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來染汙人的身心,助長人的貪瞋習氣。爲爭奪有限的資源,你爭我奪,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將人類帶進苦難的深淵。
再看佛教對欲望的見解,猶如一副清涼劑,給頭腦發熱的人們以理性智慧。
佛法認爲,貪是毒物,因爲它毒害人的心靈;是煩惱,因爲它遮障人的智慧;是結使,因爲它驅使人輪轉惡道。欲分爲善、惡、無計(無善無惡)叁類,善欲爲引起人們精勤向上的希求;惡欲即是貪,尤其是對財、色、名的希求,是根本煩惱之一。貪欲有多名:以其深而難越,名爲欲塹;以其令人沈沒,稱爲欲河;以其如針刺身,稱爲欲刺;以其汙身擾人,喻爲欲魔、欲縛等。總之,佛法認爲,貪欲是一種有毒的消極心理現象,是引人墮落、阻人上進的煩惱,是應斷除而非助長的。落實到生活和修行實踐中,佛教要求菩薩行者要駕馭自己的欲望,甘于過少欲知足、恬淡靜泊的質樸生活;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財富,不貪美味,視饑渴爲疾病,以飲食爲療瘡之藥;勿爲物奴,叁衣一缽,不儲多余財物,將物質需求減到最低限度,一切以合宜爲度。沒有享受,只有善欲精進,叁學六度精勤不息,在惜愛萬物中追求解脫,提升生命層次。
我執是人類一切煩惱的根源,因爲我執,人類自以爲是自然的主人,一切生物只是供人征服、享用的資源。正是這種堅固邪見,導致了人與自然間的沖突,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寶貴的是,佛教不僅提出衆生平等一說,擺正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更具有“諸法無我”的智慧。這種智慧之藥可以療治各種生態疾病——以假我爲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這是佛法獨擅的特效藥方。若能以此藥廣施社會,可以鏟除導致生態問題的根源,一勞永逸解決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失衡和環境汙染。
“今菩薩行”者要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必須慈悲爲懷,以佛法智慧爲地球的生態淨化無我奉獻。《大智度論》卷50 說:“(菩薩)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衆生心,令行清淨道。”菩薩不但要自淨其心,薄貪瞋癡,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更應主動地帶動大衆一起淨化自心,力行衆善,以建造人間淨土,因爲帶動衆生淨佛國土,是成佛的必由之徑。《摩诃般若經》卷26 說:“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衆生,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娑婆世界是穢土,生態環境惡劣,但穢土對菩薩來說卻是修道樂土。穢土有饑寒,可行布施;人民惡穢,可修忍辱;有殺盜淫妄諸事,可修持戒;壽命短促,正好精進;心識攀援,好修禅定;世間百態,鍛煉智慧。淨土中依正俱佳,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穢土修行成就更快。《大阿彌陀經》說:“(在娑婆濁世),爲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一夜,勝于阿彌陀佛刹百歲。”《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淨土)百千劫行。”
“今菩薩行”者只要秉持唯心淨土、心淨國土淨的理念,以佛法獨擅的智慧體驗唯心淨土的真義,踐行人間淨土,實現生態優化,穢土就是淨土。
心淨衆生淨——道德智慧
人屬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屬于人;人屬于社會,社會也屬于人。人不但與自然界交往,更直接與人類社會本身交往。人的發展進化與社會直接相連,人的發展即是社會的發展和進化。人的發展就是人類的和諧共進,就是人類社會生命系統的和諧共進。如果沒有人類社會圓融和諧,個體生命的發展與進化決無可能。
一、自他不二的道德觀
現代環境生態學的內容之一是“社會生態學”,其研究對象是社會環境與人際關系。包括經濟、人口、教育、社會福利、公益事業、道德狀況、社會風氣、社會心理等,實際上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至爲重要的“依報”。社會環境雖人文化成,卻異化爲一種外在力量,與人自身形成種種矛盾。當今時代,社會生態失衡,道德淪喪、人情冷漠等陰雲彌漫全球,吸毒、酗酒、仇殺、恐怖主義等社會疾病日趨嚴重,已嚴重危及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永續發展。
社會生態平衡、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牽涉到政治、經濟、法製、文化教育等多種因素。但正確的主導思想起著關鍵性作用。就此而言,佛法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思想,自有啓迪人智、教化民衆、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佛法的“自他不二”,是指生命個體與其他衆生之間都屬于一個生命系統,互相依存、密切關聯,同一體性,平等不二。“自他不二”建立于緣起法則基礎之上:
就社會層面而言,處于社會關系大機體中的因緣所生法:每個人的生存,都有賴于他人和社會;每個人的活動,必影響于他人和社會。每個人都與他人互相依存、密切關聯、體性不二,謂之自他不二。他人皆是我生存之所依,爲我依報的重要部分,我也是他人依報的一部分,可謂依正不二,也可叫做“正正不二”。
每個人都處于一個社會生態系統中,爲社會生態系統的構成單元,社會生態的失衡會危及每個人,每個人都負有維持全社會生態平衡的責任,每個人的不正行爲,都會影響社會生態,影響他人,導致社會生態失衡。……《大法鼓經》雲:“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這種養我育我的因緣,可從父母推及于種田供我吃飯的農民、做工供我衣服住房用具的工人、科學技術人員,教我知識德行技術的老師,爲我維護安甯的軍人、警察,乃至于社會全體、人類全體。每個人的勞動工作,都在爲他人、社會作貢獻,若失職,便會損害他人利益,損害社會環境。(佛日《佛法依正不二論的現代意義》)
由自他不二的思想可見,人作爲一種關系存在,而關系中的人又有二重性:一方面,人不能離開他人和社會環境獨存,尤其是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是關系網絡中的一分子,離開了社會,個人幾乎不能生存,更侈談發展。因此,佛教從自他不二的社會生態關系出發,進一步提出“自利利他”的社會道德原則。“由自利故能利他,由利他故能自利。”“自利”與“利他”相輔相成、共同增進,而不是零和遊戲。另一方面,自他不二關系網中的個人又具有主體性,有獨立的人格和法性身。佛陀在實證法界自他不二緣起關系的同時,也實證了衆生間的另一實質關系:衆生平等。此可謂佛法自他不二社會生態道德觀的另一面。佛法的道德觀由不相舍離又相互平等兩面展開。
通觀佛典,就道德層面而言,衆生平等可謂佛法的終極道德准則和最高道德訴求。其中自然蘊涵了在社會關系中人人平等的理念:作爲主體的個人本性上一律平等,不是他人和社會的附庸。而平等的實質是“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般若經》也說:衆生皆有佛性,皆當做佛。衆生與佛一樣,都有平等一味真心,衆生的真心與諸佛心體性同一,皆有真如清淨之性。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道”(真心)雖一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德”(德即是得)卻千差萬殊:諸佛德性全現,人格完滿;菩薩和二乘聖人超越叁界、意志品質超凡絕俗,而人天乃至地獄等衆生精神境界、道德分野天懸地殊。原因是,諸佛菩薩勘破法界實相、斷惑證真,而人天乃至地獄衆生,雖有與諸佛一樣的妙明真心,卻因無始以來妄想百般纏繞,無明煩惱迷愚,德性不顯。但是,無論道德顯與未顯,分顯和全顯,皆出自一心。
因此,真心是有情衆生道德的依據和源泉,而道德是衆生真心的傑作和外化:
道德依于衆生的真心而發生和展開。
二、衆生染淨的善惡論
以人類社會的認知標准,道德的高低以人心的善惡論判,善則高,惡則低;
佛法的善惡又以染淨爲依據,淨則善,染則惡。淨即清淨無煩惱,就是善和覺悟,淨能使人超越生死;染即煩惱汙穢,就是惡和無明,染能玷汙本來善淨之心。
佛法是求證人生“真谛”的教育。若是順應這種追求的就是“善”,背離“真谛”而給人帶來痛苦的就是“惡”。所以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卷12 總結說:“順理爲善,違理爲惡。”《菩薩纓珞本業經》卷下也說:“順第一谛爲善,背第一谛爲惡。”所謂“順益”之善,就是以是否契證佛理,尤其是真如第一義谛、覺悟解脫爲最高真實,而以染淨爲具體標尺論斷善惡。
從道德表現上看,佛法認爲衆生善惡兼具、染淨同依,並從心理上深刻剖析。
衆生心理可從二方面考察:心法和心所法。大乘心法是指八識心王,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八識心王各皆有了別性,然了別的法相各不相同。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法塵,末那了別意識之分別,阿賴耶識雖名爲識,但是不生不滅,不對六塵境起分別,所以又叫無分別心。“心法”所說就是衆生的道德發生機製,道德就是八識心王各各了別的結果。
“心所有法”從屬于八識心王,是心王的精神作用和表現狀態。唯識百法明門論分心所有法爲6 位共51 種:遍行五法、別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煩惱六法、隨煩惱二十法和不定四法。其中與道德層面有關的精神現象有:十一種善法,即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二十六種惡煩惱法,包括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二十種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無慚、無愧、憤、恨、惱、浮、謊、谄、驕、害、嫉、悭;還有四種善惡不定心理:悔、眠、尋、伺等。
十一種善法、二十一種惡法和四種善惡無記法便構成了衆生的道德心態。在衆生心中,善惡二法對立並存。如信與疑不信、慚與無慚、愧與無愧、無貪與貪、無瞋與瞋、無癡與癡、精進與懈怠、不放逸與放逸等。
貪、瞋、癡被喻爲叁毒,是生死輪回的禍首、一切過患的根源。反之,無貪、無瞋、無癡…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