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来染污人的身心,助长人的贪瞋习气。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你争我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将人类带进苦难的深渊。
再看佛教对欲望的见解,犹如一副清凉剂,给头脑发热的人们以理性智慧。
佛法认为,贪是毒物,因为它毒害人的心灵;是烦恼,因为它遮障人的智慧;是结使,因为它驱使人轮转恶道。欲分为善、恶、无计(无善无恶)三类,善欲为引起人们精勤向上的希求;恶欲即是贪,尤其是对财、色、名的希求,是根本烦恼之一。贪欲有多名:以其深而难越,名为欲堑;以其令人沉没,称为欲河;以其如针刺身,称为欲刺;以其污身扰人,喻为欲魔、欲缚等。总之,佛法认为,贪欲是一种有毒的消极心理现象,是引人堕落、阻人上进的烦恼,是应断除而非助长的。落实到生活和修行实践中,佛教要求菩萨行者要驾驭自己的欲望,甘于过少欲知足、恬淡静泊的质朴生活;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财富,不贪美味,视饥渴为疾病,以饮食为疗疮之药;勿为物奴,三衣一钵,不储多余财物,将物质需求减到最低限度,一切以合宜为度。没有享受,只有善欲精进,三学六度精勤不息,在惜爱万物中追求解脱,提升生命层次。
我执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我执,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一切生物只是供人征服、享用的资源。正是这种坚固邪见,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宝贵的是,佛教不仅提出众生平等一说,摆正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更具有“诸法无我”的智慧。这种智慧之药可以疗治各种生态疾病——以假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佛法独擅的特效药方。若能以此药广施社会,可以铲除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源,一劳永逸解决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今菩萨行”者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必须慈悲为怀,以佛法智慧为地球的生态净化无我奉献。《大智度论》卷50 说:“(菩萨)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菩萨不但要自净其心,薄贪瞋痴,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更应主动地带动大众一起净化自心,力行众善,以建造人间净土,因为带动众生净佛国土,是成佛的必由之径。《摩诃般若经》卷26 说:“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娑婆世界是秽土,生态环境恶劣,但秽土对菩萨来说却是修道乐土。秽土有饥寒,可行布施;人民恶秽,可修忍辱;有杀盗淫妄诸事,可修持戒;寿命短促,正好精进;心识攀援,好修禅定;世间百态,锻炼智慧。净土中依正俱佳,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秽土修行成就更快。《大阿弥陀经》说:“(在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刹百岁。”《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
“今菩萨行”者只要秉持唯心净土、心净国土净的理念,以佛法独擅的智慧体验唯心净土的真义,践行人间净土,实现生态优化,秽土就是净土。
心净众生净——道德智慧
人属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属于人;人属于社会,社会也属于人。人不但与自然界交往,更直接与人类社会本身交往。人的发展进化与社会直接相连,人的发展即是社会的发展和进化。人的发展就是人类的和谐共进,就是人类社会生命系统的和谐共进。如果没有人类社会圆融和谐,个体生命的发展与进化决无可能。
一、自他不二的道德观
现代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生态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包括经济、人口、教育、社会福利、公益事业、道德状况、社会风气、社会心理等,实际上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至为重要的“依报”。社会环境虽人文化成,却异化为一种外在力量,与人自身形成种种矛盾。当今时代,社会生态失衡,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等阴云弥漫全球,吸毒、酗酒、仇杀、恐怖主义等社会疾病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及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
社会生态平衡、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牵涉到政治、经济、法制、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但正确的主导思想起着关键性作用。就此而言,佛法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思想,自有启迪人智、教化民众、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佛法的“自他不二”,是指生命个体与其他众生之间都属于一个生命系统,互相依存、密切关联,同一体性,平等不二。“自他不二”建立于缘起法则基础之上:
