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P3

  ..续本文上一页六度四摄广度有情。

  释迦牟尼佛也是经无量劫而成就道业,广行菩萨道,经受诸多苦难。在古释迦佛出世之时,当时的释迦牟尼还是个陶师,由于福德因缘具足而听闻古释迦为其说法,也正由于欢喜供养、恭敬起信而发起了大菩提心。当即发愿:“愿我未来成佛时,亦如释迦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心,自发心开始一直到在菩提树下证道,历经了三大阿僧祗劫。从古释迦佛处发心到尸弃佛出世,经七万五千佛出世,这是第一个阿僧祗劫;从尸弃佛到燃灯佛出世,经七万六千佛出世,这是第二阿僧祗劫;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出世,这是第三阿僧祗劫。我们伟大的佛陀尚且如此,可见,虽然发了菩提心,不等于就是立竿见影成佛。在漫长的修学路上,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精神,经得起考验。因而修学佛法,就要先归依佛。

  

  归依佛,从而发菩提心,愿自己成佛,广度一切有情成佛。发四弘誓愿,广行六度万行,以菩提心做为精进的动力,不管前进的路上有什么困难,都不能退却,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二)发起菩提心的因缘

  为成佛而发菩提心,了知发心相状,取正而去邪,取圆而去偏,真正发菩提心,求取菩提果。菩提心的发起有种种因缘,亦有种种功德。《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中言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暗故;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15]。

  发菩提心有此十法,菩提心发起因缘各不相同。上根利智者内在自性之菩提心不须外缘即能发起,下根者须听闻佛法、善知识引导等助缘引发,听闻佛法还不能发菩提心者就须劝导其发起。

  1、内在自性发

  众生内心本来具有菩提的觉性,但在被烦恼所蒙蔽的时候,这种觉性的力量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发生强有力的作用。虽然众生处在烦恼不安之中,但这种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但欲离此动乱不安之相,除非证得佛果菩提。有了这一念要成佛的心,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菩提心有大智、大悲、大愿之义,发大智心,谓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发菩提心也可以说发大智心;发大悲心,谓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发菩提心也可名发大悲心;发大愿心,谓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也可名发大愿心。

  众生从自己本具的觉性之中发起求取佛果菩提之心,自发誓愿求取佛果,从内心去悲悯众生、救度众生,这就是属于自性发。只有上根利智者才会有此善根,一般根机的众生要在善缘的促动下才会发菩提心。

  2、外在助缘发不是上根利智,需要外在助缘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助缘有多种,诸经论中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记载,下面引经证明:

  (1)十种因缘发菩提心

  助发菩提心之缘,《华严经·离世间品》云有十种,即:

  一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目的是要教化难调难伏的众生,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回,受无量苦,见众生不知悔改,故发菩提心教化调伏。

  二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众生由于无始以来所造诸业而感召苦果,在苦海中挣扎。为除灭众生之苦而发菩提心。

  三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给予众生安祥快乐,让众生远离痛苦。所以,发菩提心就是为了给予一切众生具足安乐。

  四为断一切众生愚故发菩提心。众生由于贪嗔痴三心不了,在业海中颠倒轮转。发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一切众生的愚昧无知。

  五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众生愚痴,身口意造诸恶业,皆由无明不除。所以,为了给予一切众生佛之智慧故发菩提心。

  六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众生悭贪,不知供养,不知积聚福德资粮。发菩提心,就是为恭敬如来,为供养诸佛。

  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如来教法,能令众生从烦恼中解脱。为了随诸佛教导,为了令佛欢喜,所以发菩提心。

  八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佛的法相庄严,三十相八十种好,能令众生见之欢喜。发菩提心就是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

  九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佛证如如智,入如如理,佛之智慧,从法性中流出,最胜无上,是一切种智。所以,为入佛智而发菩提心。

  十为显现诸佛力无畏故发菩提心。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为显现诸佛力无畏,所以发菩提心[16]。

  (2)四缘发菩提心

  助发菩提心除十种缘外,还有四缘助发菩提心。《菩萨地持经》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17]。

  在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经论》中也讲四缘,由此四缘而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悯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用果发菩提心。《菩萨地持经》中四缘之外,还有四因、四力令发菩提心。四因:种性具足、善友所摄、悲心悯众生、不畏生死。四力: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发菩提心者若是由四因、四缘、四力等引发,则是已经种大乘善根之人。只有种植大善根者才能由见佛闻法、见众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而引发大菩提心。如果对一般众生而言,必须依教渐修或者受他人劝勉,才能发起菩提心。

  3、劝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因缘不仅有内在自心发,有外在助缘发,同时更多的人需要他人劝发。他人劝发也是属于外在助缘之一,为了强调劝发重要性,所以在此单独列出。

  能够自动发起菩提心,当然是最好不过。但另有一些人,尽管是在修学佛法,听闻佛法,却不能发起菩提心来。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度化众生,而佛法是以度生为本,在这情况下,就必须他人劝导,得到别人的勉励才能发起菩提心。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十种因缘劝导众生发菩提心。言“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所言因缘,略有十种:

  一念佛重恩故发菩提心。我们应该庆幸听闻到佛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师长对我们有教导之恩,但不及佛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恩。佛法如引路的明灯,能除却众生的烦恼,能让众生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能令众生享受法乐。佛恩如此之深,为了感念佛恩,所以应该发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发菩提心。父母对子女的重恩,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母亲十月怀胎之辛劳,精心照顾、耐心哺育之慈爱;父为养家糊口之奔波,为培养子女成人之忙碌……对子女寄托着期盼,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不孝儿孙出现

  特别是我们剃发染衣的出家人,有几人能够真正去满父母的愿呢

  想到不能在父母身边端茶送饭,不能在父母身边服侍起居,那么,只有发菩提心,只有以成就道业之功德,才能报答父母。所以,为了报父母恩而应该发菩提心。

  三念师长恩故发菩提心。父母养育我们的色身,可是师长却能给予我们慧命。如果没有师长的教授知识,我们就不知礼仪,不懂规矩,也不会有世间的技能。做为学佛之人,如果没有出世间师长的教导,就不会了解佛法,就无法依法修行而证道果。所以,亲恩应当报答,师长恩也应当报答。为了报答师长的重恩,就要发菩提心。

  四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这是专对出家人而说的,因为出家人既不务农经商,也不做公务员,衣食所需都是护法居士布施而来。俗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现在出家了,能够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充足的吃住条件用功办道。如果能够做到上求下化,修得福慧具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让在家居士沾得到恩泽。所以,为了报施主之恩,就要发菩提心。

  五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众生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无量劫来在六道中轮回受生,每一生都有父母,一切众生可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二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之中,不可能独立存在。虽然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但彼此互相协助。比如说农民虽然在种田,可以收获粮食,可他们的农具、衣服、锅碗等等却是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众生对我们都有恩,为念众生恩,应该发菩提心。…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