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罪恶成就善法。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菩提心能摧灭大罪。既然善力微弱恶势力强大,对地狱等罪极难抗拒,就应勤加修习。若无圆满菩提心,以何善法功德遮除
故菩提心能摧灭罪过;菩提心能成胜乐。于无数劫中,唯发菩提心能利益一切众生。由发此心,无量有情积诸资粮所获功德胜乐,不必去苦行安隐无难便能获得,就如种生芽一样顺其自然。所以发菩提心能得胜乐;随欲能成。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坏,有情忧恼不安欲遣除。众多百千妙乐欲受享,唯有发菩提心,常时不应失坏,菩提心随欲能成。得殊胜名义:若能发菩提心,于刹那之间即得殊胜名,称为诸如来子,人天俱应合掌恭敬。不仅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即使是牢狱系缚的一切苦恼有情,才一发心即得如是功德。并举喻:“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希有无价大宝如来身,是故于菩提心应坚持;众生唯一道师无量慧,善巧普观见为极珍奇,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谢不再生,菩提妙心嘉树常茂密,与果恒时无尽展转增;如作极恶难容诸重罪,须依有力勇者脱诸怖,若于谁人归投即蒙救,诸谨畏者于彼何不归
菩提妙心犹如劫尽火,刹那能焚诸罪尽无余。是故发心功德量无边,慈氏依怙广为善财说。”[7]
通过以上诸经论中对菩提心的赞叹可知,菩提心如一切佛法之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种白法犹如田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菩提心极其殊胜无比,故发菩提心亦功德无量。
(二)发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殊胜如此,了解菩提心的殊胜功德以后,我们就应发起这么殊胜的菩提心,发菩提心亦有无量功德。
关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在论典中也有许多记载,《瑜伽师地论》里就列举了菩提七种最胜,《瑜伽》卷三十八云:“如是菩提、名为最胜。七种最胜共相应故。由是因缘,于诸菩提,最为殊胜。云何名为七种最胜
一者,所依最胜。二者,正行最胜。三者,圆满最胜。四者,智最胜。五者,威力最胜。六者,断最胜。七者,住最胜。”[8]由诸如来以三十二大丈夫相等庄严其身,故名所依最胜;由诸如来自利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胜;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种圆满,谓戒圆满、见圆满、轨则圆满、净命圆满皆悉成就,故名圆满最胜;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皆悉成就,故名智最胜;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如前所说,六种神通皆悉成就,故名威力最胜。由诸如来无上无等一切烦恼习气永断,及一切所知障永断,皆悉成就,故名断最胜;由诸如来多住无上无等三住,谓圣住、天住、梵住,故名住最胜。菩提既然如此殊胜无比,众生因欣慕菩提就会发起趣向菩提之心,故此发心亦殊胜。
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在譬喻中体现。把发菩提心比喻为金刚、药王,如唐朝慧沼法师《劝发菩提心集·譬喻赞叹门》中云:“如地如净金,如月如增火,如藏如宝箧,如海如金刚,如山如药王,如友如如意,如日如美乐,如王如库仓,如道如车乘,如泉如喜声,如流亦如云,发心譬如是。”[9]
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在求取善果中体现。只要勇猛精进,不退失此心,则有愿必成,所有对善法的希求皆令满足。“若人能发菩提心,成二足尊名大利。转轮圣王位尊胜,统四大洲而自在。若有众生乐成就,应当发起菩提心……我说有漏行皆苦,智者见苦而生厌。若有众生乐出离,应当发起菩提心。我为有情广宣说,当知一切法无我。若有众生乐通达,应当发起菩提心。宣说涅槃寂灭法,证悟无上大菩提。若有众生乐成就,应当发起菩提心。”[10]发菩提心有极其殊胜之处,其功德不可思量。《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也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发菩提心有无量殊胜功德。
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在相比较赞叹中体现。如《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七》记载:当时天帝释问法慧菩萨,初发心菩萨成就几功德
法慧菩萨以喻回答,假使有人供养东方阿僧祗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一劫,然后教令净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人功德甚多,除诸如来,其余一切,不能称量彼人功德。可与初发心菩萨相比较,彼人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分、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百那由他分、千那由他分、百千那由他分、亿那由他分、百亿那由他分、千亿那由他分、百千亿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数不可譬谕不可说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又举喻曰:
假使有人,供养十方各十阿僧世界众生一切乐具乃至百劫,然后教令净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复供养一切乐具乃至千劫,然后教令净修四禅。教四禅已,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千劫,然后教行四无量心。又复供养一切乐具乃至亿劫,然后教行四无色定。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亿劫,然后教令得须陀洹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千亿劫,然后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百千亿劫,然后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亿那由他劫,然后教令得阿罗汉果。又复供养一切乐具至千亿那由他劫,然后教令尽成缘觉。佛子,于意云何
彼人功德宁为多不
帝释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诸佛,其余一切悉不能知。”法慧言:“佛子,初发心菩萨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数不可譬谕不可说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11]
为何发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呢
因为初发心的菩萨心力愿力广大,而一切诸佛初发心时是为了续佛种,是为了度脱一切众生。佛菩萨初发心并不是仅仅为了供养十方世界众生乐具,也不是仅仅为了教化众生五戒十善,也不是为了教导出世的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于证四果。佛菩萨发心是发菩提心,是为了成佛,是为了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是欲悉知一切群生虚妄烦恼习气,是欲悉知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所以,发菩提心的功德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善法的功德。“正使一切众生类,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修持净戒行,悉能安住戒学地。而彼福蕴量无边,于诸福中为最上。若人能发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正使一切众生类,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发生净信心,悉能安住信行地。而彼福蕴量无边,于诸福中为最上。若人能发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正使一切众生类,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修习妙法门,悉能安住法行地。而彼福蕴量无边,于诸福中为最上。若人能发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12]发菩提心能成就无量功德,从比较之中显示出其功德之殊胜。比如恒河之沙,有无量,一沙如一佛世界。假设有人以七宝供养恒河沙数佛世界中诸佛,其功德和初发菩提心的人相比,也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由此可见,发菩提心的功德之大。
二、菩提心的发起
菩提心极其殊胜,发菩提心有无量功德,那么,如何发起菩提心
发心的相状又如何
这对一个修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了解各种发心相状,懂得发心方法与因缘,更利于众生发起菩提心,由菩提心而趋向菩提果。
(一)发菩提心的相状
发菩提心,就是发起自觉觉他之心,就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也就是发起趋向佛果菩提的意志,发起追求无上菩提的心愿,希望自己与众生同出轮回,共证佛道。虽然真性菩提是人人本来就具有,但是凡夫痴迷不悟,只有遇到佛法,或者听闻善知识的开导,才会借助这种增上缘而发明本具的真性。了知生佛平等之后,就会悔恨自己无始以来在生死中枉受轮回,从而也会悲悯众生沉溺于生死而不觉。于是就会发起广大心,誓愿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使自己与众生共同出离苦海。
菩提心两大任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仅求自利,利他之心不强,这也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发心发愿的相状很多,如:有人想拥有豪华的别墅,有人想拥有大量的金钱,有人想举世闻名,有人想成为国家首领……给自己树立了目标之后,就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从世俗上讲要立志,从出世的角度讲是发心。真正的发菩提心不是为人天果报,不是为成就二乘之果,也不是有所得大乘,而是为成佛。所以说菩提心是众善中王,是成佛种子。那么,如何才能区分所发之心
省庵大师曾列举了正、邪、真、伪、大、小、偏、圆八种相状: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13]
了解了发心相状,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对比邪而知取正,对比伪而知取真,对比小而知取大,对比偏而知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做一个真发菩提心的菩萨,行…
《入大乘的不二法门——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