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之緣。
(一)菩提心的退失
種種外緣,令發心不堅固者退失菩提心,這皆由于衆生善根性劣弱,在強大的惡法壓力下無法抗拒,易被外境轉而退失初發心。
1、五法退菩提心
發心不堅固者易退菩提心,《涅槃經》中講有五法會讓衆生已經發起的菩提心退失。
一樂在外道出家。謂人之出家,當從正法修習善業成菩提果,若從外道,則增諸邪見,作不善業。如果這樣,菩提心就非常容易退失。
二不修大慈之心。謂修菩薩行者,當以平等大慈之心,愛念一切衆生,與其清淨法樂,然後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菩提心就易退失。
叁好求法師過罪。謂修菩薩行者,奉承師長如事父母,聽受其教,則菩提之果可成。若窺伺以求其過,則不惟無聽受之誠,且虧事師之道,菩提心怎能不退呢
跟隨師長學習佛法,而不是尋師之過。好求師過,易退菩提心。
四常樂處在生死。謂修菩薩行者,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則菩提之果可成。若貪戀五欲,造諸惡業,于諸生死心無厭離,那麼,菩提心一定會退。
五不喜讀誦經典。謂修菩薩行者,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誠心讀誦,求其妙義,依解進修,成菩提果。若不喜樂受持讀誦,則所修之行,無所依據,菩提心也易退。
2、四事退菩提心
在《菩薩地持經》中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令菩薩發菩提心,菩薩發菩提心堅固不退,但若是由他力、方便力而發者則心不堅固,遇四事便會退失菩提心。所言四事即:種性不具、惡知識所攝、悲心微弱和怖畏生死[27]。
一種性不具。不具有成佛種性。即佛及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人各具有可能證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變者,與後天修行而得者二種,前者稱爲本性住種性,略稱性種性,後者稱爲習所成種性,略稱習種性。若種性不具,則易退菩提心。
二惡知識所攝。惡知識爲“善知識”之對稱,又作惡友、惡師。即說惡法與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惡德,教做惡事的壞師友。《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舉出六惡友,即方便生欺、好喜屏處、誘他家人、圖謀他物、財利自向、好發他過等。又舉出親惡友之四事,即飲酒時友、博戲時友、淫逸時友、歌舞時友。被惡知識所攝,則易退菩提心。
叁于諸有情悲心微弱。悲,意爲拔苦。諸佛菩薩不忍十方衆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稱大悲,乃佛菩薩爲救度衆生痛苦之悲愍心。對一切有情若無悲心,也就不能發菩提心。悲心微弱,易退失菩提心。 四于生死苦生怖畏心。生死,指有情的出生與死亡,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與最後。此生死之苦痛,佛教將之列爲四苦或八苦之一。或將生相依其形狀分成胎、卵、濕、化四生;將死相分成命盡死、外緣死二種。在六道中輪回生死,苦不堪言,若于生死苦生怖畏心,則易退失菩提心。
初發心一定要堅固,于諸衆生起親屬想,無攝親屬之過,于諸衆生起真淨心,所發菩提之心才能成就菩提之果。
3、菩提的叁障
除五法、四事之外,菩提有叁障會障礙發心菩薩證菩提果。《辨中邊論》卷上雲菩提有叁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維。叁、資糧未圓滿。又雲于菩提分有別障者:于事不善巧,懈怠定減二,不植羸劣性,見粗重過失。于四念住,有于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斷,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叁摩地減二事障。一者于圓滿欲勤心觀,隨減一故。二者于修習八斷行中,隨減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圓滿順解脫分勝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謂即五根由障所雜有羸劣性;于七等覺支有見過失障,此是見道所顯示故。于八聖道支,有粗重過失障,此是修道所顯示故[28]。
遇五法、四事退失菩提心,障礙菩提果的成就,故應好好護持已經發起的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護持
爲了不退失菩提心,就要對其護持。關于對菩提心的護持,經論中皆有記載。
1、十種叁昧護持
在《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中有關護持菩提心共有十種叁昧,經雲:
爾時迦葉婆羅門複白佛言:“世尊,如是發菩提心者有退轉不
”是時佛告迦葉婆羅門言:“如是發菩提心者,于解脫中無有退也。複次善男子,複有十叁昧護持菩提心,何等爲十
發第一心法寶叁昧所護持。發第二心堅固叁昧所護持。發第叁心不動叁昧所護持。發第四心不退叁昧所護持。發第五心寶華叁昧所護持。發第六心日光叁昧所護持。發第七心一切義叁昧所護持。發第八心智照叁昧所護持。發第九心諸佛現在前叁昧所護持。發第十心首楞嚴叁昧所護持。”[29]
真正發菩提心者,在叁昧力的護持下不易退失,如上經中所述,有法寶叁昧乃至首楞嚴叁昧護持行者,令其心堅固。除此以外還有佛菩薩的願力護持行者。
2、佛之願力護持
只要發菩提心,就會有佛菩薩加被;只要菩提心不退失,就會得到佛菩薩護持。在《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裏也有關于護持菩提心記載:佛陀聲明如果有人今于佛前聞是法已,在佛涅槃後于末世中,若能于此正法書持讀誦者,當知是人愛樂聖道發菩提心,佛即以佛力護持。因爲佛陀于往昔求菩提時,于一阿蘭若處遇一苾刍宣說此法,當暫得聞是法時,涕淚悲泣,即自思維,宿世中以何業障于此正法先不得聞
