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P23

  ..续本文上一页结缘。那时的樵夫就是现在的老人,今生善缘成熟,可以出家了。后来佛为他讲法,经七日就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只是对佛果功德和境界极为简略的概括。据大乘经言,佛的智慧能力和境界无穷无尽,不胜枚举,“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华严经》)

  为了对佛的圆满功德予以赞颂,佛经经常以十种名号来称呼佛:1、如来,与真如理冥合无间,从真如而来亦归于真如者。2、应供,佛是解脱圆满者,具有卓越品格,是世人福田,当受人天供养;3、正遍知,佛是完全正确的觉悟者,觉行圆满者;4、明行足,具足“明”(智慧)与“行”(实践)的人;5、善逝,如实解脱生死到达涅槃彼岸者;6、世间解,彻底了达世间一切众生及其世界诸法者;7、无上士,佛是智慧境界至高无上者;8、调御丈夫,能调伏制御刚强众生,令其离垢修道的大丈夫;9、天人师,佛的智慧威德赫奕,堪为三界六道众生的导师;10、佛世尊,智慧具足,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世间最尊,为一切众生咸皆尊重者。这就是所说的“如来十号”。

  佛虽然穷彻宇宙万有法性,证生命实相,得一切智智,世间出世间一切无所不知,获大涅槃,得大自在,游戏神通,大悲度众,但是,佛不是如一神教所自许的唯一真神一样的“全能”者。唐代元圭禅师说: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景德传灯录》卷4)佛在自证的涅槃境界中穷通无碍,极尽自由,但要入生死界度化众生时,尚须遵循法界的必然规律——因果法则。佛了知因缘,不昧因果,但不违背因果法则,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德。但是,所谓定业亦不牢久,也非绝不可灭,只要佛与众生的因缘和合成熟,定业亦可转变;无缘只是一时,可结缘成为有缘;

  众生界本无增减,度即无度,所谓终日度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大乘佛法宣称:

  一切众生,本性是佛,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就是将自性中一切智慧经由修行全部显发而最终成佛的,是自度而非他度。因此,佛是导师而非主宰者,佛慈悲地将觉悟之道开示于众生,并以种种智慧和神通不断引导和帮助,激励大众依教奉行,精进不懈,让众生自我觉悟,自证解脱。

  佛经介绍,一个大千世界同时只有一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此贤劫第七佛,前面尚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等,上述佛被称为贤劫过去七佛。现在正处于无佛时代。下一尊佛是弥勒佛,时间当在56 亿年后,此后尚有无数佛相继出世度化众生。除了娑婆世界外,十方无量世界有无量过去佛,同时有无量现在佛,将来有无量未来佛。大乘经经常提及、与娑婆世界缘分甚深的,除了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外,还有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诸佛,其三身功德、解脱境界、智慧能力等没有任何差别。“诸佛平等,无有高下”,但“应众生机,说有差别”。

  大智善巧行——发展的智慧

  没有智慧的修行是盲修瞎练,犹如茫茫黑夜中行进一般,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佛法首重智慧。菩提即觉悟,而觉悟需要智慧。无论小乘解脱道还是大乘佛菩提道,都要求在确立佛法正确知见之下,开发真心中本有的智慧,以智慧引导前行。在佛教所提倡的生命进化进程中,处处都贯穿智慧,以智慧为导的修学才是正精进,与智慧相应的解脱才是正解脱,因于智慧的觉悟才是正等正觉。

  佛法中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睿智,对个体生命的演进和共业缘成的社会都大有补益。佛法是现实的,它对生活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佛法本来就贴近生活,与生活一体不二。“佛法即世法”、“佛法无定法”。佛法说来玄妙,其实也平常无奇。所以,对于希望获得生命终极解脱、觉悟宇宙人生真相者,不能仅仅从佛法系统中抽出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分别执取,将圆融的佛法对立起来,有如佛经中所讽喻的盲人摸象般无知无智。必须用智慧恰当处置好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正确认识佛法和生态建设、社会道德、世俗学问等问题。

  出世即入世——实践智慧

  一、恋世烦恼行

  要说出世与入世,首先要了解佛教所说的“世间”意义。世间是梵语loka的意译,有毁坏之义,又有世俗、凡俗之义,略称为世。“世”有迁流变化的意思,是带时间性的,而“间”是间隔的意思。时间本无间隔,是一种相续不断的现象,但由于生命有生死变迁,就将它划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生命就有了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人的一生被称为“一世”。从生灭变化的意义上,世间又有世界的意味,因为世界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佛教一般将世间分为二种:

  众生世间和器世间。众生世间就指由不同的五蕴构成的生命界,即十法界“六凡四圣”。不同的五蕴世间是由众生不同业因带来的果报,称为“正报”;器世间就是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在佛教看来,物质世间并非纯客观的,不但与众生有相依相存的依赖关系,更是一切众生心识共业的成果,被称为“依报”。

  多数情况下,世间是指烦恼的众生界和相应的三千大千世界。世是蒙蔽,间是间隔,所以世间与烦恼相应,世间就是烦恼。弘一法师说:“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那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世间众生由于烦恼缠缚,智慧受到蒙蔽,无始以来对世间的一切贪恋不舍,念念执着,不思脱离。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达,社会财富已呈加速增长之态,人的生活境遇有了极大改善,身心似乎也同时获得了更大自由,人们对佛教所说的纯粹的“苦苦”体会渐淡,从一般意义上说,这当然是好事一桩。但是其隐秘和显见的弊病也与日俱增:它膨胀了人的贪欲,巩固了人的身见,助长了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傲慢情绪。人们在“我”的驱使下营造一切活动,主宰意欲笼罩一切:“我”的家庭和财产,“我”的名声和事业。由此看来,这种更大自由其实是欲望的自由,对提升生命层次、解脱生死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是更大的束缚。

  社会与时俱进的共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的思维取向,大多数人一谈发展就是朝外追求。心境高的,追求事业发达,美名传扬,被称赞为积极入世。

  其实,这种抱着私欲的事业心和荣誉观是恋世而非入世,是消极而非积极。因为只要有私心在,对很多人来说,一旦事业有成、声名有响时,难免趾高气扬、傲视一切,而一旦遭遇困境时又心识黯然、颓废委靡;心境低者,求声色犬马五欲之乐,有时为一己私欲甚至损害他人、为害社会。这些为社会所共愤,佛教也视其为更深的恋世烦恼。

  现代社会向外求索已经形成潮流,很少有人能回心内省,将生死大事压服心底,让人性中贪瞋痴的负面得以张扬。中国自古以来的内趋和反省文化渐渐消失,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对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更是一大障碍。

  很多对佛教有点信仰的人,其实也没有对佛法发起真正的信心,对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持将信将疑态度,或者对佛经所描绘的天国境界心向往之,或者满足于人生短暂的快乐,依人天乘佛法积累福报,以求获得有漏的世间五欲之乐,而对穷究生死之源,究竟解脱轮回大苦并无多大愿望,这些也还是“我执”深重的表现。

  二、出世解脱行

  有世间就有出世间。有人以为,既然世间是我们所住的世界,那么出世间就是离开三界世间,到另外无生死轮回的地方去了,这就大大误会了佛法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出世间并不是到另一世界去,仍然在三界的空间范围。那些得道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槃后仍然在我们所住世界,只是烦恼众生不能见到而已;诸佛菩萨虽然已出世间,但常怀大慈大悲,在此世界救渡众生,世间众生也能随其心性见到不同形象的诸佛菩萨。

  “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略称出世),是超出世间之意,就是不为烦恼系缚和无漏解脱。在四圣谛中,苦谛是世间果报,是苦的境界,集谛是世间因,二者都属于世间法;灭谛是出世间果报,是涅槃圣境,道谛是出世间因,是出世间的道路和方法,此二者都是出世间法。世间和出世间有因果二法,有境界和道路方法二种意思。

  出世间作为一种果报和境界,只有见道圣人,如声闻四果、缘觉佛、大乘菩萨和诸佛才具备,他们超越了生死苦境,远离轮回烦恼,而对于一般修学者而言,只是一种努力的目标。但是,世间凡夫如果能修行佛法,以佛教的理念规范自己,以智慧保持正念,精勤不懈地追求解脱,也就是行出世间道。因为只要真心求出离生死,真心求大乘觉悟者,佛典说,“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华严经》卷23)

  未真实理解佛法“出世”意义者,认为出世解脱就是脱离红尘世间,出家远遁山林,避尘修道,出家就是逃避现实,逃避社会责任,以此错误的理解而大加挞伐、批评佛教。这些非难都是由于对佛教“出世”理解有误造成的。另外,佛法在传入中土时的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佛教,使佛教偏于出世而忽略了入世治世的积极面,因此而遭世人诟病。陈兵教授在《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一文中指出: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多元文化格局中各家角色的基本定位。佛陀教义中本有的人天乘伦理政道思想和大乘入世担当的菩萨精神,被遮掩、忽略,普度众生、利乐有情之旨主要表现为放生鱼虾…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