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罪惡成就善法。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菩提心能摧滅大罪。既然善力微弱惡勢力強大,對地獄等罪極難抗拒,就應勤加修習。若無圓滿菩提心,以何善法功德遮除
故菩提心能摧滅罪過;菩提心能成勝樂。于無數劫中,唯發菩提心能利益一切衆生。由發此心,無量有情積諸資糧所獲功德勝樂,不必去苦行安隱無難便能獲得,就如種生芽一樣順其自然。所以發菩提心能得勝樂;隨欲能成。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衆多百千妙樂欲受享,唯有發菩提心,常時不應失壞,菩提心隨欲能成。得殊勝名義:若能發菩提心,于刹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爲諸如來子,人天俱應合掌恭敬。不僅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使是牢獄系縛的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心即得如是功德。並舉喻:“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希有無價大寶如來身,是故于菩提心應堅持;衆生唯一道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爲極珍奇,五趣衆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一切余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展轉增;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若于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于彼何不歸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刹那能焚諸罪盡無余。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爲善財說。”[7]
通過以上諸經論中對菩提心的贊歎可知,菩提心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衆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菩提心極其殊勝無比,故發菩提心亦功德無量。
(二)發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殊勝如此,了解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以後,我們就應發起這麼殊勝的菩提心,發菩提心亦有無量功德。
關于發菩提心的功德,在論典中也有許多記載,《瑜伽師地論》裏就列舉了菩提七種最勝,《瑜伽》卷叁十八雲:“如是菩提、名爲最勝。七種最勝共相應故。由是因緣,于諸菩提,最爲殊勝。雲何名爲七種最勝
一者,所依最勝。二者,正行最勝。叁者,圓滿最勝。四者,智最勝。五者,威力最勝。六者,斷最勝。七者,住最勝。”[8]由諸如來以叁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故名所依最勝;由諸如來自利利他,利益安樂無量衆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義利利益安樂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勝;由諸如來無上無等四種圓滿,謂戒圓滿、見圓滿、軌則圓滿、淨命圓滿皆悉成就,故名圓滿最勝;由諸如來無上無等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說無礙解皆悉成就,故名智最勝;由諸如來無上無等如前所說,六種神通皆悉成就,故名威力最勝。由諸如來無上無等一切煩惱習氣永斷,及一切所知障永斷,皆悉成就,故名斷最勝;由諸如來多住無上無等叁住,謂聖住、天住、梵住,故名住最勝。菩提既然如此殊勝無比,衆生因欣慕菩提就會發起趣向菩提之心,故此發心亦殊勝。
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在譬喻中體現。把發菩提心比喻爲金剛、藥王,如唐朝慧沼法師《勸發菩提心集·譬喻贊歎門》中雲:“如地如淨金,如月如增火,如藏如寶箧,如海如金剛,如山如藥王,如友如如意,如日如美樂,如王如庫倉,如道如車乘,如泉如喜聲,如流亦如雲,發心譬如是。”[9]
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在求取善果中體現。只要勇猛精進,不退失此心,則有願必成,所有對善法的希求皆令滿足。“若人能發菩提心,成二足尊名大利。轉輪聖王位尊勝,統四大洲而自在。若有衆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我說有漏行皆苦,智者見苦而生厭。若有衆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我爲有情廣宣說,當知一切法無我。若有衆生樂通達,應當發起菩提心。宣說涅槃寂滅法,證悟無上大菩提。若有衆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10]發菩提心有極其殊勝之處,其功德不可思量。《觀經》雲:“若有衆生願生彼國,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發此叁心,也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發菩提心有無量殊勝功德。
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在相比較贊歎中體現。如《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第十七》記載:當時天帝釋問法慧菩薩,初發心菩薩成就幾功德
法慧菩薩以喻回答,假使有人供養東方阿僧祗世界衆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彼人功德甚多,除諸如來,其余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可與初發心菩薩相比較,彼人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分、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百那由他分、千那由他分、百千那由他分、億那由他分、百億那由他分、千億那由他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谕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又舉喻曰:
假使有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世界衆生一切樂具乃至百劫,然後教令淨修十善。教十善已,又複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千劫,然後教令淨修四禅。教四禅已,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劫,然後教行四無量心。又複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億劫,然後教行四無色定。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億劫,然後教令得須陀洹果。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劫,然後教令得斯陀含果。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億劫,然後教令得阿那含果。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得阿羅漢果。又複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盡成緣覺。佛子,于意雲何
彼人功德甯爲多不
帝釋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諸佛,其余一切悉不能知。”法慧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谕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11]
爲何發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呢
因爲初發心的菩薩心力願力廣大,而一切諸佛初發心時是爲了續佛種,是爲了度脫一切衆生。佛菩薩初發心並不是僅僅爲了供養十方世界衆生樂具,也不是僅僅爲了教化衆生五戒十善,也不是爲了教導出世的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乃至于證四果。佛菩薩發心是發菩提心,是爲了成佛,是爲了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是欲悉知一切群生虛妄煩惱習氣,是欲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所以,發菩提心的功德遠遠超過其它一切善法的功德。“正使一切衆生類,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修持淨戒行,悉能安住戒學地。而彼福蘊量無邊,于諸福中爲最上。若人能發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正使一切衆生類,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發生淨信心,悉能安住信行地。而彼福蘊量無邊,于諸福中爲最上。若人能發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正使一切衆生類,普集此佛世界中,一一修習妙法門,悉能安住法行地。而彼福蘊量無邊,于諸福中爲最上。若人能發菩提心,十六分中不及一。”[12]發菩提心能成就無量功德,從比較之中顯示出其功德之殊勝。比如恒河之沙,有無量,一沙如一佛世界。假設有人以七寶供養恒河沙數佛世界中諸佛,其功德和初發菩提心的人相比,也是百分不及其一,千分不及其一。由此可見,發菩提心的功德之大。
二、菩提心的發起
菩提心極其殊勝,發菩提心有無量功德,那麼,如何發起菩提心
發心的相狀又如何
這對一個修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所以,了解各種發心相狀,懂得發心方法與因緣,更利于衆生發起菩提心,由菩提心而趨向菩提果。
(一)發菩提心的相狀
發菩提心,就是發起自覺覺他之心,就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也就是發起趨向佛果菩提的意志,發起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願,希望自己與衆生同出輪回,共證佛道。雖然真性菩提是人人本來就具有,但是凡夫癡迷不悟,只有遇到佛法,或者聽聞善知識的開導,才會借助這種增上緣而發明本具的真性。了知生佛平等之後,就會悔恨自己無始以來在生死中枉受輪回,從而也會悲憫衆生沈溺于生死而不覺。于是就會發起廣大心,誓願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衆生以利他,使自己與衆生共同出離苦海。
菩提心兩大任務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果僅求自利,利他之心不強,這也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發心發願的相狀很多,如:有人想擁有豪華的別墅,有人想擁有大量的金錢,有人想舉世聞名,有人想成爲國家首領……給自己樹立了目標之後,就爲達到目標而努力。從世俗上講要立志,從出世的角度講是發心。真正的發菩提心不是爲人天果報,不是爲成就二乘之果,也不是有所得大乘,而是爲成佛。所以說菩提心是衆善中王,是成佛種子。那麼,如何才能區分所發之心
省庵大師曾列舉了正、邪、真、僞、大、小、偏、圓八種相狀: 雲何名爲邪正真僞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爲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爲生死,爲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爲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爲真。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爲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爲僞。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大。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爲偏。若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爲圓。[13]
了解了發心相狀,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對比邪而知取正,對比僞而知取真,對比小而知取大,對比偏而知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做一個真發菩提心的菩薩,行…
《入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佛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