作是念已,即取抟食施彼苾刍。後複白言:“如所聞法我不能知。我今樂聞願爲廣說。”時彼苾刍,如其所應爲其宣說。佛于爾時聞是法已,即發願言:“願我當來以此正法,于末世中加持護念,廣爲衆生宣布演說。”[30]
3、隨順菩提門護持
佛以悲願護持行者,行者自身亦應隨順菩提,切莫相違。真正發起菩提心,應新近善法,遠離惡法。應隨順菩提,不與菩提相違。《安樂集》續中言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本來是無染清淨的,如果爲自身求樂,那就是違菩提門。所以說無染清淨之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爲拔一切衆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如果不發心拔除一切衆生痛苦,令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就是違菩提。所以說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之處,如果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那就是違菩提門。所以一心專求生淨土、證菩提才是順菩提門[31]。
所以,凡是發菩提心的修行者,都應該順菩提門,切莫自違菩提門,違失本願,那就是自設障礙。《菩提行經·護戒品第叁》中雲:“持戒爲護心,護之使堅牢。此心不能護,雲何能護戒
”[32]發起大菩提之心,就要修菩提心,更要護持菩提心,切莫令其喪失。
總之,對于有如此殊勝功德的菩提心,未得令得,已得令其守護不壞。《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記載有關菩提心的儀軌修法,既然是屬于上士道的修心法門,則需對已得之菩提心守護令其不失。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在《華嚴經》中廣爲宣說菩提心的功德,所以應仔細閱讀堅固菩提心;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不舍所發心願,在佛菩薩前立誓願,願成佛度衆生,不舍此願。學令增長,晝夜精進,令其增長;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攝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共同增長,應當守護;修學積集福智資糧,廣修福田,積集二種資糧,供養叁寶,雖未具足清淨,然而仍在增長菩提心;斷除能失不清淨之黑法,受行不失清淨之白法,斷除黑法即是白法。《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菩提心,或不現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失菩提心,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比如不應欺騙蒙蔽師長,應對師長尊重啓白等等。令菩提心不退失,在日常行住坐臥中勤加護持。
五、修學菩提心的現實意義
(一)向道的動力
菩提心是向道的動力。如果一個人從小立志要上大學,那麼他從小學開始,就會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學習;如果一個人立志要做個軍官,那麼他從小可能就會非常注重鍛煉身體;如果一個人立志要擁有一個跨國公司,那麼他就會爲達到目的而精心策劃;那麼,如果一個人要想成就佛果無上菩提,他也一定會爲此而精進修行。六度波羅蜜做爲菩提的正因,四無量心、叁十七道品諸善行共相助成,一定會無事不辦。凡做事皆以欲求心在先,成就菩提也一樣,要先發菩提心才有成菩提果的可能。所以,菩提心是向菩提果邁進的原動力。
發心成就菩提,就要修學成就之法,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趣入佛法後,思維人身難得,才能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修學佛法有叁士道。若不能脫離惡趣,就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更不能出離生死成大菩提。若對于現世五欲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貪求不能止息,對叁惡趣的苦不知怖畏,就不能厭叁界苦而勤求出離。所以最迫切最淺易的應當先修下士道。先應思維人身無常,才能怖畏惡趣,由怖畏惡趣,才能至誠皈依叁寶,深信佛說因果道理,止惡修善,由此才能遠離惡趣;僅修下士道,雖能生人天善趣,終不能脫叁界生死輪回。因此,應進修中士道。思維生死諸苦過患,對于叁界生厭離心。進而研求叁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叁學是斷煩惱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叁界生死。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須先修中士道;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一切衆生沈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脫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衆生。爲欲救度一切衆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成熟自身,修學四攝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所以菩提心是求取佛果的動力。
獲得暇滿的人生非常不容易,沒有生在叁途、邊地、長壽天,再具有自他圓滿,當今生…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