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對貪生者,應當講解脫生死的永恒之路;對祈壽者,勸令莫害生靈,慈心愛育;對貪財者,教以正確的生財用財之道——正業和布施;對貪色者,講賢美的由來在于端身正意,內斂外形;對惜名者,講聲望源于不诋毀他人,贊歎、和合他人等。《菩薩地持經》卷8 列舉出六種化導衆生的善巧方便,即:1、隨順巧方便,隨衆生習性,使其愉悅安慰,從而對佛法生起信樂;2、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約。與衆生訂立誓約,給與所需財物,使其受持禁戒,行持善法;3、異相巧方便,異相就是與和藹不同的故作憤怒形象。對教谕不順的,則瞋責罵詈,令其生畏懼心,隨順此心,使他舍惡從善;4、逼迫巧方便,對屢教不改者,斷絕供需或加以責罰,使其脫離惡道;5、報恩巧方便,以財施衆生,或使其脫離困苦,以此方法使衆生萌報恩心,隨順此心,令衆生趣入佛道;6、清淨巧方便,以無煩無惱,與世無爭的清淨面目顯現與人,超群卓立,使衆生渴仰信樂,自然信受佛法。衆生心性有種種不同,善巧方便也當種種差異,但目的只有一個——令衆生歡喜,使其漸漸走上佛道,覺悟人生。
在人間修菩薩行者,自然以人類爲主要隨順對象,順應人類的整體發展趨勢,與時俱進。當今時代的趨勢是,物質文化日趨昌明,精神文化漸趨萎縮。科技日益發達,人們的生活也日益豐富。菩薩行者應該隨順這一世情,在社會生活各領域盡其所能,爲大衆服務,提升社會的物質生活品質,並在隨俗行爲中保持清醒頭腦,以佛教物質觀引導其行,調節日益嚴重的物質世界的平衡問題,如資源缺乏和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盡其所能平衡人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渴望。依物極必反原理,當物質生活日益發達時,人們的精神空檔也日益加大,對精神的渴求反而來的更強烈。由于社會的關注相對缺乏,今時人們的心理頻亮紅燈,各種疾病層出不窮,並成爲社會問題。其實,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真正所需,只是社會沒有深刻認識到,而多數人又將此壓抑于心底,隱而不露,造成文化假象。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對人類心靈剖析之深刻莫過于佛法,是佛教最擅長的領域。菩薩隨順世間、隨順衆生,最重要的就是滿足世人對精神的向往,以佛教的理性智慧來解決人的心性問題。
第叁,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從理論上說,“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華嚴經·十行品》)菩薩行者奉持佛法必須入世行世間法,行世間法就是行佛法,但在實際上卻存在如何操作的問題。爲何有人行世法就是佛法,有人行世法卻非佛法呢?關鍵在是否有佛法智慧,尤其是大乘中觀智慧。入世不等于戀世,如果以戀世心來奉行佛法,佛法就成爲有漏的世間法,如五戒十善是佛法,但如果人們只是希望通過奉行五戒十善獲得人天五欲之樂,那五戒十善就成爲有漏的世間善法;勤勉工作,服務社會是世間法,但是,如果人們能以出世心來做,不戀人天樂,不慕世間榮,世間法就是佛法,入世之行就成出世之因。
20 世紀初,太虛大師始倡人生佛教,不限于戀世的人天乘法的強調,而是賦予即人間(世間)而出世間的深義。他認爲,人生佛教的要義在于:適應現代文化,以大智大悲爲群衆,由人乘行直趣佛果。在現實生活中力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今菩薩行”,以出世間的無我精神爲社會服務,爲衆生謀利益,用佛法的道理化導社會,建設人間淨土。
這種人生佛教的理念,要求以出世清淨心行入世法。以“諸法無我”的智慧爲導,照破無明癡暗,保持無我無著、一塵不染的清淨心;以此清淨心不住于相而入世修六度四攝,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同時以“無所得”智慧化導世間煩惱。
無所得就是指內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大乘菩薩道本身是人天乘法與大乘法、入世間與出世間統一的,欲超出生死流轉、諸苦交攻的世間而獲究竟解脫、圓滿涅槃,必須以“無所得”爲要,智慧與方便雙運,深入世間,深入衆生(主要是深入人類社會)之中,在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的活動中,一方面斷除或轉化自心煩惱(修慧),一方面利益、度化衆生(修福),經持久的努力,福慧雙圓,方能實現自性的潛能。”(陳兵《人間佛教與佛法的出世間修證》)
慧能大師說:“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邪見代表一切無明、煩惱,正見則指般若智慧。行菩薩道者若能不執著于入世、不執著于出世,不執著于度衆、不執著于事業,能度之心、所度之衆、能行所行之事俱亡,以如此“無所得”的般若智慧行入世之事,以無煩惱清淨心修六度四攝,才是真正的大乘道,才是堪以到達無住涅槃彼岸的“波羅蜜多”。“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此就能“無住生心”,菩提現前。
心淨國土淨——生態智慧
人的發展和生命的進化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優化。從根本上說,發展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共進,是整體生命系統的和諧共進。如果沒有人與整體生命系統的圓融和諧,發展與進化決無可能。
