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淨善法,是衆生心理健康和道德良心的體現。衆生由于貪欲,對自認爲可愛之物心生取著,于是不擇手段,乃至造殺、盜、淫種種惡業,故貪爲害最烈,是首惡。瞋即瞋恚,由不合己意、不順己心的境遇産生,或因貪取不得而引起。此心一生,怒氣不息,損人損己。無瞋即自謙自責,虛懷若谷。癡即無明,即對法界實相的無知。人們因昧卻本真,不識世間空苦無常之理,誤爲實有,便成貪心,求取不已,求而不得又生瞋恨,妄造惡業。若無無明,大智宏開,則無貪無瞋。“慚”是自慚,自我內省所造罪惡而感羞恥;“愧”是愧他,以自己所造罪業面對他人時引以爲恥。所謂慚愧,即對罪業的羞恥精神和心理狀態。慚愧被贊爲是菩薩法,是菩薩行者必須具備的心性品格。反之是“無慚無愧”。《大般涅槃經》說:“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生。”因爲慚愧自省是人的精神特性,是做人的道德,而畜生則無此道德智慧。
對于衆生的道德心性,佛法尚有千法明門、萬法明門乃至億法明門之說,因爲心的層次重重無盡,故道德境界亦重重無盡;因爲衆生無盡、心性各別,故衆生的道德境界亦重重無盡。
世間人在道德上的種種不同,皆是染淨兼具的心的造作與表現。當心在六道裏流浪,對名利、金錢、權勢,汲汲營求、計較時,則道德微微;當真心顯露,淨法照觸,無貪、無瞋、無癡時,道德巍巍。其實,我們的心能夠包容一切善惡。
有時如太陽,照破黑暗;如田地,滋長善根;如明鏡,映現一切;如大海,蘊無限寶藏。有時又如盜賊,劫佛法財;如冤家,使身受苦;如僮仆,匍匐于煩惱;
如野鹿,奔競于五欲;如猿猴,躁動不安。
這個染淨善惡兼容的心,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成佛時稱無垢識)。此心又被稱爲如來藏心,因爲祂具有與諸佛如來一樣的體性,無始以來不生不滅,一直存在,未來也將永續存在,有如金剛不被摧滅,無始以來就具真如性和涅槃性,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是祂又是空性心,無心相心,因爲祂離一切相,離一切見聞覺知,從不在五欲六塵上生起絲毫分別,更無絲毫執著;祂也不作主宰,分別善惡。所以祂體性清淨,沒有貪染,沒有瞋恚、沒有愚癡,沒有任何道德瑕疵,本來清淨,本來覺悟,超越于世間的清淨和染汙。
佛法將心分解爲二個層次: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阿賴耶,因其體性清淨故;
妄心就是前七識,因虛妄分別故。真心雖清淨,但因無明妄想不斷熏習,以致一直以來染汙不堪。《大乘起信論》說:“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 就如水的體性本來清淨,但因諸般因素而有染汙及諸顔色,雖有染汙,卻不改其清淨體性。如能用種種方法去除染汙,本來清淨之性就會顯露。
真心阿賴耶是無記識,因爲祂不分辨世間法上的善惡,但卻是世間善惡的依止。有如倉庫一樣,祂不加選擇地將前七識所作善、惡和不善不惡業種,統統儲藏起來。而虛妄的前七識卻伶俐無比,眼耳鼻舌身等識觸境生情,意識了了分別,末那識處處作主。分別善惡境界,造作種種諸業,是世間道德善惡的製造者。
中國曆史上,人性善惡之爭由來已久。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惡,而告子張揚人性非善非惡,也有主張有善有惡的,但受到推崇的是孟子的性善說。無論哪一種主張,都是意識覺知心上的體會和推理,未能如佛教以實證手法現前把握,故都不能使人真正信服。20 世紀初,唐大圓居士著《唯識叁字經》,以正佛法心性道德觀:
人之初,性無記,非善惡,名藏識,
一切種,皆攝藏,萬法本,善惡詳;
種發動,名現行,七轉識,依止生;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味萌,
身感觸,意知法,此六識,根塵挾。
塵爲境,根能助,十八界,種各殊。
第七識,亦意根,名末那,我執深。
性即指生命的主體識——阿賴耶識的體性,其性質非善非惡。前七識不斷對境造業,將善惡種子扔進阿賴耶識,使本來清淨的真如心有了雜染性。表現于外,人及一切有情就有了善惡現象:善種現行時,人就展現出高尚道德;惡種現行時,人就展現出罪惡的品性。
心有真妄,所以淨就有二種:出世間的體淨和世間相淨。真心阿賴耶本來清淨,無善無惡,是體淨;七識妄心對世間法分別執取時,有善有惡,有不善不惡,其善淨乃是世間淨,與雜染相對。所以,佛法染淨善惡觀既有本體論上的絕對意義,又有世間法上的人間意義。佛法是世出世間圓融不二的,世間道德的善淨若能隨順真心的體性,即是出世間淨。世人如果能依真心清淨無我的體性,以七識有分別、能思量的功能,不斷淨除真心中的惡業種子,其道德境界將層層遞進。
叁、心淨生淨的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既是心靈的智慧,也是實踐的智慧。《增一阿含經》說:“心爲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轹于轍;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爲,受其善報,如影隨形。”佛法的道德智慧是“心淨衆生淨”,其理路是“自淨其心”。道德的淨化從心開始,按唯識家的說法,就是將阿賴耶識中的染汙種子漸次清除,使清淨善種不斷增長,圓滿一切有爲無爲的善法功德,完成人格的至善至美,從而成就佛果。但心的淨化發自于意,付之于行,其實踐卻在于與衆生的交往中。這就是佛法的道德智慧。
