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
編輯:佛慈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欲成佛道,先發其心,所言之心即菩提心。菩提心表現在上求下化兩方面,發心菩薩不僅要具有強烈的求取菩提欲望,還應具備悲憫救濟一切衆生的情懷。如果只是厭離心迫切,卻不發心濟度那些仍然在苦海中沈淪的衆生,那只是小乘行者的行爲,不是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菩薩。成就無上菩提之要門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門。關于菩提心諸經論記載頗多,曆代皆有祖師大德提倡宣講,如唐朝裴休居士、清朝的省庵大師,皆作過普勸僧俗發菩提心的文章,是勸勉修學者發菩提心的佳作。本文首先對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廣爲贊歎,進而從如何發起,如何修持,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幾個方面對菩提心做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菩提 菩提心 上求下化
前 言
“菩提”譯爲道,菩提心就是道心;“菩提”又譯爲覺,那麼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之心。成就菩提即成就佛道,由欣慕菩提而發菩提心,由發菩提心而至菩提果,菩提心和菩提有著密切關系,故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門。
未證菩提者雖不知菩提果之法味,但菩提心並非抽象難解。修學佛法之人對四弘誓願並不陌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誓願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在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實在是難能可貴之事。有人希望早日功成名就,有人想擁有萬貫家財,有人願自己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發這種心的人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可發心去布施錢財,發心去修橋補路,發心去投資希望工程,這樣的人則不爲多。那麼,能發心持戒修行,發心去廣行六度萬行之人,在芸芸衆生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微少。可是,本來已經比例不多的修學者,又有多少人明明在修學佛法而不知學佛目的,明明在精進用功而錯了方向,明明是求佛道菩提而誤入歧途呢
所以,菩提心至關重要,修學佛法之人首先要了解菩提及發菩提心的殊勝,進而真正發心、正確修學。諸經論對菩提心闡述如此之多,原因也在此。下面就從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發起、菩提心的修法、菩提心的退失及護持和菩提心的現實意義五個方面來闡述,供諸同修同沾法喜。
一、菩提心的殊勝及其功德
菩提,梵語Bodhi,在我國唐朝以前舊譯爲“道”,唐朝以後新譯爲“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大智論》稱菩提名爲諸佛道,可見菩提即“覺道”,也就是諸佛正覺之道。
關于菩提的類別,諸經論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分法。根據衆生本來具有的理性分爲叁種菩提: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根據諸佛的證德分爲叁種菩提:法身菩提、報身菩提、應身菩提;根據菩薩的修證階位分爲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根據所證果位分爲叁種菩提: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依《出生菩提心經》所述:“如是發菩提心者,于解脫中無有退也,但就事別有叁種菩提。何等爲叁
所謂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以此因緣心得解脫,名聲聞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以此因緣心證辟支菩提,名辟支佛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教他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譬如有叁種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爲筏渡河,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渡河,第叁人造作大船,載百千人渡河。可見無上菩提最爲究竟,應發心求取無上菩提。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即求無上菩提之心。《大智度論》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稱初發心、新發意。
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爲利他之願心,後叁爲自利之願心。簡而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樹立起中觀正見,于一切法不起執著,達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經雲:“世尊告曰:善男子,菩提者是皆言說俗數施設。善男子,菩提者非言說非俗數非施設。善男子,如菩提非言說,薩埵及心至一切法亦複如是。當作是知,若如是心是名菩提心。菩提亦不過去當來今現在,所謂薩埵及心亦不過去當來今現在,若如是知者,菩提薩埵不可得,彼處都無所得,于一切法得無所得,是名得菩提心。”[2]
關于菩提心的類別也有多種,《起信論》中的叁種菩提心,即直心、深心、大悲心。《往生要集》言二種菩提心:緣事菩提心和緣理菩提心。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爲體。緣理菩提心,是指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爲最上之菩提心,謂爲緣理之菩提心[3];龍樹菩薩《菩提心論》中的叁種菩提心: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叁摩地菩提心。這是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密教立五佛有各別之主德,以東方阿閦如來之大圓鏡智立發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發之菩提心,爲畢竟厭求之心,此雖屬第六意識,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則爲大圓鏡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識爲發心之體,受叁昧耶戒者,亦向東方以阿閦如來爲本尊。叁昧耶戒,是以此叁種之菩提心爲自體。《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菩提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叁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位發是心已,勝義行願叁摩地爲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叁摩地法,于諸教事缺而不書。”[4]
(一)菩提心的殊勝
漢傳藏傳佛教都非常重視菩提心,諸經論記載的很多,對菩提心殊勝功德廣爲贊歎,下面以例來明菩提心之殊勝。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九載有彌勒菩薩贊歎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于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猶如明燈,能放種種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能伏煩惱阿修羅故;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能動一切所應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能燒一切諸惑習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何等爲五
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無橫難,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得菩提心解脫智藥,永離一切生死橫難[5]。
菩提心的殊勝及其功德,通過經中所述可知。菩提心名爲一向志求智慧,則菩提心就是求佛道之心。如果能自他兼利,勤求佛道,就一定能成佛,可見,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十方諸佛皆由菩提心而成佛,也因菩提心而積集諸功德。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所以彌勒菩薩對菩提心大加贊歎,贊歎菩提心能成就無量功德。在菩薩道上,菩提心如同父母、師長、良友、善知識,以給予發菩提心菩薩成佛的增上緣;菩提心又如堅利的武器,能令菩薩開辟前進的道路,斬煩惱魔;菩提心如同良藥,能令菩薩治療身心疾病,解除病苦;菩提心又如大龍王,能布灑一切最殊勝的甘露法雨,能令衆生安住在安祥之中;菩提心如同正道,能令菩薩入智慧城……菩提心出生叁世諸佛,可見菩提心功德殊勝無比。在龍樹菩薩的《菩提行經·贊菩提心品》中,專門有一品來贊歎菩薩心。(關于本經之作者,漢譯本題爲聖龍樹菩薩集頌,然于梵本及西藏譯本則謂爲寂天之撰述。)如“菩提心寶驗無邊,價值世間無可喻。調禦行人伴侶等,悉使受持而堅牢……彼種種覺心,正智而平等。菩提誓願心,而行菩提行……有情無邊苦,雲何而療治
使一一安樂,獲無邊功德……佛子能發菩提心,滅大罪力行勝果。我今歸命摩尼心,救度有情得快樂”[6]。世間的一切珍貴寶物固然有其珍貴之處,可菩提心的珍貴、清淨、殊勝諸多寶物所無法比似,菩提心有無量無邊功德。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也對菩提心的功德贊歎不已。此品共有叁十叁頌,分兩大科:一是菩提心的勝利,說明一切被業和煩惱所系縛的衆生,只要能發菩提心,一刹那間,就能稱爲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養,廣贊勝利,無量無邊;二是菩提心的種類,說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爲利他故願成佛之心是願心,爲施等波羅蜜多向著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菩提心有無量功德,譬如暗夜陰雲之中,借閃電之緣,于刹那頃,衆相顯現。一切世間修善之慧心,于須臾間發起也如黑夜中閃電一樣,能照朗萬物。衆生善力恒弱,如陰雲黑暗,生惡趣之罪,勢力強大,極難安忍。衆生心性善弱惡強,故應勤修對治之法,止惡修善,菩提心能摧滅…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