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P3

  ..續本文上一頁六度四攝廣度有情。

  釋迦牟尼佛也是經無量劫而成就道業,廣行菩薩道,經受諸多苦難。在古釋迦佛出世之時,當時的釋迦牟尼還是個陶師,由于福德因緣具足而聽聞古釋迦爲其說法,也正由于歡喜供養、恭敬起信而發起了大菩提心。當即發願:“願我未來成佛時,亦如釋迦如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最初發心,自發心開始一直到在菩提樹下證道,曆經了叁大阿僧祗劫。從古釋迦佛處發心到屍棄佛出世,經七萬五千佛出世,這是第一個阿僧祗劫;從屍棄佛到燃燈佛出世,經七萬六千佛出世,這是第二阿僧祗劫;從燃燈佛至毗婆屍佛出世,這是第叁阿僧祗劫。我們偉大的佛陀尚且如此,可見,雖然發了菩提心,不等于就是立竿見影成佛。在漫長的修學路上,一定要有堅忍不拔精神,經得起考驗。因而修學佛法,就要先歸依佛。

  

  歸依佛,從而發菩提心,願自己成佛,廣度一切有情成佛。發四弘誓願,廣行六度萬行,以菩提心做爲精進的動力,不管前進的路上有什麼困難,都不能退卻,這才是真發菩提心。

  (二)發起菩提心的因緣

  爲成佛而發菩提心,了知發心相狀,取正而去邪,取圓而去偏,真正發菩提心,求取菩提果。菩提心的發起有種種因緣,亦有種種功德。《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中言菩薩發菩提心有十法:發第一心成就衆善本,譬若須彌山以衆寶莊嚴;發第二心行檀波羅蜜,譬若大地長養衆善法;發第叁心行屍波羅蜜,喻若師子王能降伏衆獸,滅除邪見故;發第四心行羼提波羅蜜,喻若那羅延堅固不可壞,滅除煩惱故;發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羅蜜,現行衆善法,喻若天華如意說法故;發第六心行禅波羅蜜,喻若日光明滅除衆暗故;發第七心行般若波羅蜜,諸願得滿足,喻若商賈客得離衆難故;發第八心行方便波羅蜜,滅除諸障礙,喻若月盛滿清淨無穢故;發第九心欲滿足本願遊淨佛國土,樂聽深妙法,滅除貧窮故;發第十心喻若虛空,其智無窮盡,譬如轉輪王成就一切種智故。善男子,如是能發十種心名爲菩薩,亦名摩诃薩,亦名無爲衆生,亦名無障礙衆生,亦名已得度衆生,亦名不思議衆生,然于此中亦無有心亦無菩提[15]。

  發菩提心有此十法,菩提心發起因緣各不相同。上根利智者內在自性之菩提心不須外緣即能發起,下根者須聽聞佛法、善知識引導等助緣引發,聽聞佛法還不能發菩提心者就須勸導其發起。

  1、內在自性發

  衆生內心本來具有菩提的覺性,但在被煩惱所蒙蔽的時候,這種覺性的力量非常微弱,所以不能發生強有力的作用。雖然衆生處在煩惱不安之中,但這種覺性仍然存在,並未因此而消失。但欲離此動亂不安之相,除非證得佛果菩提。有了這一念要成佛的心,這就是內在的自性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大智、大悲、大願之義,發大智心,謂欲以智慧廣求一切佛法,普令衆生,皆得法喜之樂,發菩提心也可以說發大智心;發大悲心,謂慈愍一切衆生輪回生死,受種種苦,誓願救拔,發菩提心也可名發大悲心;發大願心,謂依四弘誓願,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菩提心也可名發大願心。

  衆生從自己本具的覺性之中發起求取佛果菩提之心,自發誓願求取佛果,從內心去悲憫衆生、救度衆生,這就是屬于自性發。只有上根利智者才會有此善根,一般根機的衆生要在善緣的促動下才會發菩提心。

  2、外在助緣發不是上根利智,需要外在助緣引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助緣有多種,諸經論中從不同角度有不同記載,下面引經證明:

  (1)十種因緣發菩提心

  助發菩提心之緣,《華嚴經·離世間品》雲有十種,即:

  一教化調伏一切衆生故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目的是要教化難調難伏的衆生,衆生在生死苦海中輪回,受無量苦,見衆生不知悔改,故發菩提心教化調伏。

  二爲除滅一切衆生苦聚故發菩提心。衆生由于無始以來所造諸業而感召苦果,在苦海中掙紮。爲除滅衆生之苦而發菩提心。

  叁爲與一切衆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給予衆生安祥快樂,讓衆生遠離痛苦。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爲了給予一切衆生具足安樂。

  四爲斷一切衆生愚故發菩提心。衆生由于貪嗔癡叁心不了,在業海中顛倒輪轉。發菩提心的目的就是爲了斷一切衆生的愚昧無知。

  五爲與一切衆生佛智故發菩提心。衆生愚癡,身口意造諸惡業,皆由無明不除。所以,爲了給予一切衆生佛之智慧故發菩提心。

  六爲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衆生悭貪,不知供養,不知積聚福德資糧。發菩提心,就是爲恭敬如來,爲供養諸佛。

