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人之間的融洽是總體要求。佛法對生態的理想濃縮在淨土一說中。淨土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對淨土的描繪體現了佛教的理想生態觀。
佛經有穢土和淨土一說。穢土是指濁穢粗惡的國土,是有生死煩惱、痛苦雜染的世界,即叁界六道。佛經說,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是穢土,被稱爲“五濁惡世”:1、劫濁,劫表時間,劫濁是指壞劫、減劫,劫濁時有刀兵、疾疫、饑馑等小叁災和火、水、風等大叁災, 不僅人類乃至天道衆生皆受其禍;2、見濁,佛法漸衰,邪見增盛,人們多不思修善;3、煩惱濁,人們的貪瞋癡煩惱增強,多諸愛欲,悭貪鬥诤,谄曲虛诳,心神惱亂;4、衆生濁,人們多不孝父母師長,不畏惡業果報,道德墮落,殺盜淫妄無所不爲;5、命濁,由于惡業集結,人壽轉減,百歲者稀。經中的“五濁”穢土生態主要體現在有情正報上:知見偏頗、行爲乖異、心理扭曲、道德低下和壽命短促等。《維摩诘經》對娑婆穢土的自然環境也有所描繪:“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濁惡煩惱的有情(正報),高下不平、荊棘叢生的環境(依報),這就是穢土的生態。
有穢土就有淨土。淨土就是清淨佛土、清淨世間,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覺者世界。天臺宗將淨土分四個層次:1、凡聖同居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是人天凡夫、二乘聖人及佛菩薩共居之處。從結構而言又有淨、穢二種區別,如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穢土,極樂世界爲凡聖同居淨土;2、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聖人、初地前菩薩所居淨土。此土聖人修佛法方便道,斷見、思二惑,故稱“方便”,但還殘余覆障實相的根本無明,所以稱“有余”;3、實報莊嚴土,是分斷無明的初地以上法身菩薩所感果報樂土,沒有凡夫和二乘人的存在;4、常寂光土,爲斷盡根本無明、妙覺究竟的佛淨土。此土常住不壞、寂滅解脫、光明遍照,是圓滿極致的生命景況。
佛經對淨土環境有諸多描繪。廣爲人知的有: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東方藥師佛琉璃淨土、彌勒菩薩兜率淨土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彌陀佛極樂淨土,飽含了佛教對理想生態的設定。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對極樂世界做了極爲詳細的描繪:“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爲極樂世界。”極樂淨土秩序井然,“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周匝圍繞。”外部世界不能侵入;這裏“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此水奇妙無比,澄澈、清泠、甘美、輕軟、潤澤、安和、能除饑渴身心等病、能長養色身增益善根;寶池周圍有妙寶樹間錯行列,香氣芬馥,並有金、銀、琉璃、頗胝迦、真珠、阿濕摩揭拉婆、牟娑落揭拉婆等七寶莊嚴。池中又有種種雜色蓮花,大如車輪,交相輝映;這裏常有無量衆妙音樂,音曲和雅。人民聞此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這裏的大地真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地上有無量妙寶莊嚴;這裏晝夜常雨上妙天華,光澤香潔,令見者身心愉悅,增長有情無量功德;這裏的鳥類奇妙多樣,“晝夜六時恒共集會,出和雅聲,隨其類音宣揚佛法”;這裏空氣淨妙,和風吹習,“吹衆寶樹及寶羅網,擊出種種微妙音聲,說種種法。”
總之,極樂世界超越于叁界,這裏沒有生死煩惱,沒有地獄餓鬼,這裏的動物也不是惡業感招所生,而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所作。這裏沒有高山險阻、溝壑縱橫、川流奔騰,沒有人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沒有刀兵殺戮、疾疫橫行和水火風災。其土地、花樹、風水、動物、音樂等不僅和悅身心,更能除病、消障、宣法,令人們善根增長、道業更進。這是一個美妙完滿的世界,一花一草、一土一物皆從妙明真心流出,衆生福德所致,天然形成,非人工造。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達到了完美的程度,生態之優化無與倫比,是我們生態平衡和優化的典範。據經記載,這個世界是由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成,也是極樂世界衆生、十方發願往生者的無漏善業共同助成。
叁、心淨土淨的生態智慧
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在煩惱熾盛者人看來汙穢不堪,佛經中佛常作如是說,希望衆生厭生死苦,發出離心,但在《維摩诘經》中,佛卻告訴舍利弗:
“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大乘佛教的淨土生態觀爲我們展示的究極義是唯心淨土。所謂唯心淨土,乃是指生命體的真心本來清淨無染。真心就是淨土,淨土就是真心。“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從終極意義上看,一切佛土其實沒有淨穢差別,一切佛土無非淨土。
