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P6

  ..续本文上一页失之缘。

  (一)菩提心的退失

  种种外缘,令发心不坚固者退失菩提心,这皆由于众生善根性劣弱,在强大的恶法压力下无法抗拒,易被外境转而退失初发心。

  1、五法退菩提心

  发心不坚固者易退菩提心,《涅槃经》中讲有五法会让众生已经发起的菩提心退失。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如果这样,菩提心就非常容易退失。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菩提心就易退失。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菩提心怎能不退呢

  跟随师长学习佛法,而不是寻师之过。好求师过,易退菩提心。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贪恋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那么,菩提心一定会退。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菩提心也易退。

  2、四事退菩提心

  在《菩萨地持经》中有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令菩萨发菩提心,菩萨发菩提心坚固不退,但若是由他力、方便力而发者则心不坚固,遇四事便会退失菩提心。所言四事即:种性不具、恶知识所摄、悲心微弱和怖畏生死[27]。

  一种性不具。不具有成佛种性。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若种性不具,则易退菩提心。

  二恶知识所摄。恶知识为“善知识”之对称,又作恶友、恶师。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教做恶事的坏师友。《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恶友,即方便生欺、好喜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财利自向、好发他过等。又举出亲恶友之四事,即饮酒时友、博戏时友、淫逸时友、歌舞时友。被恶知识所摄,则易退菩提心。

  三于诸有情悲心微弱。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对一切有情若无悲心,也就不能发菩提心。悲心微弱,易退失菩提心。 四于生死苦生怖畏心。生死,指有情的出生与死亡,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与最后。此生死之苦痛,佛教将之列为四苦或八苦之一。或将生相依其形状分成胎、卵、湿、化四生;将死相分成命尽死、外缘死二种。在六道中轮回生死,苦不堪言,若于生死苦生怖畏心,则易退失菩提心。

  初发心一定要坚固,于诸众生起亲属想,无摄亲属之过,于诸众生起真净心,所发菩提之心才能成就菩提之果。

  3、菩提的三障

  除五法、四事之外,菩提有三障会障碍发心菩萨证菩提果。《辨中边论》卷上云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维。三、资粮未圆满。又云于菩提分有别障者: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不植羸劣性,见粗重过失。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者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者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28]。

  遇五法、四事退失菩提心,障碍菩提果的成就,故应好好护持已经发起的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护持

  为了不退失菩提心,就要对其护持。关于对菩提心的护持,经论中皆有记载。

  1、十种三昧护持

  在《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中有关护持菩提心共有十种三昧,经云: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发菩提心者有退转不

  ”是时佛告迦叶婆罗门言:“如是发菩提心者,于解脱中无有退也。复次善男子,复有十三昧护持菩提心,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法宝三昧所护持。发第二心坚固三昧所护持。发第三心不动三昧所护持。发第四心不退三昧所护持。发第五心宝华三昧所护持。发第六心日光三昧所护持。发第七心一切义三昧所护持。发第八心智照三昧所护持。发第九心诸佛现在前三昧所护持。发第十心首楞严三昧所护持。”[29]

  真正发菩提心者,在三昧力的护持下不易退失,如上经中所述,有法宝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护持行者,令其心坚固。除此以外还有佛菩萨的愿力护持行者。

  2、佛之愿力护持

  只要发菩提心,就会有佛菩萨加被;只要菩提心不退失,就会得到佛菩萨护持。在《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里也有关于护持菩提心记载:佛陀声明如果有人今于佛前闻是法已,在佛涅槃后于末世中,若能于此正法书持读诵者,当知是人爱乐圣道发菩提心,佛即以佛力护持。因为佛陀于往昔求菩提时,于一阿兰若处遇一苾刍宣说此法,当暂得闻是法时,涕泪悲泣,即自思维,宿世中以何业障于此正法先不得闻

  作是念已,即取抟食施彼苾刍。后复白言:“如所闻法我不能知。我今乐闻愿为广说。”时彼苾刍,如其所应为其宣说。佛于尔时闻是法已,即发愿言:“愿我当来以此正法,于末世中加持护念,广为众生宣布演说。”[30]

  3、随顺菩提门护持

  佛以悲愿护持行者,行者自身亦应随顺菩提,切莫相违。真正发起菩提心,应新近善法,远离恶法。应随顺菩提,不与菩提相违。《安乐集》续中言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本来是无染清净的,如果为自身求乐,那就是违菩提门。所以说无染清净之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如果不发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令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就是违菩提。所以说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之处,如果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那就是违菩提门。所以一心专求生净土、证菩提才是顺菩提门[31]。

  所以,凡是发菩提心的修行者,都应该顺菩提门,切莫自违菩提门,违失本愿,那就是自设障碍。《菩提行经·护戒品第三》中云:“持戒为护心,护之使坚牢。此心不能护,云何能护戒

  ”[32]发起大菩提之心,就要修菩提心,更要护持菩提心,切莫令其丧失。

  总之,对于有如此殊胜功德的菩提心,未得令得,已得令其守护不坏。《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记载有关菩提心的仪轨修法,既然是属于上士道的修心法门,则需对已得之菩提心守护令其不失。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在《华严经》中广为宣说菩提心的功德,所以应仔细阅读坚固菩提心;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不舍所发心愿,在佛菩萨前立誓愿,愿成佛度众生,不舍此愿。学令增长,昼夜精进,令其增长;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共同增长,应当守护;修学积集福智资粮,广修福田,积集二种资粮,供养三宝,虽未具足清净,然而仍在增长菩提心;断除能失不清净之黑法,受行不失清净之白法,断除黑法即是白法。《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菩提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失菩提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比如不应欺骗蒙蔽师长,应对师长尊重启白等等。令菩提心不退失,在日常行住坐卧中勤加护持。

  五、修学菩提心的现实意义

  (一)向道的动力

  菩提心是向道的动力。如果一个人从小立志要上大学,那么他从小学开始,就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做个军官,那么他从小可能就会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如果一个人立志要拥有一个跨国公司,那么他就会为达到目的而精心策划;那么,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佛果无上菩提,他也一定会为此而精进修行。六度波罗蜜做为菩提的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诸善行共相助成,一定会无事不办。凡做事皆以欲求心在先,成就菩提也一样,要先发菩提心才有成菩提果的可能。所以,菩提心是向菩提果迈进的原动力。

  发心成就菩提,就要修学成就之法,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趣入佛法后,思维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修学佛法有三士道。若不能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若对于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不能止息,对三恶趣的苦不知怖畏,就不能厌三界苦而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最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至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思维生死诸苦过患,对于三界生厌离心。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欲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所以菩提心是求取佛果的动力。

  获得暇满的人生非常不容易,没有生在三途、边地、长寿天,再具有自他圆满,当今生…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