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净善法,是众生心理健康和道德良心的体现。众生由于贪欲,对自认为可爱之物心生取著,于是不择手段,乃至造杀、盗、淫种种恶业,故贪为害最烈,是首恶。瞋即瞋恚,由不合己意、不顺己心的境遇产生,或因贪取不得而引起。此心一生,怒气不息,损人损己。无瞋即自谦自责,虚怀若谷。痴即无明,即对法界实相的无知。人们因昧却本真,不识世间空苦无常之理,误为实有,便成贪心,求取不已,求而不得又生瞋恨,妄造恶业。若无无明,大智宏开,则无贪无瞋。“惭”是自惭,自我内省所造罪恶而感羞耻;“愧”是愧他,以自己所造罪业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所谓惭愧,即对罪业的羞耻精神和心理状态。惭愧被赞为是菩萨法,是菩萨行者必须具备的心性品格。反之是“无惭无愧”。《大般涅槃经》说:“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因为惭愧自省是人的精神特性,是做人的道德,而畜生则无此道德智慧。
对于众生的道德心性,佛法尚有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亿法明门之说,因为心的层次重重无尽,故道德境界亦重重无尽;因为众生无尽、心性各别,故众生的道德境界亦重重无尽。
世间人在道德上的种种不同,皆是染净兼具的心的造作与表现。当心在六道里流浪,对名利、金钱、权势,汲汲营求、计较时,则道德微微;当真心显露,净法照触,无贪、无瞋、无痴时,道德巍巍。其实,我们的心能够包容一切善恶。
有时如太阳,照破黑暗;如田地,滋长善根;如明镜,映现一切;如大海,蕴无限宝藏。有时又如盗贼,劫佛法财;如冤家,使身受苦;如僮仆,匍匐于烦恼;
如野鹿,奔竞于五欲;如猿猴,躁动不安。
这个染净善恶兼容的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成佛时称无垢识)。此心又被称为如来藏心,因为祂具有与诸佛如来一样的体性,无始以来不生不灭,一直存在,未来也将永续存在,有如金刚不被摧灭,无始以来就具真如性和涅槃性,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祂又是空性心,无心相心,因为祂离一切相,离一切见闻觉知,从不在五欲六尘上生起丝毫分别,更无丝毫执着;祂也不作主宰,分别善恶。所以祂体性清净,没有贪染,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任何道德瑕疵,本来清净,本来觉悟,超越于世间的清净和染污。
佛法将心分解为二个层次:真心和妄心。真心就是阿赖耶,因其体性清净故;
妄心就是前七识,因虚妄分别故。真心虽清净,但因无明妄想不断熏习,以致一直以来染污不堪。《大乘起信论》说:“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 就如水的体性本来清净,但因诸般因素而有染污及诸颜色,虽有染污,却不改其清净体性。如能用种种方法去除染污,本来清净之性就会显露。
真心阿赖耶是无记识,因为祂不分辨世间法上的善恶,但却是世间善恶的依止。有如仓库一样,祂不加选择地将前七识所作善、恶和不善不恶业种,统统储藏起来。而虚妄的前七识却伶俐无比,眼耳鼻舌身等识触境生情,意识了了分别,末那识处处作主。分别善恶境界,造作种种诸业,是世间道德善恶的制造者。
中国历史上,人性善恶之争由来已久。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而告子张扬人性非善非恶,也有主张有善有恶的,但受到推崇的是孟子的性善说。无论哪一种主张,都是意识觉知心上的体会和推理,未能如佛教以实证手法现前把握,故都不能使人真正信服。20 世纪初,唐大圆居士著《唯识三字经》,以正佛法心性道德观:
人之初,性无记,非善恶,名藏识,
一切种,皆摄藏,万法本,善恶详;
种发动,名现行,七转识,依止生;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味萌,
身感触,意知法,此六识,根尘挟。
尘为境,根能助,十八界,种各殊。
第七识,亦意根,名末那,我执深。
性即指生命的主体识——阿赖耶识的体性,其性质非善非恶。前七识不断对境造业,将善恶种子扔进阿赖耶识,使本来清净的真如心有了杂染性。表现于外,人及一切有情就有了善恶现象:善种现行时,人就展现出高尚道德;恶种现行时,人就展现出罪恶的品性。
心有真妄,所以净就有二种:出世间的体净和世间相净。真心阿赖耶本来清净,无善无恶,是体净;七识妄心对世间法分别执取时,有善有恶,有不善不恶,其善净乃是世间净,与杂染相对。所以,佛法染净善恶观既有本体论上的绝对意义,又有世间法上的人间意义。佛法是世出世间圆融不二的,世间道德的善净若能随顺真心的体性,即是出世间净。世人如果能依真心清净无我的体性,以七识有分别、能思量的功能,不断净除真心中的恶业种子,其道德境界将层层递进。
三、心净生净的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既是心灵的智慧,也是实践的智慧。《增一阿含经》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佛法的道德智慧是“心净众生净”,其理路是“自净其心”。道德的净化从心开始,按唯识家的说法,就是将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渐次清除,使清净善种不断增长,圆满一切有为无为的善法功德,完成人格的至善至美,从而成就佛果。但心的净化发自于意,付之于行,其实践却在于与众生的交往中。这就是佛法的道德智慧。