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站在圓滿覺悟者立場,以真心平等一味的智慧觀察,娑婆世界實是淨土。但衆生心有高下,煩惱纏縛,眼有雲翳,故見本然淨土不淨。舍利弗等已出生死的聲聞大阿羅漢,未斷煩惱習氣,在知見上將煩惱與涅槃視爲水火不容的兩極,有生死無涅槃,有涅槃無生死,心不平等,未見法界實相,故見釋迦淨土不淨。
佛教生態觀中依正統一、身境統一,而依正和身心又統一于心。《心地觀經》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心能作天堂,亦能作地獄。《華嚴經》卷19 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此心就是法界一心阿賴耶識,祂有如技法娴熟的繪畫大師,世間的種種形色都是它的傑作,沒有一件東西不是由它所生、由它所造。叁界六道是心的變現、四生族類是心的幻化、穢土淨土是心的繪圖。《維摩诘經》道:“心穢世界穢”、“心淨國土淨”。呈現于人們眼前的世界,其穢與淨全在于衆生心性的染淨。
對淨土建設的理路,《維摩诘經》從“萬法唯心”的高度總結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實踐觀,對當今生態環境建設有著深層次的意義,是重建生態平衡的哲學根底。它將生態建設的視角由外部世間轉向人的內心世界,將生態平衡的根源最終歸結到人心靈的淨化。生態重建與環境優化從心開始,這就是佛教生態實踐的智慧。
這種智慧首先來自于平等慈悲觀。佛法雖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地位,但同樣主張衆生平等。動物雖然無智,生命價值不如人類,但與人一樣皆屬有情,具感覺和意志,樂生畏死,不少動物甚至表現出高于人類的道德;從體性上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本性平等,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動物也不例外。這體現了佛法對所有生命價值的體認。佛教告誡,要“以慈眼等視一切衆生”,包括動物。
在漫漫輪回路上,人人都曾做過畜生,若不行善修德,今生雖暫爲人,來生難免不做畜生。畜生實爲人類的墮落退化。《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 其實,六道輪回中的一切有情之間,都有不可思議的親緣關系。
緣此,佛教嚴禁殺害與虐待動物,各種戒律都以不殺生爲根本重戒。在家戒規定不得從事漁獵屠宰等殺生職業。出家戒對不殺生規定的更爲細微,如規定僧尼須備漉水囊以過濾食用水,以免誤食水中微蟲。大乘《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等還禁止修大乘道者食肉。不食肉的出發點是慈悲戒殺。戒肉素食已成爲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不僅如此,大乘佛法還提倡放生、護生,這是戒殺、素食的發展,是對生命的積極保護。大乘教界曆來重視放生、護生,很多寺院都設有放生池,經常舉行放生活動。
佛教基于衆生平等的慈悲觀,內含了生態道德的因素,也內含了生態建設的智慧。被佛教稱贊的智慧勇猛的人類,更應慈悲胸懷,公平對待所有生命,關愛在智慧上低人一等的弱勢動物,如此則能達到人與動物及其他生命的和諧共處,徹底改善生存環境。
其次來自于對貪欲本質的認識。貪欲被現代社會視爲發展的基石。近代以來,出于對基督教文明的逆反,西方人文主義者認爲,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財富,而不是拯救靈魂。對財富的貪婪是一切事業的發動力,正是隱藏在人內心深處占有財富的欲望,將人類一步步推向文明。現代西方經濟理論認爲,人的欲望是經濟發展的杠杆,沒有人無止境的欲望,經濟發展決無可能。無限的欲望與有限的資源之間存在永遠無法填平的溝壑。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稀缺性,正是這種稀缺性爲經濟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一句話,經濟就是利用人們的貪欲,以各種手段尤其是廣告來助長需求,再以産品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獲得利潤。
現代經濟發展的事實似乎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人們在欲望驅使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向大自然進取,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迹。但是,奇迹的背後卻是日益嚴重的苦澀和隱憂,本來良性循環、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被一再打破,環境急劇惡化。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挑戰:水源枯竭、森林消失、耕地減少、燃料短缺、物種退化;冰山消融、海面上升、臭氧空洞;沙塵頻仍、氣溫變暖、洪災泛濫、旱魃肆虐,種種“自然”災害此起彼伏。人類開始爲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生態的“依正不二”陷入惡性循環:人類的貪心惡化了環境,環境反…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