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人之间的融洽是总体要求。佛法对生态的理想浓缩在净土一说中。净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佛教的理想生态观。
佛经有秽土和净土一说。秽土是指浊秽粗恶的国土,是有生死烦恼、痛苦杂染的世界,即三界六道。佛经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是秽土,被称为“五浊恶世”:1、劫浊,劫表时间,劫浊是指坏劫、减劫,劫浊时有刀兵、疾疫、饥馑等小三灾和火、水、风等大三灾, 不仅人类乃至天道众生皆受其祸;2、见浊,佛法渐衰,邪见增盛,人们多不思修善;3、烦恼浊,人们的贪瞋痴烦恼增强,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心神恼乱;4、众生浊,人们多不孝父母师长,不畏恶业果报,道德堕落,杀盗淫妄无所不为;5、命浊,由于恶业集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经中的“五浊”秽土生态主要体现在有情正报上:知见偏颇、行为乖异、心理扭曲、道德低下和寿命短促等。《维摩诘经》对娑婆秽土的自然环境也有所描绘:“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浊恶烦恼的有情(正报),高下不平、荆棘丛生的环境(依报),这就是秽土的生态。
有秽土就有净土。净土就是清净佛土、清净世间,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觉者世界。天台宗将净土分四个层次:1、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是人天凡夫、二乘圣人及佛菩萨共居之处。从结构而言又有净、秽二种区别,如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秽土,极乐世界为凡圣同居净土;2、方便有余土,是二乘圣人、初地前菩萨所居净土。此土圣人修佛法方便道,断见、思二惑,故称“方便”,但还残余覆障实相的根本无明,所以称“有余”;3、实报庄严土,是分断无明的初地以上法身菩萨所感果报乐土,没有凡夫和二乘人的存在;4、常寂光土,为断尽根本无明、妙觉究竟的佛净土。此土常住不坏、寂灭解脱、光明遍照,是圆满极致的生命景况。
佛经对净土环境有诸多描绘。广为人知的有: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东方药师佛琉璃净土、弥勒菩萨兜率净土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饱含了佛教对理想生态的设定。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对极乐世界做了极为详细的描绘:“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极乐净土秩序井然,“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外部世界不能侵入;这里“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此水奇妙无比,澄澈、清泠、甘美、轻软、润泽、安和、能除饥渴身心等病、能长养色身增益善根;宝池周围有妙宝树间错行列,香气芬馥,并有金、银、琉璃、颇胝迦、真珠、阿湿摩揭拉婆、牟娑落揭拉婆等七宝庄严。池中又有种种杂色莲花,大如车轮,交相辉映;这里常有无量众妙音乐,音曲和雅。人民闻此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里的大地真金合成,其触柔软,香洁光明,地上有无量妙宝庄严;这里昼夜常雨上妙天华,光泽香洁,令见者身心愉悦,增长有情无量功德;这里的鸟类奇妙多样,“昼夜六时恒共集会,出和雅声,随其类音宣扬佛法”;这里空气净妙,和风吹习,“吹众宝树及宝罗网,击出种种微妙音声,说种种法。”
总之,极乐世界超越于三界,这里没有生死烦恼,没有地狱饿鬼,这里的动物也不是恶业感招所生,而是阿弥陀佛的神通变化所作。这里没有高山险阻、沟壑纵横、川流奔腾,没有人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没有刀兵杀戮、疾疫横行和水火风灾。其土地、花树、风水、动物、音乐等不仅和悦身心,更能除病、消障、宣法,令人们善根增长、道业更进。这是一个美妙完满的世界,一花一草、一土一物皆从妙明真心流出,众生福德所致,天然形成,非人工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生态之优化无与伦比,是我们生态平衡和优化的典范。据经记载,这个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成,也是极乐世界众生、十方发愿往生者的无漏善业共同助成。
三、心净土净的生态智慧
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在烦恼炽盛者人看来污秽不堪,佛经中佛常作如是说,希望众生厌生死苦,发出离心,但在《维摩诘经》中,佛却告诉舍利弗:
“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大乘佛教的净土生态观为我们展示的究极义是唯心净土。所谓唯心净土,乃是指生命体的真心本来清净无染。真心就是净土,净土就是真心。“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从终极意义上看,一切佛土其实没有净秽差别,一切佛土无非净土。
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站在圆满觉悟者立场,以真心平等一味的智慧观察,娑婆世界实是净土。但众生心有高下,烦恼缠缚,眼有云翳,故见本然净土不净。舍利弗等已出生死的声闻大阿罗汉,未断烦恼习气,在知见上将烦恼与涅槃视为水火不容的两极,有生死无涅槃,有涅槃无生死,心不平等,未见法界实相,故见释迦净土不净。
