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僧人佛理文
佛理文始于对外来佛经文学的翻译弘传和演绎,之后汉地本土僧人依据自己对佛经义理的理解和彻悟,逐渐著文作通俗的说解,形成了僧人的佛理之文。
晋代僧人僧肇生于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早年研习老庄,后到凉州拜鸠摩罗什为师,并随罗什至长安。他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教的主要各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著有《般若无知论》,他把《般若》、《维摩》诸经,在文字上作了重大的改革,把过去翻译佛经中的印度名相、事数进行不重译,把佛学予以汉化,真文笔优美安徐,是我国最好的哲理文。兹从《般若无知论》摘录一点:
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日“一切知”,故经曰:“至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勒,不可为无。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虽然对事物有所了解,但也有其不了解的地方,古代先贤不去穷究看来似是无知,其实却是无所不知,唯有那种不知的“知”才是真的知道一切。所以佛说:“圣人是无知的,但是他无所不知。”这话是可信的。而先贤的心思其实很微妙,一般人是不懂的,也看不到的,因此不能说“有”;但先贤又常运用这些心思,因此出不能说“没有”。
南朝僧人僧祐,受业于沙门法颖,为当代律学名家,故僧祐特精律学。著述甚富,对佛学影响最大也最为后世重视的有三种,一为撰集经吴编制成《出三藏集记》为中国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简称《祐录》;第二是他编纂了一部《弘明集》这部书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文献,把佛教和儒道思想的论战,以及围绕“神灭论”的沦争双方对立的文字,搜集在一起,为研究东汉末至梁代止三百多年的道佛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是《释迦谱》为现存中国人所撰佛传最古的一种。
现摘录一段《弘明集后序》:
余所集《弘明》,为法御侮,通人雅论,胜士妙说,摧邪破惑之冲,弘道护法之堑,亦已备矣。然智者不迷,迷者乖智,若导以深法,终于莫领,故复撮举事典,指事取微,言非荣华,理归质实,庶迷途之人,不远而复,总举众疑,故日“弘明”。
大意是:我所集的《弘明集》,是专门为捍卫佛教,抵制外道对它的攻击的,所有高人雅士的高论义解,一切摄伏外道邪见和迷惑和专门弘扬护卫佛教的文章,我全都收集了。虽然境界高的人信佛没有迷惑,但是有些迷惑的人却是正信不足,这两种人如果给予再深奥一点的佛理,便都没法理解了。因此这些传世的典籍,应加以撮要编辑。这本书语言朴实,理论实在,必能让迷途之人及早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总的来说我的目的就是为了为大家“释疑”,所以本书叫做“弘明”。
僧人的文章除了写佛理之外,也有很多形式各异的文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契入,且文笔通俗易懂,很爱大家的喜爱。现也择其若干与读者共赏。
相传梁武帝请傅大士为其说法,傅大士往说法台上一站,然后一拍案便下台而去,其法也算讲完了。这个故事虽是传说,但是这个人称傅大士的善慧大师,其人还是有的,而且他还著有一首《十劝》文: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他身,来生还被他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孃妻子徒劳泣。
善慧大师,以十种简明易懂的七言诗体劝导世人常念佛法僧三宝,去除世俗对名利的追求,并把握现有难得的人生,一心勤求菩提,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
本文的十种劝说,启迪人心,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深富人生哲理。
现在我们来说说《信心铭》。
《信心铭》为禅宗三祖僧璨所作,全文以四言韵诗构成,共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主要强调超越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的妄念,而住于平等一味的自在境界。系歌颂信心不二的禅门思想。全文上承达摩禅法,下启六祖顿门,融汇楞伽、般若、三论、华严诸宗精要,并受到老庄及僧肇思想的一定影响。自唐代起一直受到重视,广为流布,对初期禅宗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巨。
是一篇以中国化的解脱思想来解说禅法真髓的重要著作。现节选其文前十句内容如下: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唐代的僧人玄奘,这是无人不知的圣僧,俗姓陈,名伟。贞观三年开始西行求法,于贞观七年到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前后在彼五年,通晓了梵语与多种语言及各种学派理论,沟通了当时大乘“瑜珈”、“中观”的争论,著《会宗论》三千颂,备受戒贤三藏和寺院里知名学者的赞许。经过了干辛万苦,于贞观十九年回长安。他一生译经论七十三部,总数为一千三百三十卷。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撰成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由此可见其文才卓越。现摘录其《报印度智光法师书》:
玄奘昔因闻道得预参承,并荷指诲,虽曰庸愚,颇亦蓬依麻直。及辞还本邑,嘱累尤深。殷勤之言,今犹在耳。方冀保安眉寿,式赞玄风,岂谓一朝奄归万古,追惟永往,弥不可任,伏惟法师凤承雅训,早升堂室,攀恋之情,当难可处,奈何!奈何!有为法尔,当可奈何!愿自裁抑,昔大觉潜晖,迦叶绍宣洪业,商那迁化,毱多阐其嘉猷。今法将归其,法师次任其事。唯愿清词妙辩,共四海而恒流,福智庄严,与五山而永久。
此文是他得知承正法师死讯之后所写,主要是追忆以前在天竺学习时的情景,写得十分沉痛,哀婉动人。
说到佛理文,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岭南人惠能,他受业于五祖弘忍,并受其衣钵成为禅宗六祖。他著有《坛经》一书,这是佛教传入中土以来第一部由本土僧人所著堪称“经”的著作,而且经文妙理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现录其《坛经·般若品第二》部分内容如下: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大师在这段话里,以非常简单易懂的言语阐述了“般若”的涵义,告诉修佛之人,智慧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的,如果心里明白的话,就有了解脱的智慧,但是如果心里迷惑,找不到光明,那么智慧就无从发生了。所以我们修持最终所的目的,就是能够调伏自己那颗心,调伏了心就等于找到了自性,而自性就是一切佛性所在。
唐代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写有《辞北堂书》一文,是禅师在出家辞别母亲的家书,文中禅师引经据典,阐明佛门大孝是:“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并以坚决的态度表明禅师志舍身命,誓不还家的修道决心。充分表露古代高僧大德割爱辞亲,为求圣道,而化俗情,行大孝,舍小爱,成大道的难行之行!洞山良价禅师在《辞北堂书》中云: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沈没,永入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
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
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与此相似的还有藕益大师的《寄母书》。藕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憨山、紫柏、莲池、藕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著《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后,乃焚毁过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岭出家。大师为防母不允,私自出家。出家之后,刺舌血写下了《寄母书》,以表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和坚决出家之志。
《寄母书》共有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俗世生活之痛苦和出家修道的利益,并由此劝告母亲能舍世间之亲情,听其出家,希望以自己出家之功德,救拔历代宗亲离苦得乐,永超轮回。兹录如下:
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燃臂香刺舌血,向母亲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鼻酸,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倘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
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三 僧人佛理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