  七爲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如來教法,能令衆生從煩惱中解脫。爲了隨諸佛教導,爲了令佛歡喜,所以發菩提心。

  八爲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佛的法相莊嚴,叁十相八十種好,能令衆生見之歡喜。發菩提心就是爲見一切佛色身相好。

  九爲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佛證如如智,入如如理,佛之智慧,從法性中流出,最勝無上,是一切種智。所以,爲入佛智而發菩提心。

  十爲顯現諸佛力無畏故發菩提心。佛以方便智能攝化衆生,故亦稱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稱願力。爲顯現諸佛力無畏,所以發菩提心[16]。

  (2)四緣發菩提心

  助發菩提心除十種緣外,還有四緣助發菩提心。《菩薩地持經》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爲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一見聞爲增上緣,增上即增進之義。謂世間之人,或見或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之事,既見聞已,即發是念,是佛菩薩功行具足,能爲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爲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二聞法爲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見聞諸佛菩薩神通變化,但聞說法,贊歎菩提及大乘法。彼人聞已,則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爲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叁護法爲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聞法,或見法欲滅之相,遂作是念:無量衆生,造諸惡業,當遭大苦。我今修菩薩道,護持正法,爲諸衆生滅無量苦。以此護法爲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四發心爲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惡世衆生,爲煩惱所障,不能出離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此發心爲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17]。

  在世親菩薩的《發菩提心經論》中也講四緣,由此四緣而發心修集無上菩提。一者思惟諸佛發菩提心,二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叁者慈憫衆生發菩提心,四者求最用果發菩提心。《菩薩地持經》中四緣之外,還有四因、四力令發菩提心。四因:種性具足、善友所攝、悲心憫衆生、不畏生死。四力: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發菩提心者若是由四因、四緣、四力等引發,則是已經種大乘善根之人。只有種植大善根者才能由見佛聞法、見衆生受苦或因自身受苦而引發大菩提心。如果對一般衆生而言,必須依教漸修或者受他人勸勉,才能發起菩提心。

  3、勸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因緣不僅有內在自心發,有外在助緣發,同時更多的人需要他人勸發。他人勸發也是屬于外在助緣之一,爲了強調勸發重要性,所以在此單獨列出。

  能夠自動發起菩提心,當然是最好不過。但另有一些人,盡管是在修學佛法,聽聞佛法,卻不能發起菩提心來。不能發起菩提心就不能度化衆生,而佛法是以度生爲本,在這情況下,就必須他人勸導,得到別人的勉勵才能發起菩提心。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十種因緣勸導衆生發菩提心。言“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所言因緣,略有十種:

  一念佛重恩故發菩提心。我們應該慶幸聽聞到佛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師長對我們有教導之恩,但不及佛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恩。佛法如引路的明燈,能除卻衆生的煩惱,能讓衆生依之修行而出離生死,能令衆生享受法樂。佛恩如此之深,爲了感念佛恩,所以應該發菩提心。

  二念父母恩故發菩提心。父母對子女的重恩,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母親十月懷胎之辛勞,精心照顧、耐心哺育之慈愛;父爲養家糊口之奔波,爲培養子女成人之忙碌……對子女寄托著期盼,可是,爲什麼又有那麼多的不孝兒孫出現

  特別是我們剃發染衣的出家人,有幾人能夠真正去滿父母的願呢

  想到不能在父母身邊端茶送飯,不能在父母身邊服侍起居,那麼,只有發菩提心,只有以成就道業之功德,才能報答父母。所以,爲了報父母恩而應該發菩提心。

  叁念師長恩故發菩提心。父母養育我們的色身,可是師長卻能給予我們慧命。如果沒有師長的教授知識,我們就不知禮儀,不懂規矩,也不會有世間的技能。做爲學佛之人,如果沒有出世間師長的教導,就不會了解佛法,就無法依法修行而證道果。所以,親恩應當報答,師長恩也應當報答。爲了報答師長的重恩,就要發菩提心。

  四念施主恩故發菩提心。這是專對出家人而說的,因爲出家人既不務農經商,也不做公務員,衣食所需都是護法居士布施而來。俗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現在出家了,能夠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有充足的吃住條件用功辦道。如果能夠做到上求下化,修得福慧具足,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讓在家居士沾得到恩澤。所以,爲了報施主之恩,就要發菩提心。

  五念衆生恩故發菩提心。衆生可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無量劫來在六道中輪回受生,每一生都有父母,一切衆生可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二是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關系網之中,不可能獨立存在。雖然士農工商各司其職,但彼此互相協助。比如說農民雖然在種田,可以收獲糧食,可他們的農具、衣服、鍋碗等等卻是其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衆生對我們都有恩,爲念衆生恩,應該發菩提心。…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