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超度死人,佛教徒和社会人士所理解的学佛,往往是看破红尘,视名利权位、妻儿家业如草芥粪土,消歇世俗的进取心,专志修行了生死,最彻底是出家披剃,遁入山林。学佛即是出家做和尚尼姑,成为许多人对佛教的误解……畸重出世间、出家,虽然突出了佛教本具的核心精神、终极宗旨,以对世俗文化的深刻批判和超越树立起令人高山仰止的神圣形象,可以满足部分人的宗教需要,但也使佛教一直受到极重现世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之抗阻,被儒家人士所攻讦,蒙受消极厌世乃至“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之讥,大大限制了其弘传的深广度。
历史上,儒家一直主张积极治世,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修治理论,对佛教出世思想有根深蒂固的抵触。在文化的长期碰撞和交融中,儒家渐居治世位置,佛家被推排到方外治心的地位,与社会渐行渐远,成为一种山林气息浓厚、与世无争的清修宗教。“出世”变成离世、避世和弃世,变成独善其身,其行为如同小乘。20 世纪初,太虚大师对这种“教在大乘,行在小乘”的偏向进行了激烈批判,主张深刻反省教理与实践不一致的做法和“重死度鬼”、“追求死后胜进”之消极,回归佛陀世出世间圆融统一的本怀,号召将忽视人生的传统佛教改变为以人为本的“人生佛教”,以佛法教化社会、促进人间净土建设。
三、入世菩萨行
入世是佛教的精神之一,更是大乘佛法的特质和思想精髓。佛陀在世时,虽然教化声闻人要发厌离世间之心,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精进求证解脱,但未教导弟子一定要离群索居。在佛弟子中,禅坐静修的头陀行者虽不乏人,但非主流,大多数都随佛一起过僧团集体生活,弟子们托钵乞食,磨练心智,那些已证声闻四果的圣人,佛陀要求他们游走一方,随缘教化人民。
大乘佛法认为,基于法界众生相互缘起的关系,行菩萨道者应发广大慈悲心,入世与众生一起共趣解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菩萨最终完满解脱和觉悟就在利益众生、解脱众生苦难实践的当下。大乘者就是要心慈意悯,襟怀天下,否则不名大乘。
大乘入世有二种情况,一是自身已真正了达法界实相,穿越生死苦难之路,垂手救助众生的圣人,如诸佛如来和得道菩萨;二是“自未得度,先度众生”的凡夫发心菩萨,也就是发心行菩萨道的人。
从“入”的原初意义看,入世是指第一种情况。“入”就是已经脱离苦海的人再回入世间救助众生,这种入世,只有出世诸佛菩萨才有智慧和能力办到。未出世者又怎敢侈谈“入世”。所以有“未能自度,焉能度人”、“未能出世,焉能入世”一说。如维摩诘长者,以在家居士身“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诘经·方便品》)又如弥勒菩萨,是一身补处菩萨、未来佛,但在僧团中,弥勒比丘示同凡夫,“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却深发菩提心,修大乘道,广结善缘,从事说法教化的社会活动。当然,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权现,诸禅定已得,故不须再修,诸烦恼已断故不须再断。但站在修菩萨道者立场看,弥勒菩萨的行为是一种榜样,表明大乘行者与急断烦恼而证解脱的声闻不同,是为大乘确立修行理路的。“弥勒比丘虽然是等觉菩萨权现,但他既然现为凡夫,应该看作是为初学的凡夫菩萨树立榜样,如果我们把他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看作已修已断,而不用再修的话,他的这一现身说法对于我们这些凡夫来说,就没有多大意义了。”(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所以“自未得度,先度众生”的凡夫发心菩萨,以不畏烦恼、不惧生死的大无畏气概深入世间救助众生,和光同尘,利行同事,才是大乘入世的精神所在。
一切欲行菩萨道者,不能因未出世解脱而妄自菲薄,更不能以此为借口而自求清净。真行大乘者,就如地藏菩萨一样,将自我解脱置于最后,将众生得救摆在首位,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叙:
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相邻的二个小国,其国王亲密友好,交往甚深,他们同行十善,利益人民。其中一国人民不听教化,多造众恶。于是二王筹谋计议,以种种智慧和方法来救护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成佛后来度尽这些国人;一王发愿:如果不能将罪苦之人度尽、使他们得安乐证菩提,决不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就是一切智成就如来,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满愿决不成佛者,就是地藏菩萨。
凡夫菩萨的入世是一种悲世情怀:见众生苦而发愿,见众生生死流转而发心。“菩萨但从大悲生,未能自度先度人”。凡夫菩萨的入世更是大悲实践:由菩提愿中涌出真诚、勇健的入世悲怀,由此而表现于实践,学习菩萨正行,行五戒十善,利益大众。