报恩是道德智慧。因为人是一种“关系”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相关,个人的生存和快乐都来自他人、社会、自然的恩惠。众多佛经一再强调要感恩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 说:“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父母是恩主,父母恩德如泰山巍巍。《增一阿含经》卷11 中佛陀谆谆告诫:“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也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诗经•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众生是恩主,没有众生的恩惠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就没有我们的发展。而且,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当下从空间上推及于全宇宙,从时间上推及于无始无尽的过去未来,我们同一切众生的关系,就不仅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在生死轮回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莫不皆曾为父母妻子眷属,皆对我有恩。所以面对一切众生,都应看作是我们的亲人和恩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国家是恩主,一方国土养一方人,若无国家的安宁政治,社会的井然秩序,则人无所依。三宝(佛法僧)是恩主,佛是导师,法是真理,僧是师长。众生、父母和国家作为恩主,有恩于我,生我、养我、育我、怙我、助我,使我色身得以成长,三宝则生我法身慧命,引导我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令我最终摆脱轮回,成就无上正觉。
世间的师长教育我,亦令我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对父母、众生、国家和三宝,在在处处都心存感念,并以报恩心指导我们的言行,所谓“存于中,形于外”,知恩报恩,重在实践。这就是佛教的报恩伦理。
大乘行者从自他不二的辗转关系中引发感念报恩的心,由报恩心涌出真诚勇健的慈悲大愿,由慈悲愿而实践自利利他。菩萨的自利是终极的出世间解脱和觉悟,是目的,菩萨的利他是手段也是目的。太虚大师在《佛法总学》中说:“发菩萨心者,必以大慈悲心护念众生,大方便力普救众生,使之离苦得乐;必至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而后乃证无上大菩提果。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此以利他成就自利,故称“纯以利他成就自利的佛法””。但“利他即所以自利!自利亦所以利他;是知佛法并无后先,自他等利者也。”
菩萨行者在利他中报恩尽分,被视为人的天职。尽分者,身为社会一分子,从事有益于自他、社会的正当职业,精勤工作,家庭尽分,和谐人际,增进友爱,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每一行动,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体现出利他报恩的心。
持戒是道德智慧。戒律是佛教徒日常生活及宗教修行时所应遵守的各种准则,是基本的修学内容,而持戒就是佛教徒的主要道德实践。戒律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五戒、十善戒和出家僧人具足戒等,大乘佛教则有菩萨戒。“戒”是发自内心对佛教行为规范的持守。人们通过持守戒律而提升自我道德品格,促进整个团体乃至社会的道德净化。五戒、十善戒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如能躬行,必能减少对心田的染污熏习,增长净业,提高自我道德修养,从而也必能针治现代社会弊病,从整体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如,不邪淫戒可针治纵欲主义、性变态,不妄语戒可针治诈骗伪冒,不偷盗戒可针治盗窃、贪污、贿赂,不饮酒戒(包括不用麻醉品)可针治吸毒贩毒、酗酒,不杀生戒可免于战争、杀人、恐怖行为。
大乘佛教的基本道德精神是以大悲心为根本,菩萨行者通过对世间众生诸苦的观察,从而生起大菩提心,发起自觉觉他的大悲誓愿,在自利利他的道德实践中修行六度、四摄,以无染善法熏习本心,令净业增长,一步一步迈向菩提,一点一滴净化心灵,一层一层提高道德境界。
“无我”的观行是道德智慧。佛法认为,人消极心理因素的产生,八识心王中的染污习气,百法明门中二十六种恶烦恼法,说到底是由于“我见”、“我执”作怪。虚妄执着五蕴假合的身心为具有主宰作用的实我,妄计一切法皆有实在体性,并执为“我所”。这是一切众生无明的根本。由于我见我执的缘故,人们天生就有维护自我的意欲,在社会生活中又接受习染,形成固执的分别我见,从而将自己与世界、他人和社会割裂为二,一切思想言行,皆围绕自我的轴心旋转,从自我的轴心,向外扩张占有欲,执着我所有的东西。为护惜扩大我与我所,便贪占悭吝;当他人妨碍我的贪欲实现时,便生仇恨,由此不惜斗讼残杀、劫掠偷盗,乃至发动战争,令世界遭劫,人类毁灭。总之,现代社会人心低劣、道德衰落,终归以人的私我立场为病根。
所以,佛法从缘起法则而力说无我,说五蕴无我非我,离蕴亦无我的存在,五蕴“假我”与世界皆缘起互助存在,自他不二;真心体性亦无我,更无我所。
人的“我执”实乃虚妄分别,无任何真实性。佛法千经万论力证无我,就是对症下药,对治众生百病之根——我见我执。
无我是心净,心净众生净。当今社会,佛法无我论尤为针治诸多社会痼疾的良方妙药,以之化导社会,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淡化私我之执,警悟被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洪流席卷而丧失道德良知之人,淡化私心我执,勿造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恶业。由自他不二的体认,打破人心中的人我界限,淡化甚或冥绝我执,发起佛法无我的根本智慧,对于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现象,都会油然产生亲切感,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增长,利人助人之善自然增长。如此,则人际关系自然和谐调柔,社会自然祥和安宁。而对个体生命的升进,则能圆满人格,达成圆满觉悟。
生命的进化在于净化,而生命的净化在于道德的升进,正如太虚大师所说: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