就社会层面而言,处于社会关系大机体中的因缘所生法: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每个人的活动,必影响于他人和社会。每个人都与他人互相依存、密切关联、体性不二,谓之自他不二。他人皆是我生存之所依,为我依报的重要部分,我也是他人依报的一部分,可谓依正不二,也可叫做“正正不二”。
每个人都处于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单元,社会生态的失衡会危及每个人,每个人都负有维持全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每个人的不正行为,都会影响社会生态,影响他人,导致社会生态失衡。……《大法鼓经》云:“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则是因,父则是缘。”这种养我育我的因缘,可从父母推及于种田供我吃饭的农民、做工供我衣服住房用具的工人、科学技术人员,教我知识德行技术的老师,为我维护安宁的军人、警察,乃至于社会全体、人类全体。每个人的劳动工作,都在为他人、社会作贡献,若失职,便会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环境。(佛日《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由自他不二的思想可见,人作为一种关系存在,而关系中的人又有二重性:一方面,人不能离开他人和社会环境独存,尤其是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社会,个人几乎不能生存,更侈谈发展。因此,佛教从自他不二的社会生态关系出发,进一步提出“自利利他”的社会道德原则。“由自利故能利他,由利他故能自利。”“自利”与“利他”相辅相成、共同增进,而不是零和游戏。另一方面,自他不二关系网中的个人又具有主体性,有独立的人格和法性身。佛陀在实证法界自他不二缘起关系的同时,也实证了众生间的另一实质关系:众生平等。此可谓佛法自他不二社会生态道德观的另一面。佛法的道德观由不相舍离又相互平等两面展开。
通观佛典,就道德层面而言,众生平等可谓佛法的终极道德准则和最高道德诉求。其中自然蕴涵了在社会关系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作为主体的个人本性上一律平等,不是他人和社会的附庸。而平等的实质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般若经》也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当做佛。众生与佛一样,都有平等一味真心,众生的真心与诸佛心体性同一,皆有真如清净之性。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道”(真心)虽一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德”(德即是得)却千差万殊:诸佛德性全现,人格完满;菩萨和二乘圣人超越三界、意志品质超凡绝俗,而人天乃至地狱等众生精神境界、道德分野天悬地殊。原因是,诸佛菩萨勘破法界实相、断惑证真,而人天乃至地狱众生,虽有与诸佛一样的妙明真心,却因无始以来妄想百般缠绕,无明烦恼迷愚,德性不显。但是,无论道德显与未显,分显和全显,皆出自一心。
因此,真心是有情众生道德的依据和源泉,而道德是众生真心的杰作和外化:
道德依于众生的真心而发生和展开。
二、众生染净的善恶论
以人类社会的认知标准,道德的高低以人心的善恶论判,善则高,恶则低;
佛法的善恶又以染净为依据,净则善,染则恶。净即清净无烦恼,就是善和觉悟,净能使人超越生死;染即烦恼污秽,就是恶和无明,染能玷污本来善净之心。
佛法是求证人生“真谛”的教育。若是顺应这种追求的就是“善”,背离“真谛”而给人带来痛苦的就是“恶”。所以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12 总结说:“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菩萨缨珞本业经》卷下也说:“顺第一谛为善,背第一谛为恶。”所谓“顺益”之善,就是以是否契证佛理,尤其是真如第一义谛、觉悟解脱为最高真实,而以染净为具体标尺论断善恶。
从道德表现上看,佛法认为众生善恶兼具、染净同依,并从心理上深刻剖析。
众生心理可从二方面考察:心法和心所法。大乘心法是指八识心王,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八识心王各皆有了别性,然了别的法相各不相同。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末那了别意识之分别,阿赖耶识虽名为识,但是不生不灭,不对六尘境起分别,所以又叫无分别心。“心法”所说就是众生的道德发生机制,道德就是八识心王各各了别的结果。
“心所有法”从属于八识心王,是心王的精神作用和表现状态。唯识百法明门论分心所有法为6 位共51 种: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和不定四法。其中与道德层面有关的精神现象有:十一种善法,即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二十六种恶烦恼法,包括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二十种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无惭、无愧、愤、恨、恼、浮、谎、谄、骄、害、嫉、悭;还有四种善恶不定心理:悔、眠、寻、伺等。
十一种善法、二十一种恶法和四种善恶无记法便构成了众生的道德心态。在众生心中,善恶二法对立并存。如信与疑不信、惭与无惭、愧与无愧、无贪与贪、无瞋与瞋、无痴与痴、精进与懈怠、不放逸与放逸等。
贪、瞋、痴被喻为三毒,是生死轮回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反之,无贪、无瞋、无痴…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