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P7

  ..续本文上一页已经获得修行的机会时,一定要把短暂的生命用在修学上。如在漆黑的夜空中偶尔闪耀出瞬间的雷电光一样,由于佛的恩惠,加之我们自己前世修的福德,使得我们在万劫的轮回中,今生产生了一线行善的念头。由此看来,行善的愿望是如此脆弱、短暂,而作恶造孽的念头又如此强大、长久,并且又很难去掉。这种作恶的念头除了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之外,其他的善行很难对治。因此,在无数劫漫长的路上,佛陀把树立菩提心视为最有意义之行。菩提心是成佛的保证,要想消除世间一切苦难,要想获得此生和来世的永恒的幸福,就永远不能放弃发菩提心。树立起菩提心之人,便会立刻受到处在轮回牢笼中众生的称赞,成为修行的菩萨,受到一切有情的尊重。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日夜六时心中唯求解脱自在之境,这就是成就了出离心。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一个人一旦树立起菩提心,便会使身心达到净化。佛陀以其无上的智慧发现,菩提心比任何东西还要珍贵。因此,要想使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菩提心。在没有发菩提心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便会枯死。而出于菩提心所做的善事则像常青的果树一样不停地结出果实,并且越摘越多。一个人虽然作了极大的罪孽,但是只要他有勇气就能去掉恐惧心理。发菩提心也如此,能在顷刻间从罪孽的报应中解脱出来。因此,害怕造孽、畏怯因果的人们一定会树立菩提心,愿早日达到佛果涅槃境界[33]。

  所以,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是向道的动力。

  (二)助人的源泉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佛弟子,做使佛教发扬光大不可缺少的载体,缺少不了的是奉献精神,而这种奉献包含着利益众生的成分。如何去利益众生

  以何种方式利益众生

  在为众生奉献的过程中如何能尽心竭力

  发菩提心就是动力,发菩提心就是源泉。

  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应该使自己具有摄受众生的能力。在《劝发菩提心集·显胜门》卷上云:“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不共世间甚希奇法。何等为二

  一者摄诸众生皆为眷属,二者摄眷属过所不能染。”又言:“最初发心坚固菩萨,于诸众生发起二种善胜意乐:一者利益意乐,二者安乐意乐。利益意乐者,谓欲从彼诸不善处拔济众生,安置善处;安乐意乐者,谓于贫匮无依无怙诸众生所,离染污心,欲与种种饶益乐具”[34]。

  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求证无上菩提;发心救度苦海中的众生,让众生也证无余依涅槃。最初发心是以大悲为首,有了悲心就会发种种大愿。比如说愿将自己先世及今生所种的所有的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以此功德回向佛果无上菩提!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闻法而信乐,舍离一切烦恼,减少苦楚,最后都能脱离苦海!愿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并且能常随佛学,得到佛菩萨的护持!愿舍自己的身命财产摄受众生,荷担如来正法!如此之类的大愿,都是发菩提心菩萨在悲心的推动下而发,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一样,能成就无量功德,普被众生。发菩提心的菩萨广行六度万行,但在生活中要远离恶缘,否则本欲度人反被人度。要远离那些教人贪求五欲之乐、舍弃善法的恶知识,要远离诤讼场所,要舍离放逸散慢懈怠。发菩提心的人在现实生活之中,应该亲近善知识,应该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应该精进用功办道[35]。

  从悲发生大菩提心,由菩提心而生利他之用。发菩提心者悲心坚固,才能发起一切菩萨行,因为菩萨是缘一切众生为境界,而众生是现种种苦痛相。发心的菩萨常起爱念众生之心,对于自己身心则无所顾惜,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难行能行,难作能作。如佛在诸经中都有说,一切众生于诸趣中有种种苦,如其所应极大苦恼,菩萨常为众生悲悯观察。所谓地狱趣中有种种苦,业火烧燃,长时无间,苦恼无尽。如世盗贼种种治罚,系缚殴打铁叉驱逐,断截身分受诸苦恼,此苦亦然;饿鬼趣中有其种种极饥渴苦……故由悲而生救拔之心,由此心而广济有情。殊胜的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是由观众生而产生。如《圣法集经》中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