佛教生态观中依正统一、身境统一,而依正和身心又统一于心。《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作天堂,亦能作地狱。《华严经》卷19 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心就是法界一心阿赖耶识,祂有如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杰作,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由它所造。三界六道是心的变现、四生族类是心的幻化、秽土净土是心的绘图。《维摩诘经》道:“心秽世界秽”、“心净国土净”。呈现于人们眼前的世界,其秽与净全在于众生心性的染净。
对净土建设的理路,《维摩诘经》从“万法唯心”的高度总结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对当今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是重建生态平衡的哲学根底。它将生态建设的视角由外部世间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将生态平衡的根源最终归结到人心灵的净化。生态重建与环境优化从心开始,这就是佛教生态实践的智慧。
这种智慧首先来自于平等慈悲观。佛法虽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地位,但同样主张众生平等。动物虽然无智,生命价值不如人类,但与人一样皆属有情,具感觉和意志,乐生畏死,不少动物甚至表现出高于人类的道德;从体性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平等,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动物也不例外。这体现了佛法对所有生命价值的体认。佛教告诫,要“以慈眼等视一切众生”,包括动物。
在漫漫轮回路上,人人都曾做过畜生,若不行善修德,今生虽暂为人,来生难免不做畜生。畜生实为人类的堕落退化。《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其实,六道轮回中的一切有情之间,都有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
缘此,佛教严禁杀害与虐待动物,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在家戒规定不得从事渔猎屠宰等杀生职业。出家戒对不杀生规定的更为细微,如规定僧尼须备漉水囊以过滤食用水,以免误食水中微虫。大乘《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还禁止修大乘道者食肉。不食肉的出发点是慈悲戒杀。戒肉素食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不仅如此,大乘佛法还提倡放生、护生,这是戒杀、素食的发展,是对生命的积极保护。大乘教界历来重视放生、护生,很多寺院都设有放生池,经常举行放生活动。
佛教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观,内含了生态道德的因素,也内含了生态建设的智慧。被佛教称赞的智慧勇猛的人类,更应慈悲胸怀,公平对待所有生命,关爱在智慧上低人一等的弱势动物,如此则能达到人与动物及其他生命的和谐共处,彻底改善生存环境。
其次来自于对贪欲本质的认识。贪欲被现代社会视为发展的基石。近代以来,出于对基督教文明的逆反,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财富,而不是拯救灵魂。对财富的贪婪是一切事业的发动力,正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占有财富的欲望,将人类一步步推向文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人的欲望是经济发展的杠杆,没有人无止境的欲望,经济发展决无可能。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存在永远无法填平的沟壑。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正是这种稀缺性为经济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一句话,经济就是利用人们的贪欲,以各种手段尤其是广告来助长需求,再以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获得利润。
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似乎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人们在欲望驱使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大自然进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但是,奇迹的背后却是日益严重的苦涩和隐忧,本来良性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被一再打破,环境急剧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水源枯竭、森林消失、耕地减少、燃料短缺、物种退化;冰山消融、海面上升、臭氧空洞;沙尘频仍、气温变暖、洪灾泛滥、旱魃肆虐,种种“自然”灾害此起彼伏。人类开始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生态的“依正不二”陷入恶性循环:人类的贪心恶化了环境,环境反…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