報恩是道德智慧。因爲人是一種“關系”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密切相關,個人的生存和快樂都來自他人、社會、自然的恩惠。衆多佛經一再強調要感恩報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說:“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 父母是恩主,父母恩德如泰山巍巍。《增一阿含經》卷11 中佛陀諄諄告誡:“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 也說:“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于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于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爲先,悲母之恩亦過于彼。”《詩經•蓼莪》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衆生是恩主,沒有衆生的恩惠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我們的發展。而且,如果我們把生命的當下從空間上推及于全宇宙,從時間上推及于無始無盡的過去未來,我們同一切衆生的關系,就不僅是互爲存在的條件,在生死輪回與發展的漫長曆程中,莫不皆曾爲父母妻子眷屬,皆對我有恩。所以面對一切衆生,都應看作是我們的親人和恩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 國家是恩主,一方國土養一方人,若無國家的安甯政治,社會的井然秩序,則人無所依。叁寶(佛法僧)是恩主,佛是導師,法是真理,僧是師長。衆生、父母和國家作爲恩主,有恩于我,生我、養我、育我、怙我、助我,使我色身得以成長,叁寶則生我法身慧命,引導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令我最終擺脫輪回,成就無上正覺。
世間的師長教育我,亦令我成爲對社會有益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對父母、衆生、國家和叁寶,在在處處都心存感念,並以報恩心指導我們的言行,所謂“存于中,形于外”,知恩報恩,重在實踐。這就是佛教的報恩倫理。
大乘行者從自他不二的輾轉關系中引發感念報恩的心,由報恩心湧出真誠勇健的慈悲大願,由慈悲願而實踐自利利他。菩薩的自利是終極的出世間解脫和覺悟,是目的,菩薩的利他是手段也是目的。太虛大師在《佛法總學》中說:“發菩薩心者,必以大慈悲心護念衆生,大方便力普救衆生,使之離苦得樂;必至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而後乃證無上大菩提果。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以利他成就自利,故稱“純以利他成就自利的佛法””。但“利他即所以自利!自利亦所以利他;是知佛法並無後先,自他等利者也。”
菩薩行者在利他中報恩盡分,被視爲人的天職。盡分者,身爲社會一分子,從事有益于自他、社會的正當職業,精勤工作,家庭盡分,和諧人際,增進友愛,隨時隨地爲他人著想。每一行動,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體現出利他報恩的心。
持戒是道德智慧。戒律是佛教徒日常生活及宗教修行時所應遵守的各種准則,是基本的修學內容,而持戒就是佛教徒的主要道德實踐。戒律的內容非常豐富,有五戒、十善戒和出家僧人具足戒等,大乘佛教則有菩薩戒。“戒”是發自內心對佛教行爲規範的持守。人們通過持守戒律而提升自我道德品格,促進整個團體乃至社會的道德淨化。五戒、十善戒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規範,如能躬行,必能減少對心田的染汙熏習,增長淨業,提高自我道德修養,從而也必能針治現代社會弊病,從整體上提升社會道德水准。如,不邪淫戒可針治縱欲主義、性變態,不妄語戒可針治詐騙僞冒,不偷盜戒可針治盜竊、貪汙、賄賂,不飲酒戒(包括不用麻醉品)可針治吸毒販毒、酗酒,不殺生戒可免于戰爭、殺人、恐怖行爲。
大乘佛教的基本道德精神是以大悲心爲根本,菩薩行者通過對世間衆生諸苦的觀察,從而生起大菩提心,發起自覺覺他的大悲誓願,在自利利他的道德實踐中修行六度、四攝,以無染善法熏習本心,令淨業增長,一步一步邁向菩提,一點一滴淨化心靈,一層一層提高道德境界。
“無我”的觀行是道德智慧。佛法認爲,人消極心理因素的産生,八識心王中的染汙習氣,百法明門中二十六種惡煩惱法,說到底是由于“我見”、“我執”作怪。虛妄執著五蘊假合的身心爲具有主宰作用的實我,妄計一切法皆有實在體性,並執爲“我所”。這是一切衆生無明的根本。由于我見我執的緣故,人們天生就有維護自我的意欲,在社會生活中又接受習染,形成固執的分別我見,從而將自己與世界、他人和社會割裂爲二,一切思想言行,皆圍繞自我的軸心旋轉,從自我的軸心,向外擴張占有欲,執著我所有的東西。爲護惜擴大我與我所,便貪占悭吝;當他人妨礙我的貪欲實現時,便生仇恨,由此不惜鬥訟殘殺、劫掠偷盜,乃至發動戰爭,令世界遭劫,人類毀滅。總之,現代社會人心低劣、道德衰落,終歸以人的私我立場爲病根。
所以,佛法從緣起法則而力說無我,說五蘊無我非我,離蘊亦無我的存在,五蘊“假我”與世界皆緣起互助存在,自他不二;真心體性亦無我,更無我所。
人的“我執”實乃虛妄分別,無任何真實性。佛法千經萬論力證無我,就是對症下藥,對治衆生百病之根——我見我執。
無我是心淨,心淨衆生淨。當今社會,佛法無我論尤爲針治諸多社會痼疾的良方妙藥,以之化導社會,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淡化私我之執,警悟被拜金主義、縱欲主義洪流席卷而喪失道德良知之人,淡化私心我執,勿造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惡業。由自他不二的體認,打破人心中的人我界限,淡化甚或冥絕我執,發起佛法無我的根本智慧,對于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現象,都會油然産生親切感,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增長,利人助人之善自然增長。如此,則人際關系自然和諧調柔,社會自然祥和安甯。而對個體生命的升進,則能圓滿人格,達成圓滿覺悟。
生命的進化在于淨化,而生命的淨化在于道德的升進,正如太虛大師所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