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生死苦故發菩提心。衆生的苦很多,但最苦的是在生死中流浪,輪回于六道之中,求出無期。生時之苦,我們不記得;死時之苦,還沒有經曆。可是,我們總應該看到他人那種生死之苦吧
如龜脫殼,如牛剝皮。更何況不是常得人身呢
時爾牛胎,時爾馬腹,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所以,要想了脫生死,出離苦海,只有發菩提心。
七尊重己靈故發菩提心。“己靈”是指衆生自己本來具有的靈性,也就是佛性。我們讀了佛經,從而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把我們的靈性也叫佛性。佛陀既然能夠通過修行成就,那麼我們如果依法修行不是一樣可以成就嗎
所以不能自暴自棄,不應自甘沈淪,而應該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故應發菩提心。
八忏悔業障故發菩提心。“忏”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業”包括身口意叁業。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就是業障,例如所作所爲皆不如意,就是屬于業障。這些障礙會讓衆生苦惱不堪,障礙學習佛法,障礙出離生死,障礙成就佛道。所以,就要忏悔,讓自己的身口意清淨,把業障消除。這就是忏悔業障而發菩提心。
九求生淨土故發菩提心。娑婆世界屬于五濁惡世,雖然通過忏悔使業障消除,但如果有外在環境逼迫,親近惡友等外緣,難免會隨外境所轉。所以要求生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在一起。求生淨土就要發菩提心。
十爲念正法得久住故發菩提心。“正法”是指佛的正法,真正的道法,理無差曰正,以叁寶中之法寶,教理行果之四者爲體。如果佛所說的教理行果能久住世間,衆生就有出離苦海的希望。所以要紹隆佛種,令正法久住就要發菩提心。在這十種因緣之中,前五種是屬于外在因緣,後五種是屬于內在因緣。有了外在助緣,知道佛、父母、師長、施主、衆生都有恩于我們,爲我們提供修行的條件,所以要以發菩提心來報答;但要想了生脫死,一定要自尊自重,忏悔業障,改往修來,求證菩提,續佛慧命,這才是發菩提心的內在推動力[18]。 總之,發菩提心有種種因緣,每個人的發心因緣各有不同。不管是利根鈍根,不管是登地菩薩還是凡夫,此菩提心平等無二,願見聞者皆發菩提心!
叁、菩提心的修法
只發菩提心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修菩提心。只發不修那就等于只說不做,所以,大乘行者修學佛法的過程,也就是修習菩提心的過程。只有經過精進修習,才有成就菩提果的可能。可見,菩提心是入大乘求取佛果的不二法門。
修習菩提心的菩薩是究竟施主,如果有人對其輕毀損惱,起惡心,在生起惡心刹那間,即應墮落地獄經爾許劫;如果有人能心生敬信,彼信心之果,隨其所起信心的刹那,當享受無量劫殊勝果報。這在佛經中曾有記載,所以應頂禮歸依。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中對修菩提心贊歎言:于少有情作搏食,刹那施與一舖醊,輕心嗟來半日施,世人敬贊猶稱善。況于無邊諸有情,無上菩提大安樂,隨心所欲悉圓滿,恒時施與何待言。菩提心是由大悲而引發,故應贊歎。頌曰:“于諸佛子極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誰具勝義妙寶心,于彼之身當敬禮。縱損彼者猶沾樂,安樂生處我歸依。”[19]
菩提心的修法,在《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中思無量義菩薩與佛陀的對答可體現: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修菩提心
何者是菩提心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菩薩修菩提心者非于衆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見,法亦無有得者。何以故
衆生空故。”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薩當雲何修行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20]
佛陀教導衆生要行中道,不應在二邊之見上起執,才能入不二法門,才能證性空之理。在菩提道次第裏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分,這是一個大乘佛弟子的發心與行爲的標准,是正行。而修菩提心是屬于上士道。修兩種菩提心:修世俗菩提心和修勝義菩提心[21]。
(一)修世俗菩提心
首先要認識到由世俗而入勝義,世俗菩提心又可從願和行兩方面講,願菩提心是發願救度衆生;行菩提心是發願後行動。發菩提心,行更重要,修行者要了知自己所做是願還是行。修世俗菩提心又分兩個方面:入根本慧定時修自他交換和出定時違緣轉爲道用。
1、入根本慧定時修自他交換
在入定時,菩提心就在定中修。一個發菩提心的行者,在修行中應該學著把的自己的安祥與快樂轉讓給別人,把別人身心的不安與痛苦拿來讓自己代其承受,這就是修自他交換。這個修法的功德非常大,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讓一個人的慈悲心速增長,能夠使一個人的性格變得柔和。
