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
编辑:佛慈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欲成佛道,先发其心,所言之心即菩提心。菩提心表现在上求下化两方面,发心菩萨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求取菩提欲望,还应具备悲悯救济一切众生的情怀。如果只是厌离心迫切,却不发心济度那些仍然在苦海中沉沦的众生,那只是小乘行者的行为,不是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成就无上菩提之要门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关于菩提心诸经论记载颇多,历代皆有祖师大德提倡宣讲,如唐朝裴休居士、清朝的省庵大师,皆作过普劝僧俗发菩提心的文章,是劝勉修学者发菩提心的佳作。本文首先对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广为赞叹,进而从如何发起,如何修持,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几个方面对菩提心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菩提 菩提心 上求下化
前 言
“菩提”译为道,菩提心就是道心;“菩提”又译为觉,那么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之心。成就菩提即成就佛道,由欣慕菩提而发菩提心,由发菩提心而至菩提果,菩提心和菩提有着密切关系,故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门。
未证菩提者虽不知菩提果之法味,但菩提心并非抽象难解。修学佛法之人对四弘誓愿并不陌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誓愿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事。有人希望早日功成名就,有人想拥有万贯家财,有人愿自己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发这种心的人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可发心去布施钱财,发心去修桥补路,发心去投资希望工程,这样的人则不为多。那么,能发心持戒修行,发心去广行六度万行之人,在芸芸众生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微少。可是,本来已经比例不多的修学者,又有多少人明明在修学佛法而不知学佛目的,明明在精进用功而错了方向,明明是求佛道菩提而误入歧途呢
所以,菩提心至关重要,修学佛法之人首先要了解菩提及发菩提心的殊胜,进而真正发心、正确修学。诸经论对菩提心阐述如此之多,原因也在此。下面就从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发起、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的退失及护持和菩提心的现实意义五个方面来阐述,供诸同修同沾法喜。
一、菩提心的殊胜及其功德
菩提,梵语Bodhi,在我国唐朝以前旧译为“道”,唐朝以后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大智论》称菩提名为诸佛道,可见菩提即“觉道”,也就是诸佛正觉之道。
关于菩提的类别,诸经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法。根据众生本来具有的理性分为三种菩提: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根据诸佛的证德分为三种菩提: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应身菩提;根据菩萨的修证阶位分为五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根据所证果位分为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依《出生菩提心经》所述:“如是发菩提心者,于解脱中无有退也,但就事别有三种菩提。何等为三
所谓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名声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名辟支佛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教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渡河,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渡河,第三人造作大船,载百千人渡河。可见无上菩提最为究竟,应发心求取无上菩提。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称初发心、新发意。
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简而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树立起中观正见,于一切法不起执著,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经云:“世尊告曰:善男子,菩提者是皆言说俗数施设。善男子,菩提者非言说非俗数非施设。善男子,如菩提非言说,萨埵及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当作是知,若如是心是名菩提心。菩提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所谓萨埵及心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若如是知者,菩提萨埵不可得,彼处都无所得,于一切法得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2]
关于菩提心的类别也有多种,《起信论》中的三种菩提心,即直心、深心、大悲心。《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缘理菩提心,是指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3];龙树菩萨《菩提心论》中的三种菩提心: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这是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三昧耶戒,是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事缺而不书。”[4]
(一)菩提心的殊胜
汉传藏传佛教都非常重视菩提心,诸经论记载的很多,对菩提心殊胜功德广为赞叹,下面以例来明菩提心之殊胜。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载有弥勒菩萨赞叹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者犹如明灯,能放种种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何等为五
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贪火不烧,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脱药终无横难,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解脱智药,永离一切生死横难[5]。
菩提心的殊胜及其功德,通过经中所述可知。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智慧,则菩提心就是求佛道之心。如果能自他兼利,勤求佛道,就一定能成佛,可见,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十方诸佛皆由菩提心而成佛,也因菩提心而积集诸功德。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所以弥勒菩萨对菩提心大加赞叹,赞叹菩提心能成就无量功德。在菩萨道上,菩提心如同父母、师长、良友、善知识,以给予发菩提心菩萨成佛的增上缘;菩提心又如坚利的武器,能令菩萨开辟前进的道路,斩烦恼魔;菩提心如同良药,能令菩萨治疗身心疾病,解除病苦;菩提心又如大龙王,能布洒一切最殊胜的甘露法雨,能令众生安住在安祥之中;菩提心如同正道,能令菩萨入智慧城……菩提心出生三世诸佛,可见菩提心功德殊胜无比。在龙树菩萨的《菩提行经·赞菩提心品》中,专门有一品来赞叹菩萨心。(关于本经之作者,汉译本题为圣龙树菩萨集颂,然于梵本及西藏译本则谓为寂天之撰述。)如“菩提心宝验无边,价值世间无可喻。调御行人伴侣等,悉使受持而坚牢……彼种种觉心,正智而平等。菩提誓愿心,而行菩提行……有情无边苦,云何而疗治
使一一安乐,获无边功德……佛子能发菩提心,灭大罪力行胜果。我今归命摩尼心,救度有情得快乐”[6]。世间的一切珍贵宝物固然有其珍贵之处,可菩提心的珍贵、清净、殊胜诸多宝物所无法比似,菩提心有无量无边功德。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也对菩提心的功德赞叹不已。此品共有三十三颂,分两大科:一是菩提心的胜利,说明一切被业和烦恼所系缚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一刹那间,就能称为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养,广赞胜利,无量无边;二是菩提心的种类,说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故愿成佛之心是愿心,为施等波罗蜜多向着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菩提心有无量功德,譬如暗夜阴云之中,借闪电之缘,于刹那顷,众相显现。一切世间修善之慧心,于须臾间发起也如黑夜中闪电一样,能照朗万物。众生善力恒弱,如阴云黑暗,生恶趣之罪,势力强大,极难安忍。众生心性善弱恶强,故应勤修对治之法,止恶修善,菩提心能摧灭…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