  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36]

  在现实生活中,发菩提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能日夜都在迫切地欲消除一切众生痛苦,对一切众生之苦都如不忍见自己亲人受苦一样,所作所行皆为众生,这才是真正利他。发菩提心就会有坚固的利他之心,就会在生活中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助人为乐、乐于公益事业,所以菩提心是助人的源泉。

  综上所述,可见菩提心是入大乘的不二法门,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对佛学佛法之人来说是必经之途。特别是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中,发菩提心非常关键,所以大乘佛教也特别重视菩提心。本文通过对菩提、菩提心殊胜功德的赞叹,从而劝导众生发菩提心、修习菩提心、护持菩提心。进而让醉生梦死的人们好好把握现在,让所发起的菩提心作为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菩提心是成就佛道的动力,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力量源泉。种下菩提种,早结菩提果。

  沉迷在无边苦海中的众生,了解了菩提,怎能不生起求取菩提之心

  发了菩提心的修学者,菩提心有这么殊胜的功德,又怎能不去好好珍惜

  正在精进行持的菩萨们,在菩提心的推动下,相信在迈进佛果的路上会有无量众生受益。佛道无上,众生本自具,誓愿成就!众生无边,沉迷在苦海,誓愿度脱!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接班人,让我们发广大心,去追求无上菩提,去拯救苦海众生,在佛法光芒的沐浴下携手共进吧!

  [1]《佛说出生菩提心经》,《大正藏》册17,页893上中。

  [2]《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大正藏》册10,页963中下。[3][日]僧源信:《往生要集》上未,《大正藏》册84,页48下。[4]龙树菩萨造:《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册32,页572下。

  [5]《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大正藏》册10,页429中下。

  [6]龙树菩萨集颂,天息灾译:《菩提行经·赞菩提心品》卷一,《大正藏》册32,页544。

  [7]寂天菩萨造颂、杰操大师广解、隆莲法师汉译:《入菩萨行论广解》,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年版,第11~15页。

  [8]《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正藏》册30,页499上中。

  [9][唐]慧沼撰:《劝发菩提心集》卷上,《大正藏》册45,页377下。

  [10]《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大正藏》册17,页897下。

  [11]《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卷十七,《大正藏》册10,页89上。

  [12]《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大正藏》册17,页897下。

  [13][清]省庵著:《劝发菩提心文》,祥光彩色制版社1991年版,2~4页。

  [14]慈航法师著:《菩提心影》,祥光彩色制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15]《佛说庄严菩提心经》,《大正藏》册10,页961下。

  [16]《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大正藏》册10,页282中。

  [17]《菩萨地持经》卷一,《大正藏》册30,页889下。

  [18][清]省庵著:《劝发菩提心文》,祥光彩色制版社1991年版,第8~25页。

  [19]《入菩萨行论广解》,第21~23页。

  [20]《佛说庄严菩提心经》,《大正藏》册10,页961中。

  [21]土美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解:《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22]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11~230页。

  [23]法尊作:《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第603页。

  [24]《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大正藏》册30,页550下。[25]《入菩萨行论广解》,第53页。

  [26]《劝发菩提心集》卷上,《大正藏》册45,页377上。

  [27]《菩萨地持经》卷一,《大正藏》册30,页890中。

  [28]世亲菩萨造:《辩中边论》卷上,《大正藏》册31,页467上。[29]《佛说庄严菩提心经》,《大正藏》册10,页962上。

  [30]《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大正藏》册17,页900上中。[31][唐]道绰著:《安乐集》卷上,《大正藏》册47,页8上。[32]《菩提行经·护戒品第三》,《大正藏》册32,页545上。

  [33]寂天著、达瓦次仁译:《树立菩提心的功德》。

  [34]《劝发菩提心集·显胜门》,《大正藏》册45,页376下。

  [35]天亲著:《发菩提心经论》,《大正藏》册32,页508~515。[36]莲花戒菩萨造:《广释菩提心论》,《大正藏》册32,页563上中。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