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对贪生者,应当讲解脱生死的永恒之路;对祈寿者,劝令莫害生灵,慈心爱育;对贪财者,教以正确的生财用财之道——正业和布施;对贪色者,讲贤美的由来在于端身正意,内敛外形;对惜名者,讲声望源于不诋毁他人,赞叹、和合他人等。《菩萨地持经》卷8 列举出六种化导众生的善巧方便,即:1、随顺巧方便,随众生习性,使其愉悦安慰,从而对佛法生起信乐;2、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与众生订立誓约,给与所需财物,使其受持禁戒,行持善法;3、异相巧方便,异相就是与和蔼不同的故作愤怒形象。对教谕不顺的,则瞋责骂詈,令其生畏惧心,随顺此心,使他舍恶从善;4、逼迫巧方便,对屡教不改者,断绝供需或加以责罚,使其脱离恶道;5、报恩巧方便,以财施众生,或使其脱离困苦,以此方法使众生萌报恩心,随顺此心,令众生趣入佛道;6、清净巧方便,以无烦无恼,与世无争的清净面目显现与人,超群卓立,使众生渴仰信乐,自然信受佛法。众生心性有种种不同,善巧方便也当种种差异,但目的只有一个——令众生欢喜,使其渐渐走上佛道,觉悟人生。
在人间修菩萨行者,自然以人类为主要随顺对象,顺应人类的整体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当今时代的趋势是,物质文化日趋昌明,精神文化渐趋萎缩。科技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日益丰富。菩萨行者应该随顺这一世情,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尽其所能,为大众服务,提升社会的物质生活品质,并在随俗行为中保持清醒头脑,以佛教物质观引导其行,调节日益严重的物质世界的平衡问题,如资源缺乏和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尽其所能平衡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渴望。依物极必反原理,当物质生活日益发达时,人们的精神空档也日益加大,对精神的渴求反而来的更强烈。由于社会的关注相对缺乏,今时人们的心理频亮红灯,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并成为社会问题。其实,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真正所需,只是社会没有深刻认识到,而多数人又将此压抑于心底,隐而不露,造成文化假象。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人类心灵剖析之深刻莫过于佛法,是佛教最擅长的领域。菩萨随顺世间、随顺众生,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世人对精神的向往,以佛教的理性智慧来解决人的心性问题。
第三,以出世心,行入世事。从理论上说,“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华严经·十行品》)菩萨行者奉持佛法必须入世行世间法,行世间法就是行佛法,但在实际上却存在如何操作的问题。为何有人行世法就是佛法,有人行世法却非佛法呢?关键在是否有佛法智慧,尤其是大乘中观智慧。入世不等于恋世,如果以恋世心来奉行佛法,佛法就成为有漏的世间法,如五戒十善是佛法,但如果人们只是希望通过奉行五戒十善获得人天五欲之乐,那五戒十善就成为有漏的世间善法;勤勉工作,服务社会是世间法,但是,如果人们能以出世心来做,不恋人天乐,不慕世间荣,世间法就是佛法,入世之行就成出世之因。
20 世纪初,太虚大师始倡人生佛教,不限于恋世的人天乘法的强调,而是赋予即人间(世间)而出世间的深义。他认为,人生佛教的要义在于:适应现代文化,以大智大悲为群众,由人乘行直趣佛果。在现实生活中力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今菩萨行”,以出世间的无我精神为社会服务,为众生谋利益,用佛法的道理化导社会,建设人间净土。
这种人生佛教的理念,要求以出世清净心行入世法。以“诸法无我”的智慧为导,照破无明痴暗,保持无我无着、一尘不染的清净心;以此清净心不住于相而入世修六度四摄,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同时以“无所得”智慧化导世间烦恼。
无所得就是指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大乘菩萨道本身是人天乘法与大乘法、入世间与出世间统一的,欲超出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世间而获究竟解脱、圆满涅槃,必须以“无所得”为要,智慧与方便双运,深入世间,深入众生(主要是深入人类社会)之中,在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活动中,一方面断除或转化自心烦恼(修慧),一方面利益、度化众生(修福),经持久的努力,福慧双圆,方能实现自性的潜能。”(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慧能大师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邪见代表一切无明、烦恼,正见则指般若智慧。行菩萨道者若能不执着于入世、不执着于出世,不执着于度众、不执着于事业,能度之心、所度之众、能行所行之事俱亡,以如此“无所得”的般若智慧行入世之事,以无烦恼清净心修六度四摄,才是真正的大乘道,才是堪以到达无住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此就能“无住生心”,菩提现前。
心净国土净——生态智慧
人的发展和生命的进化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从根本上说,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进,是整体生命系统的和谐共进。如果没有人与整体生命系统的圆融和谐,发展与进化决无可能。
