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P4

  ..续本文上一页

  六念生死苦故发菩提心。众生的苦很多,但最苦的是在生死中流浪,轮回于六道之中,求出无期。生时之苦,我们不记得;死时之苦,还没有经历。可是,我们总应该看到他人那种生死之苦吧

  如龟脱壳,如牛剥皮。更何况不是常得人身呢

  时尔牛胎,时尔马腹,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要想了脱生死,出离苦海,只有发菩提心。

  七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己灵”是指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灵性,也就是佛性。我们读了佛经,从而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把我们的灵性也叫佛性。佛陀既然能够通过修行成就,那么我们如果依法修行不是一样可以成就吗

  所以不能自暴自弃,不应自甘沉沦,而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故应发菩提心。

  八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业”包括身口意三业。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恶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就是业障,例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属于业障。这些障碍会让众生苦恼不堪,障碍学习佛法,障碍出离生死,障碍成就佛道。所以,就要忏悔,让自己的身口意清净,把业障消除。这就是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

  九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娑婆世界属于五浊恶世,虽然通过忏悔使业障消除,但如果有外在环境逼迫,亲近恶友等外缘,难免会随外境所转。所以要求生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在一起。求生净土就要发菩提心。

  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发菩提心。“正法”是指佛的正法,真正的道法,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如果佛所说的教理行果能久住世间,众生就有出离苦海的希望。所以要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就要发菩提心。在这十种因缘之中,前五种是属于外在因缘,后五种是属于内在因缘。有了外在助缘,知道佛、父母、师长、施主、众生都有恩于我们,为我们提供修行的条件,所以要以发菩提心来报答;但要想了生脱死,一定要自尊自重,忏悔业障,改往修来,求证菩提,续佛慧命,这才是发菩提心的内在推动力[18]。 总之,发菩提心有种种因缘,每个人的发心因缘各有不同。不管是利根钝根,不管是登地菩萨还是凡夫,此菩提心平等无二,愿见闻者皆发菩提心!

  三、菩提心的修法

  只发菩提心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只发不修那就等于只说不做,所以,大乘行者修学佛法的过程,也就是修习菩提心的过程。只有经过精进修习,才有成就菩提果的可能。可见,菩提心是入大乘求取佛果的不二法门。

  修习菩提心的菩萨是究竟施主,如果有人对其轻毁损恼,起恶心,在生起恶心刹那间,即应堕落地狱经尔许劫;如果有人能心生敬信,彼信心之果,随其所起信心的刹那,当享受无量劫殊胜果报。这在佛经中曾有记载,所以应顶礼归依。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对修菩提心赞叹言:于少有情作搏食,刹那施与一舖醊,轻心嗟来半日施,世人敬赞犹称善。况于无边诸有情,无上菩提大安乐,随心所欲悉圆满,恒时施与何待言。菩提心是由大悲而引发,故应赞叹。颂曰:“于诸佛子极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谁具胜义妙宝心,于彼之身当敬礼。纵损彼者犹沾乐,安乐生处我归依。”[19]

  菩提心的修法,在《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中思无量义菩萨与佛陀的对答可体现:

  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修菩提心

  何者是菩提心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菩萨修菩提心者非于众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见,法亦无有得者。何以故

  众生空故。”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萨当云何修行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20]

  佛陀教导众生要行中道,不应在二边之见上起执,才能入不二法门,才能证性空之理。在菩提道次第里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分,这是一个大乘佛弟子的发心与行为的标准,是正行。而修菩提心是属于上士道。修两种菩提心:修世俗菩提心和修胜义菩提心[21]。

  (一)修世俗菩提心

  首先要认识到由世俗而入胜义,世俗菩提心又可从愿和行两方面讲,愿菩提心是发愿救度众生;行菩提心是发愿后行动。发菩提心,行更重要,修行者要了知自己所做是愿还是行。修世俗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和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1、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在入定时,菩提心就在定中修。一个发菩提心的行者,在修行中应该学着把的自己的安祥与快乐转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让自己代其承受,这就是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的功德非常大,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让一个人的慈悲心速增长,能够使一个人的性格变得柔和。

