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P5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这些痛苦如梦如幻,不是实有的。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妙龄少女,有一天睡觉前泡了一杯茶,喝了几口茶后马上入睡。睡梦中自己结婚并生一子,终日劳累抚养孩子,孩子未及成人则夭折。梦此三苦,梦醒时茶竟然未凉。正如此少女所承受生子、劳作、丧子之苦皆在梦中一样,一切痛苦如梦幻,不必去执著。正是因为实执为有才感到痛苦不堪,所以应该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佛法中的二谛相辅相成,修世俗菩提心和修胜义菩提心也是不相离。胜义之理在世俗中体现,世俗中蕴藉胜义。修习菩提心,不离二谛。

  (三)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心亦有其修习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修菩提心次第,将阿底峡尊者所传各种教授分为二类:一类是从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类是寂天菩萨入行论中所说的自他相换法。这两派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尔发大慈悲心救度有情共证菩提[22]。

  此论以三个要点为其框架,即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称为三种要道。三士道次第如整个房屋的结构,三种要道就是房屋的栋梁。清净见是指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此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有求解脱、希求涅槃之心即是出离心,再欲拔一切有情离生死苦、证菩提果,即是菩提心,在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中,菩提心属于上士道,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下面先分析金洲大师的七重因果修心法。

  1、七重因果教授

  在修七重因果教授之前,要先修平等心。凡夫的慈悲,看似慈心、悲心,实际非真正的慈悲。因为大多只是对自己的亲友,并没有把慈悲广泛施与一切众生。凡夫的头脑中一般都存在亲友、仇敌、陌生人等概念,并以不同的态度对之。这种慈悲不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反而只是我执的延伸概念而已。所以要观想一切众生无分别,对一切众生要持平等心,有了平等心境界,之后才有资格修习七重因果修心法。

  一知母,思维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死死生生,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每一生都有一个母亲,即使在畜生道中,也有生育色身的母亲,所以,每一个众生可能都做过我们的母亲。要不断去禅思,诸有情为己之母,故名知母。

  二念恩,思维一切有情于我有恩。修成知母之后,下一步便要修念恩。以今生来说,母亲怀胎十月,三年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母亲重恩,难以言表。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曾为我们的母亲,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如今生母亲一样,故应感念一切众生对我们有母般深恩。如此思维,就是念恩。

  三报恩,思维当报一切有情恩泽。在心中反复思维,仅知母念恩是不够的,必须回报。要思维怎样对众生施以最有利的帮助

  怎样才能解决众生的痛苦困境

  尽己之力,以实际行动回报众生,这就是报恩。

  四悦意慈,见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生欢喜心。悦意慈也就是慈心,是在修习知母、念恩、报恩之后所现,在心中生起愿一切众生可以得到快乐的真切心愿。龙树菩萨曾说过:具备慈心之人,即使没有任何其他成就,其功德已是不可思议,人与天神、毒药、武器等都不能伤一个有慈心之人。故应对众生有此悦意慈。

  五大悲,思维一切有情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我当如何令其得离此苦。有了慈心为基础,再进一步修大悲。没有慈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大悲。如在生活中见到猪被屠杀,目睹那种惨痛情景,应思维被杀之猪可能过去生曾为我母,由此而生起悲心。进而发愿,但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这就是大悲。

  六增上意乐,恒常思维自己应该担负令诸有情离苦得乐的重大责任。增上意乐也就是利他之心,在生活中应思维承担令众生离苦得乐之重任。

  七菩提心,须有两种欲乐:即欲度一切有情出离苦海和欲成无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那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那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为利众生”和“愿成佛”,二者缺一不可。欲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必须成就佛道,以圆满的智慧去化导,发成佛之心就是发菩提心。在菩提心生起之后,修行者才正式入于大乘,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子。

  (1)于其渐次令发定解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这里有三重要,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心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悲初重要;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己怯畏,退堕小乘。非惟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于自苦乐全不顾及,于利他事毫无厌离,故易圆满一切资粮,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义利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总欲离苦,数数天思维其有情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例如亲有苦而不能安忍,怨敌有苦而心生欢喜等;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者,由其是渐次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

  (2)如次正修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于诸有情令心平等,修此一切成悦意相,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修有情无贪嗔等烦恼之相,于有情自离贪嗔令心平等,缘亲友修平等,遍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对有情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对自己当思维从无始来于生死中虽一有情亦不可得,贪谁嗔谁

  故应平等;修一切成悦意相,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要修知母、念恩、报恩。修慈所缘,令不具足安乐有情获得安乐。修悲所缘为苦,令苦恼有情离此苦。修增上意乐, 在修习慈悲之后,应思维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故为发心为有情成办利乐。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仅此犹非满足,由思维身语意三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信为欲之因。信虽有多种,然大悲心为用,自力所发极为殊胜。明所修果即为发心。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

  这是金洲大师传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发菩提心者可依之修习。

  2、自他交换教授

  自他交换修心法始于寂天,寂天菩萨在《菩萨入行论》中有关菩提心的修习方法,那就是自他交换。

  一思维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先思维修自他换的功德和不修的过失,例如由利他故成佛,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

  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思维自他相换的心定能修起,譬如父精母血,本非自身,却由往昔习气也能生起我执。

  三修习自他相换法次第。

  首先应对治两种障,一是觉自他二身各不相关。应思维自他是相对安立之法,如在此山时觉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时也觉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黄就是黄,绝对不同;

  二是觉他人痛苦,无损于我,不须顾虑。当观自他相依而存,犹如手足,足痛虽无损于手,但并不因此手就不去治足的病。

  其次是正修。一是思维凡夫无始以来由爱执我所生过患,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者断,不再生起。二是进而思维诸佛菩萨由爱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爱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长,安住不退。

  最后乃至出息入息,都修与有情乐,拔有情苦。这是利根众生修菩提心的简捷方法。在修自他交换之前要先修平等舍心[23]。以上讲述了七重因果修心法和自他交换修心法,行者要依之而行,真正去修菩提心。

  此外,在《瑜伽师地论》里也有关于菩萨修行之法,发心菩萨在漫长的修学之路上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善修事业,谓修菩萨行者,于种种财法惠施众生,无所吝惜;诸佛戒律,坚守护持;遇诸苦难,忍受无悔;诸正法行,精进无怠;安住禅定,心不散乱;以正智慧,照了诸法;乃至种种行业皆悉修习,是为善修事业。

  方便善巧,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诸戒律仪,受持毁犯,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

  三、饶益于他,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作利他之行,或与随类同事,令其皆得安乐,是为饶益于他。

  无倒回向,谓修菩萨行者,于己所修一切善业,及方便善巧饶益之行,以净信心,回向于他,而求取无上正等菩提;终不以此所集善根,倒求世间果报,是为无倒回向[24]。

  《入菩萨行论》中关于众善回向言:“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积诸善根,以彼回向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有情诸病所逼恼,乃至尽其病愈时,愿我为医或为药,或为侍疾看顾病人。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降澍食饮如甘霖,普为有情除饥渴。有情贫困乏资财,愿我成为无尽藏,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陈。”[25]总之,修习菩提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修习的方法也很多,要做到难行能行,不管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退失已发起的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退失及护持

  殊胜的菩提心在种种因缘下发起,也会由种种外缘而退失,故应护持令其不失。《劝发菩提心集》里引《大庄严论》云:“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铠,已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又言:“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26]。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却也有其退…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