生态平衡是当今全球性焦点问题。此一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趋势。现代佛教要回归佛陀本怀,关注社会人生,建设人间净土,对全球性生态问题就必须以佛法智慧予以解答,提出切合时代需要的解决方案。菩萨行者要顺应时代,就必须关注时代脉动,以永无疲厌的精进心为生态优化尽心尽力。
一、依正不二的生态观
生态是生命的现实生存状态,包括一切生命及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各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是生态平衡的精义。
佛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但对生态有深邃的智慧,其理论就是“依正不二”。“依正”是“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生存环境。
佛教生态系统由正报和依报,即有情和无情构成,有情就是生命,包括六道众生乃至诸佛菩萨等法界含识,无情就是山河大地、土石草木等。有情与无情生态系统依照法界的自然规律——缘起的因果法则运转,决不会有任何错乱。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有情生命的生存状态及其环境是业感缘起的结果。
从缘起论看来,世界是一个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多层次的动态结构,其中一切现象皆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
世界成立的最基本关系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终归为物质与精神,或身、心、境三缘的合集,亦即众生与其生存环境的结合。有如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竖立,随去其一,余二即倒。生命依赖于环境而生存,须从环境不断摄取空气、阳光, 、水、食物等,须有蓝天白云、绿树青山、花香鸟语等适意的色、声、香、味、触悦愉身心。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另一方面,“客观”世界若离了众生,便无价值可言;离了人类的劳动创造,也不会呈现出如此这般的情状。
从六道轮回的无尽历程看,世界万物皆曾作过众生的身体。《梵网经》云: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一切生命与自然界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念念不断的交流代谢中。个体生命与自然万物已融为一体,欲图在有情生命与无情自然之间划分出明显界限,实无可能。所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佛日《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
有情众生的依正,皆是过去所造之业带来的果报。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宇宙一切现象包括生命都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中。依报是众生的依止环境,若无环境,正报无依;依报应众生正报而有,若无正报,则无依报。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强调众生不离其生存环境;强调正报身心决定依报环境,环境是众生正报身心的附属,环境的优劣随众生身心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胜则依报优,正报劣依报衰。依正相应,不相舍离。
正报身心有美丑、智愚等差别,依报中有山川、草木等差别。其果报千态万状,一一皆由业力感招。有情众生以身、语、意造作种种善恶诸业,因而形成世界的千差万别。感招有二义,一是从个体生命来说,善业感得好的环境和生活境遇,恶业感得不善的环境和低劣的生活境遇;二是从宏观上看,世界本来就由众生的同业感招形成,其成住坏空皆依众生的业力而变化。佛经说,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正处于“五浊”时期。世界变坏,渐缓走向空灭,原因是众生烦恼炽盛,恶业盈满(“众生浊”)。而极乐世界的殊胜环境则由阿弥陀佛的无漏善业——度众愿力所成。所以众生所处环境及其优劣皆是业力所感,非自然无因而有、自然无因而化。
大乘佛教强调缘起关系中心识的主枢、决定性作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世间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身心和外在世界终归为众生心识所变造。宇宙万法无非众生心的妙用、心的变现,自然界无非众生心的外化,是生命的一部分。此心就是法界实相心,就是众生各各本具的阿赖耶识。
每一众生阿赖耶中蕴藏着无始以来的善恶种子,种子遇缘现行,变现出自己依止受用的器界;各自的器界交相重迭,其共同部分即是我们共见共用的“客观世界”。
因此,作为果报,众生的依正二报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皆统一于真心阿赖耶。
这是依正不二、依正圆融的最究竟处。离此真心阿赖耶,则无依无正,更无依正不二。所以,众生的生存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最终都归于法界一心阿赖耶。
二、生态优化的净土观
对地球未来的理想生态环境,人类有过种种设想和描绘,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与其他生物的共生、…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