从当代社会的风气和环境来看,物质文明发达,世人恋世情深,物欲强盛,少欲知足,恬淡静退的说教曲高和寡,已很难引起同情,更不用说引为自我的人生观了。因此,小乘法的教化与时代已经格格不入。而大乘的入世作风却来的非常亲切,契合时代根机,能够引发社会的广泛同情。行菩萨道者如果以大乘教法来做入世利益众生之事,深入人间各阶层,摄化众生最终走向出世,解脱烦恼,做到出世与入世的无碍。这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理精神,又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最终走向解脱自由之域。
四、中道智慧行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出世解脱,无论是大小乘都是如此。关键是,小乘为求解脱,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将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看成两个极端,希望由生死走向涅槃,从世间走向出世间。因此要急急地修习禅定,以“缘起性空”的知见净除烦恼,断灭苦果,其作风常常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远离愦闹,尸陀林坐。大乘佛教的出世与此不同,以“出世即入世”的智慧为引导,在解脱众生的苦难中解脱自己,走“欲出还入”的理路。不求远离尘世,反而就尘脱尘,就世离世。禅宗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经中经常出现的大乘菩萨,也绝大多数混迹于世俗生活,干着各种行当。甚至于酒肆歌榭、青楼赌场等为世俗都不耻的烦恼之地,隐其光芒,利行同事。这就需要世出世间不二的智慧了。
首先,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菩萨行者要做到“出世即入世”,首先就是确立“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正确知见。生死即涅槃,是指生死与涅槃相即不二。《大乘庄严经论》卷2 说:“生死、涅槃无有二,乃至无有少异,何以故?无我平等故。若人善住无我而修善业,则生死便尽而得涅槃。”
从现象上看,生死轮回是生灭法,有生必有灭,涅槃寂静是无生法,不生亦不灭。前者有生灭,后者无生灭,如同水火,怎能相同?凡俗之人迷于生死,二乘之人迷于涅槃;但“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大乘入楞伽经》卷2)凡夫与二乘各执一端,有生死无涅槃,有涅槃无生死,在大乘看来这些都是虚妄分别的结果。大乘佛法认为,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一样,因为有“有”,才有相对的“空”。所以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两边都不著,生死即涅槃。人人有生死,各各皆涅槃。犹如海浪与海水,浪有生灭如生死,水无生灭如涅槃,海浪即海水,海水即海浪,众生见浪不见水,二乘见水不见浪,而大乘人见浪亦见水,浪水相即,一体不二。从圆融的实相境界看,生死空无自性,涅槃亦空无自性。所以表面上看,生死与涅槃虽然不同,但体性是一样的。两种境界皆依于真如而有,皆是真如的不同体性和妙用,真如唯一,没有差别。所谓“香华毒草一地生,涅槃生死两相依”、“生死如梦幻,涅槃等空华,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烦恼即菩提,是说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的相反状态,但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也是相即、同一的。一方面是,菩提的本体于无始以来常处烦恼壳内,烦恼由此菩提本体种子生发,然而烦恼本际与佛无异,就是所说的本觉。
另一方面,烦恼是不觉,菩提是觉悟,觉与不觉相待而成,皆依真如本体而起,在真如中绝待圆融。
其次,心怀慈悲,恒顺众生。“今菩萨行”者欲入众生世间自利利他,当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不停止,顺就是随顺、顺从,就是无条件的给予众生利益和快乐。恒顺众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
菩萨恒顺众生,对一切众生,随其所好,恭敬承侍,种种供养,就像恭敬父母,承侍师长、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就好像旷野沙漠中的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三界生死旷野中有觉悟之树,一切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为华果。如果以大悲水随顺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觉悟花果。
随顺众生既是行为准则,也是善巧智慧。菩萨入世本为救助众生,但如何随顺却是重点。随顺就是要顺应众生的不同地理环境、种类种族、文化倾向、习性爱好、心理结构、欲望需要、心性知见等等,随其根性利益调教,并最终引其朝向解脱成佛的道路。随顺是菩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智慧。菩萨应该为病苦缠缚者,作其良医;对迷失道路者,示其方向;于暗夜无目者,施以光明;于贫穷困苦者,使获宝藏。以此种种行为,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他们获其所需、得其所乐、安其所止。
随顺的智慧有一原则,就是随其善性,教调成熟,趋向正路,而非盲目的被众生的烦恼所转,转趋更深。“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