衆生在輪回中痛苦不堪,痛苦的根源是無始以來所作之業,之所以造作惡業無非是只顧珍愛自己而起。明明欲使自己安樂,由于一己之私心反至苦楚。既然苦由求自利而來,那麼欲離苦就要利他。所以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言:“諸苦生于欲自樂,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故發心菩薩在修行中應以廣大博深之愛心,把自己的安樂施給衆生,把衆生的痛苦以己身相代替。只有在定中這樣修自他交換才是發菩提心之人的行爲,要常常這樣發願:“願世間所有衆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樂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平時在生活中,特別是領導讓我們去完成某項任務時,要學會站在領導的立場考慮問題,換個角度,不能只考慮自己。所以做爲正在修行路上摸索的佛弟子,應當好好發菩提心,努力精進修習菩提心,自他交換法是非常好的法門。
2、出定時違緣轉爲道用
入定時可修自他交換法,出定時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逆緣,就要修習將違緣轉爲道用。
(1)將不欲意的四法轉爲道用將無得轉爲道用。財産被劫持,以善回向待盜賊。比如有人把我們的財物偷去了,我們不要生嗔恨心,相反,在用功之際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他。這才是發菩提心者所應做的,如果嗔恨那個行竊之人,那麼,和世間沒有修習佛法之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平時所學的佛陀教法在現實生活中不起作用,那樣的話,發心只是空話。所以,在生活中每一個逆緣都可成爲佛道上的助緣,只觀自己的心態就可知自己的心性。
將痛苦轉爲道用。無緣無故被殺傷,應以慈悲之心代對方受殺人之過。有人無緣無故來擾亂我們,也不要生嗔恨心,相反,要對他生起大悲心,發心代受一切罪過,把所有功德回向給他。
將誹謗轉爲道用。如果有人無理誹謗于我們,也不要生嗔恨心。要可憐他,不斷贊歎其功德,以一顆寬大包容之心對待他,把功德回向給他。
將挖苦轉爲道用。如果有人在衆人面前極力挖苦我們,也不要生嗔恨心。相反,把他看成是善知識,寬容他不等于說自己沒有自尊心,不要以極強的分別心去看待事情,要學習佛陀的平等心。
(2)將兩種難忍轉爲道用
將反報恩德轉爲道用。如果有人恩將仇報,也不要生嗔恨心。就如一個慈祥的母親一樣,無論自己的兒女多麼不孝順,母親的慈愛仍然呵護著兒女。修學菩提心的人也應該有慈母般的心量,對恩將仇報者如己之病重兒女,將難忍轉爲道用。將侮辱轉爲道用。如果有人侮辱我們,以傲慢的姿態侮辱我們的人格,也不要生嗔恨心。或許我們的智慧真的不如別人,我們應該把他們當作善知識。
(3)將兩種盛衰轉爲道用
將衰弱轉爲道用。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違緣。在遇順緣時不生傲慢心,在遇到違緣時不生怯懦心。生活中也許會遇到貧、病、魔、欺四苦,在痛苦面前不退道心,反而在逆緣面前更精進。將盛勢轉爲道用。如果有人對我們恭敬贊歎,即使名震中外,財富豐厚,也不應該驕傲自滿。絕對不能以爲自己多麼有名望,多麼富有,不可一世,修行人要有一顆平常心,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4)將二境轉爲道用
將嗔境轉爲道用。嗔心最難斷除,修行者要觀察嗔是在內還是在外
若是在內,則外敵不能傷害你,故應斷內嗔。如果一個人沒有調伏自己的嗔心,必然會與人結仇敵,而且仇恨相繼,嗔心不斷,怨怨相報何時了
以慈悲心來調伏自己,外境的怨敵也就自然而然消除。
將貪境轉爲道用。對世間五欲生貪心,越貪越難斷,障礙修道。六根對境,貪愛不已,如蟲視火爲光明,撲之則身亡;如獸視槍響聲如美樂,尋之則遭殃;如蜂貪花之味,花瓣閉則殒命;如魚貪鈎上之餌,吞之則被釣;如像戀淤泥之涼爽,陷入則難出。正如蟲子等對境貪戀不舍利一樣,衆生所受苦亦由貪所至,所以,應該頓時舍去,斷除貪心。
無論在定中還是在出定時,都可以修習世俗菩提心。定中修自他交換,出定則以平等心面對違緣。修了世俗菩提心,還要修勝義菩提心。
(二)修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的修習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二是出定時遠離實執。
1、入定時觀修離戲無執
在入定時要領悟到能取所取皆虛妄,遠離二取之境。“一切現象唯自心,心性本爲離邊戲。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要知道萬法唯心,了知能取的心與所取的境都是虛妄不實的,心境雙亡,這樣才是真正修學菩提心。
2、出定遇貪嗔時遠離實執
(1) 于貪境離實執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非常美好的境界,讓我們的身心感到舒暢,從而會貪戀不舍面對這些悅意的外境,一個修習菩提心的人應該把它看作是過眼煙雲,就如夏天的彩虹,瞬間即逝。所以要斷除貪戀,不起執著。
(2)觀想一切痛苦爲幻境
由四大而成的色身是業報之果,人的一生中免不了有很多痛苦,有精神方面的痛苦,有肉體方面的痛苦。發菩提心的人應該…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