  众生在轮回中痛苦不堪,痛苦的根源是无始以来所作之业,之所以造作恶业无非是只顾珍爱自己而起。明明欲使自己安乐,由于一己之私心反至苦楚。既然苦由求自利而来,那么欲离苦就要利他。所以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言:“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故发心菩萨在修行中应以广大博深之爱心,把自己的安乐施给众生,把众生的痛苦以己身相代替。只有在定中这样修自他交换才是发菩提心之人的行为,要常常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平时在生活中,特别是领导让我们去完成某项任务时,要学会站在领导的立场考虑问题,换个角度,不能只考虑自己。所以做为正在修行路上摸索的佛弟子,应当好好发菩提心,努力精进修习菩提心,自他交换法是非常好的法门。

  2、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入定时可修自他交换法,出定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逆缘,就要修习将违缘转为道用。

  (1)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将无得转为道用。财产被劫持,以善回向待盗贼。比如有人把我们的财物偷去了,我们不要生嗔恨心,相反,在用功之际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他。这才是发菩提心者所应做的,如果嗔恨那个行窃之人,那么,和世间没有修习佛法之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时所学的佛陀教法在现实生活中不起作用,那样的话,发心只是空话。所以,在生活中每一个逆缘都可成为佛道上的助缘,只观自己的心态就可知自己的心性。

  将痛苦转为道用。无缘无故被杀伤,应以慈悲之心代对方受杀人之过。有人无缘无故来扰乱我们,也不要生嗔恨心,相反,要对他生起大悲心,发心代受一切罪过,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他。

  将诽谤转为道用。如果有人无理诽谤于我们,也不要生嗔恨心。要可怜他,不断赞叹其功德,以一颗宽大包容之心对待他,把功德回向给他。

  将挖苦转为道用。如果有人在众人面前极力挖苦我们,也不要生嗔恨心。相反,把他看成是善知识,宽容他不等于说自己没有自尊心,不要以极强的分别心去看待事情,要学习佛陀的平等心。

  (2)将两种难忍转为道用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如果有人恩将仇报,也不要生嗔恨心。就如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无论自己的儿女多么不孝顺,母亲的慈爱仍然呵护着儿女。修学菩提心的人也应该有慈母般的心量,对恩将仇报者如己之病重儿女,将难忍转为道用。将侮辱转为道用。如果有人侮辱我们,以傲慢的姿态侮辱我们的人格,也不要生嗔恨心。或许我们的智慧真的不如别人,我们应该把他们当作善知识。

  (3)将两种盛衰转为道用

  将衰弱转为道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违缘。在遇顺缘时不生傲慢心,在遇到违缘时不生怯懦心。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贫、病、魔、欺四苦,在痛苦面前不退道心,反而在逆缘面前更精进。将盛势转为道用。如果有人对我们恭敬赞叹,即使名震中外,财富丰厚,也不应该骄傲自满。绝对不能以为自己多么有名望,多么富有,不可一世,修行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4)将二境转为道用

  将嗔境转为道用。嗔心最难断除,修行者要观察嗔是在内还是在外

  若是在内,则外敌不能伤害你,故应断内嗔。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敌,而且仇恨相继,嗔心不断,怨怨相报何时了

  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外境的怨敌也就自然而然消除。

  将贪境转为道用。对世间五欲生贪心,越贪越难断,障碍修道。六根对境,贪爱不已,如虫视火为光明,扑之则身亡;如兽视枪响声如美乐,寻之则遭殃;如蜂贪花之味,花瓣闭则殒命;如鱼贪钩上之饵,吞之则被钓;如像恋淤泥之凉爽,陷入则难出。正如虫子等对境贪恋不舍利一样,众生所受苦亦由贪所至,所以,应该顿时舍去,断除贪心。

  无论在定中还是在出定时,都可以修习世俗菩提心。定中修自他交换,出定则以平等心面对违缘。修了世俗菩提心,还要修胜义菩提心。

  (二)修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的修习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二是出定时远离实执。

  1、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在入定时要领悟到能取所取皆虚妄,远离二取之境。“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要知道万法唯心,了知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都是虚妄不实的,心境双亡,这样才是真正修学菩提心。

  2、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1) 于贪境离实执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的身心感到舒畅,从而会贪恋不舍面对这些悦意的外境,一个修习菩提心的人应该把它看作是过眼烟云,就如夏天的彩虹,瞬间即逝。所以要断除贪恋,不起执著。

  (2)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由四大而成的色身是业报之果,人的一生中免不了有很多痛苦,有精神方面的痛苦,有肉体方面的痛苦。发菩提心的人应该…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