生態平衡是當今全球性焦點問題。此一問題解決的好壞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趨勢。現代佛教要回歸佛陀本懷,關注社會人生,建設人間淨土,對全球性生態問題就必須以佛法智慧予以解答,提出切合時代需要的解決方案。菩薩行者要順應時代,就必須關注時代脈動,以永無疲厭的精進心爲生態優化盡心盡力。
一、依正不二的生態觀
生態是生命的現實生存狀態,包括一切生命及其環境的相互依存和影響。各生命體之間的共生共榮是生態平衡的精義。
佛教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生態學,但對生態有深邃的智慧,其理論就是“依正不二”。“依正”是“依報”、“正報”的略稱。正報指衆生乃至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體;依報指生命主體所依止的生存環境。
佛教生態系統由正報和依報,即有情和無情構成,有情就是生命,包括六道衆生乃至諸佛菩薩等法界含識,無情就是山河大地、土石草木等。有情與無情生態系統依照法界的自然規律——緣起的因果法則運轉,決不會有任何錯亂。從生態學意義上看,有情生命的生存狀態及其環境是業感緣起的結果。
從緣起論看來,世界是一個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的多層次的動態結構,其中一切現象皆互相關聯,互相依賴,牽一發而動全身,“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
世界成立的最基本關系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終歸爲物質與精神,或身、心、境叁緣的合集,亦即衆生與其生存環境的結合。有如叁捆蘆葦互相支撐而豎立,隨去其一,余二即倒。生命依賴于環境而生存,須從環境不斷攝取空氣、陽光, 、水、食物等,須有藍天白雲、綠樹青山、花香鳥語等適意的色、聲、香、味、觸悅愉身心。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就如同魚兒離不開水。另一方面,“客觀”世界若離了衆生,便無價值可言;離了人類的勞動創造,也不會呈現出如此這般的情狀。
從六道輪回的無盡曆程看,世界萬物皆曾作過衆生的身體。《梵網經》雲: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一切生命與自然界處于物質、能量、信息等的念念不斷的交流代謝中。個體生命與自然萬物已融爲一體,欲圖在有情生命與無情自然之間劃分出明顯界限,實無可能。所謂“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同融”。(佛日《佛法依正不二論的現代意義》)
有情衆生的依正,皆是過去所造之業帶來的果報。依正不二,即生命主體與生存環境作爲同一整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宇宙一切現象包括生命都處于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因果關系中。依報是衆生的依止環境,若無環境,正報無依;依報應衆生正報而有,若無正報,則無依報。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強調衆生不離其生存環境;強調正報身心決定依報環境,環境是衆生正報身心的附屬,環境的優劣隨衆生身心的變化而變化,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勝則依報優,正報劣依報衰。依正相應,不相舍離。
正報身心有美醜、智愚等差別,依報中有山川、草木等差別。其果報千態萬狀,一一皆由業力感招。有情衆生以身、語、意造作種種善惡諸業,因而形成世界的千差萬別。感招有二義,一是從個體生命來說,善業感得好的環境和生活境遇,惡業感得不善的環境和低劣的生活境遇;二是從宏觀上看,世界本來就由衆生的同業感招形成,其成住壞空皆依衆生的業力而變化。佛經說,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正處于“五濁”時期。世界變壞,漸緩走向空滅,原因是衆生煩惱熾盛,惡業盈滿(“衆生濁”)。而極樂世界的殊勝環境則由阿彌陀佛的無漏善業——度衆願力所成。所以衆生所處環境及其優劣皆是業力所感,非自然無因而有、自然無因而化。
大乘佛教強調緣起關系中心識的主樞、決定性作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界有情無情一切世間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衆生身心和外在世界終歸爲衆生心識所變造。宇宙萬法無非衆生心的妙用、心的變現,自然界無非衆生心的外化,是生命的一部分。此心就是法界實相心,就是衆生各各本具的阿賴耶識。
每一衆生阿賴耶中蘊藏著無始以來的善惡種子,種子遇緣現行,變現出自己依止受用的器界;各自的器界交相重疊,其共同部分即是我們共見共用的“客觀世界”。
因此,作爲果報,衆生的依正二報都是阿賴耶識的變現,皆統一于真心阿賴耶。
這是依正不二、依正圓融的最究竟處。離此真心阿賴耶,則無依無正,更無依正不二。所以,衆生的生存狀況及其相互關系最終都歸于法界一心阿賴耶。
二、生態優化的淨土觀
對地球未來的理想生態環境,人類有過種種設想和描繪,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與其他生物的共生、…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