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獲得修行的機會時,一定要把短暫的生命用在修學上。如在漆黑的夜空中偶爾閃耀出瞬間的雷電光一樣,由于佛的恩惠,加之我們自己前世修的福德,使得我們在萬劫的輪回中,今生産生了一線行善的念頭。由此看來,行善的願望是如此脆弱、短暫,而作惡造孽的念頭又如此強大、長久,並且又很難去掉。這種作惡的念頭除了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之外,其他的善行很難對治。因此,在無數劫漫長的路上,佛陀把樹立菩提心視爲最有意義之行。菩提心是成佛的保證,要想消除世間一切苦難,要想獲得此生和來世的永恒的幸福,就永遠不能放棄發菩提心。樹立起菩提心之人,便會立刻受到處在輪回牢籠中衆生的稱贊,成爲修行的菩薩,受到一切有情的尊重。
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日夜六時心中唯求解脫自在之境,這就是成就了出離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一個人一旦樹立起菩提心,便會使身心達到淨化。佛陀以其無上的智慧發現,菩提心比任何東西還要珍貴。因此,要想使衆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必須牢固地樹立起菩提心。在沒有發菩提心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樹一樣結一次果便會枯死。而出于菩提心所做的善事則像常青的果樹一樣不停地結出果實,並且越摘越多。一個人雖然作了極大的罪孽,但是只要他有勇氣就能去掉恐懼心理。發菩提心也如此,能在頃刻間從罪孽的報應中解脫出來。因此,害怕造孽、畏怯因果的人們一定會樹立菩提心,願早日達到佛果涅槃境界[33]。
所以,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種子,是向道的動力。
(二)助人的源泉
我們作爲二十一世紀的佛弟子,做使佛教發揚光大不可缺少的載體,缺少不了的是奉獻精神,而這種奉獻包含著利益衆生的成分。如何去利益衆生
以何種方式利益衆生
在爲衆生奉獻的過程中如何能盡心竭力
發菩提心就是動力,發菩提心就是源泉。
發菩提心利益衆生,應該使自己具有攝受衆生的能力。在《勸發菩提心集·顯勝門》卷上雲:“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何等爲二
一者攝諸衆生皆爲眷屬,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又言:“最初發心堅固菩薩,于諸衆生發起二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意樂,二者安樂意樂。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衆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者,謂于貧匮無依無怙諸衆生所,離染汙心,欲與種種饒益樂具”[34]。
發願攝受一切衆生,求證無上菩提;發心救度苦海中的衆生,讓衆生也證無余依涅槃。最初發心是以大悲爲首,有了悲心就會發種種大願。比如說願將自己先世及今生所種的所有的善根施與一切無邊衆生,以此功德回向佛果無上菩提!願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聞法而信樂,舍離一切煩惱,減少苦楚,最後都能脫離苦海!願能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並且能常隨佛學,得到佛菩薩的護持!願舍自己的身命財産攝受衆生,荷擔如來正法!如此之類的大願,都是發菩提心菩薩在悲心的推動下而發,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一樣,能成就無量功德,普被衆生。發菩提心的菩薩廣行六度萬行,但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緣,否則本欲度人反被人度。要遠離那些教人貪求五欲之樂、舍棄善法的惡知識,要遠離诤訟場所,要舍離放逸散慢懈怠。發菩提心的人在現實生活之中,應該親近善知識,應該有助人爲樂的精神,應該精進用功辦道[35]。
從悲發生大菩提心,由菩提心而生利他之用。發菩提心者悲心堅固,才能發起一切菩薩行,因爲菩薩是緣一切衆生爲境界,而衆生是現種種苦痛相。發心的菩薩常起愛念衆生之心,對于自己身心則無所顧惜,一切都是爲了利益衆生,難行能行,難作能作。如佛在諸經中都有說,一切衆生于諸趣中有種種苦,如其所應極大苦惱,菩薩常爲衆生悲憫觀察。所謂地獄趣中有種種苦,業火燒燃,長時無間,苦惱無盡。如世盜賊種種治罰,系縛毆打鐵叉驅逐,斷截身分受諸苦惱,此苦亦然;餓鬼趣中有其種種極饑渴苦……故由悲而生救拔之心,由此心而廣濟有情。殊勝的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爲根本,此“悲”是由觀衆生而産生。如《聖法集經》中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不應修多種法門,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
所謂大悲。諸菩薩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36]
在現實生活中,發菩提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能日夜都在迫切地欲消除一切衆生痛苦,對一切衆生之苦都如不忍見自己親人受苦一樣,所作所行皆爲衆生,這才是真正利他。發菩提心就會有堅固的利他之心,就會在生活中見義勇爲、公而忘私、助人爲樂、樂于公益事業,所以菩提心是助人的源泉。
