,即勉励典座修行者,需以办道之心备办饮食供众,若无道心,不仅徒劳无益,且因果昭然;反之,若能惜福爱物,注重洁净,如法调配,资益大众,即是“慈悲大菩萨”。
《示厨》全文如下:
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之秽积厨矣。
何谓三德?清净、柔软、如法是。何谓六味?淡、咸、辛、酸、甘、苦是。盖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味调和,亦不成就。
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谛审观察,了知德之所以然,与味之所以然之说,加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勤勇善巧,办造饮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满虚空七宝布施,无量劫不生疲厌悭吝之心,与相较量,其功德亦万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凡饮食不如法,则身多病,心多扰。
身心既病且扰,而能精进开悟者,无有是处。
即此观之,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故厨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谓之牛头阿旁,杀人无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又为常住悭吝,不尊贤敬贵,当来得饿鬼报;为常住破费,不察来处艰难,当来得贫乏报。又办造饮食,六根不谨,九窍放肆,四肢不净,当来得粪蛆臭虫报。
如上所述,皆如来所言,若闻若见,当生惭媿。遵而行之,愚痴必破,般若必开,众罪必消,万福必集,现在身心安隐,当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佛言无诳,厨中佛子,当体佛心,出苦有分在。
明代的妙叶大师著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宝王三昧论》: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敞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魔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别,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在该论中,妙叶大师开宗明义,说一个身体健康,无诸病苦缠绕的人,他也许永远体会不到一个疾病缠身之人的痛苦。对于那些将不久于人世的人而言,他们对于生的渴望、留恋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因此人不贪求无病会使减少许多欲望和垢病。大师在文中教育我们面对困难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因为困难会让你挫折感,会减少许多骄奢的思想。并且我们在反省自己之时不要过分苛求完美,唯有发现缺点才会使我们不断进步。明叶大师还论及我们在行为、谋事、交友、人际关系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令我们在遇到不顺利或者失败或者吃亏的时候有了指路明灯,不会迷失方向。
这篇文章明叶大师分别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们为人处世以及修行学道时不应追求顺境,而应当常存逆缘之想。因为过分地顺利的境遇容易使人骄傲自满,消磨意志。而经历过逆缘之后取得的成就,人才会倍加珍惜。
从我们教内而言,教主释加牟尼从出家修道到成道度众生也经历了六年苦行;六祖惠能大师从五祖处接受衣钵之后,辗转南行,在猎人的队伍中隐藏了十六年,才出世弘法。可见明叶大师所提倡的为人处世常作逆缘想,能够使人生起克服逆缘的精进向上之心,从而使我们在战胜逆缘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三 僧人佛理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