綜上所述,可見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門,發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對佛學佛法之人來說是必經之途。特別是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中,發菩提心非常關鍵,所以大乘佛教也特別重視菩提心。本文通過對菩提、菩提心殊勝功德的贊歎,從而勸導衆生發菩提心、修習菩提心、護持菩提心。進而讓醉生夢死的人們好好把握現在,讓所發起的菩提心作爲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菩提心是成就佛道的動力,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力量源泉。種下菩提種,早結菩提果。
沈迷在無邊苦海中的衆生,了解了菩提,怎能不生起求取菩提之心
發了菩提心的修學者,菩提心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又怎能不去好好珍惜
正在精進行持的菩薩們,在菩提心的推動下,相信在邁進佛果的路上會有無量衆生受益。佛道無上,衆生本自具,誓願成就!衆生無邊,沈迷在苦海,誓願度脫!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接班人,讓我們發廣大心,去追求無上菩提,去拯救苦海衆生,在佛法光芒的沐浴下攜手共進吧!
[1]《佛說出生菩提心經》,《大正藏》冊17,頁893上中。
[2]《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大正藏》冊10,頁963中下。[3][日]僧源信:《往生要集》上未,《大正藏》冊84,頁48下。[4]龍樹菩薩造:《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大正藏》冊32,頁572下。
[5]《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叁十九》,《大正藏》冊10,頁429中下。
[6]龍樹菩薩集頌,天息災譯:《菩提行經·贊菩提心品》卷一,《大正藏》冊32,頁544。
[7]寂天菩薩造頌、傑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年版,第11~15頁。
[8]《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大正藏》冊30,頁499上中。
[9][唐]慧沼撰:《勸發菩提心集》卷上,《大正藏》冊45,頁377下。
[10]《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大正藏》冊17,頁897下。
[11]《大方廣佛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第十叁》卷十七,《大正藏》冊10,頁89上。
[12]《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大正藏》冊17,頁897下。
[13][清]省庵著:《勸發菩提心文》,祥光彩色製版社1991年版,2~4頁。
[14]慈航法師著:《菩提心影》,祥光彩色製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
[15]《佛說莊嚴菩提心經》,《大正藏》冊10,頁961下。
[16]《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第叁十八》,《大正藏》冊10,頁282中。
[17]《菩薩地持經》卷一,《大正藏》冊30,頁889下。
[18][清]省庵著:《勸發菩提心文》,祥光彩色製版社1991年版,第8~25頁。
[19]《入菩薩行論廣解》,第21~23頁。
[20]《佛說莊嚴菩提心經》,《大正藏》冊10,頁961中。
[21]土美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解:《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22]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11~230頁。
[23]法尊作:《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第603頁。
[24]《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大正藏》冊30,頁550下。[25]《入菩薩行論廣解》,第53頁。
[26]《勸發菩提心集》卷上,《大正藏》冊45,頁377上。
[27]《菩薩地持經》卷一,《大正藏》冊30,頁890中。
[28]世親菩薩造:《辯中邊論》卷上,《大正藏》冊31,頁467上。[29]《佛說莊嚴菩提心經》,《大正藏》冊10,頁962上。
[30]《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大正藏》冊17,頁900上中。[31][唐]道綽著:《安樂集》卷上,《大正藏》冊47,頁8上。[32]《菩提行經·護戒品第叁》,《大正藏》冊32,頁545上。
[33]寂天著、達瓦次仁譯:《樹立菩提心的功德》。
[34]《勸發菩提心集·顯勝門》,《大正藏》冊45,頁376下。
[35]天親著:《發菩提心經論》,《大正藏》冊32,頁508~515。[36]蓮花戒菩薩造:《廣釋菩提心論》,《大正藏》冊32,頁563上中。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