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的,並非危言聳聽。
以上所列生命之苦並未誇大其詞,並非危言聳聽,可謂對人生痛苦的如實知見。生老病死之苦人人所見,充斥于一切生命現象之中,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自然現象,是生命的天然缺陷,而且只要在輪回之中就無可逃脫。盡管有極少數人能夠視死如歸,但對死亡的恐懼幾乎是任何生命的一種本能,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只有那些對生命有正確理解的人。世間的一切,正如佛陀所說充滿了無盡的痛苦。現代人由于生活條件改善便認爲痛苦在減少,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人的痛苦比之古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煩惱,細數起來,苦不堪言。陳兵教授在《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佛》一書中有很多列舉:心理失衡之苦、自我迷失之苦、酗酒嗜煙吸毒自戕之苦、縱欲之苦、失業之苦、破産之苦、炒股賭博虧跌之苦、人情冷漠之苦、失戀情變之苦、被人欺騙利用之苦、受人排擠誣謗之苦、被劫盜之苦、戰火之苦、學習考試壓力過重之苦、挨“宰”之苦、環境汙染之苦、激烈競爭逼迫之苦、水旱地震火山爆發災害之苦、通貨膨脹之苦、知識爆炸之苦等等,不勝枚舉。經中所分析的所謂“八苦”乃至“十八苦”只是在總體上作大略分類,但一切痛苦盡可收歸其中,也足以驚醒沈迷的世人了。
2、揭示輪回之苦是“應病與藥”,爲的是救治人心和社會之弊。
佛陀揭示生命苦痛的本懷並非爲了揭醜,其良苦用心是乃是希望人們不要自欺欺人,要勇于面對自身的缺陷,從沈迷和自我陶醉中猛醒過來。陳兵教授非常深刻地分析了世間文化的弊端:
世間文化,多數是爲人生唱贊歌,有意無意地掩飾人間的苦難和缺陷。按有些西方學者的看法,這其實是人類下意識地緩解其盤踞內心的死亡焦慮的移情手段,好讓人們陶醉于眼前短暫膚淺的快樂,而忘記心底深刻的創痛。這種意義上的世俗文化,有如浪漫詩、輕音樂和美酒,雖不無安慰、激發人心,使人較多樂趣的效用,然終無不補于對生老病死等大苦的徹底解決,而且能使人忘記了正視人生的苦難缺陷,甚至有引誘人腐化墮落的消極作用。佛陀有見于此,才大談特談世間諸苦、人生缺陷,旨在提醒衆生如實認識自己的境遇,重視對人生根本問題的解決。
因此,佛陀如實解說和分析生命的痛苦有決定的積極意義,是爲了讓人們真實了解自己生命之痛和人生缺陷,由此而正確看待人生和一切生命現象,開啓生命的向上一路。
3、如實知見和勇于直面人生缺陷是生命升進與解脫的開始。
對人生來說,浪漫情懷和美酒歌謠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如果人只是爲追求轉瞬即失的欲樂,那實際上是自我麻醉,以感觀的享受代替生命的理想,以欲樂情感蒙蔽心識深處的生死恐懼,或以有限的思維理性粉飾生命,那將是極其危險的。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爲太子時,久處深宮,思欲出遊,四次分別從東南西北四門駕車出宮,分別見老病死和修行沙門,其出家的因緣就是基于對生老病死人生苦難的現實關照和思考。如果沒有對人生痛苦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跨出出家修道的第一步。據《修行本起經》記載:太子在見此人生苦痛後隨即吟誦一偈,萌發了出家修道的志向: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老則形變,喻如故車,法能除苦,宜以力學;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谛非常,莫惑墮冥中;當學燃意燈,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汙,執燭觀道地。
追求生命之永恒是任何生命的本能欲求,盡管輪回中的衆生有數不盡數的痛苦與不幸,但也蘊育了無限希望,無數次的輪回也給了衆生無數次的希望。因此,輪回之苦也並非絕對壞事,關鍵是要對苦要如實知見,正確看待,如果能痛定思痛,如理思維生命實相,並發起超越生死輪回的欲求,生命之痛將轉化爲一種向上的力量。
另一方面,輪回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永恒:盡管生命在輪回中不斷變幻生存方式,但決不會因某種原因而斷滅。認識到生命的這一性質,將大大緩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在輪回中認識輪回,漸次提升生命層次,進而超越輪回,達到生命真正的永恒。
無常“迷人”
《佛說無常經》偈雲:
生者皆歸死,容顔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苦。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複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繞,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衆苦;
循環叁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雲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谛聽真實法,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無常是佛教“叁法印”之一。(“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乃是指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都是生滅之法,破壞離散,轉瞬即逝。萬事萬物包括生命現象都遵循緣起緣落、生住異滅的發展過程。世界和生命的生、住、異、滅四個階段的轉換是無常。若再深入分析,不僅壞滅是無常,生長是無常,變異當然是無常,即使“住”(保持)也是無常,因爲“住”只是對無常變化中的微細變化略而不計,而非全然不變。無常是一種人人得而見之的普遍現象。
同時,無常更是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現象)內在性質,具有在任何時空環境下都存在都起作用的普遍性。
無常就是變化,就是生滅。從時間上看,過去、現在、未來如流水般遷流不息,一刻不止,人隨著歲月的變遷而由弱變強、由盛變衰、由衰而走向死亡。如果從人自身來體會時光的轉換,就有所謂念念無常、刹那生滅的感覺。
從宇宙空間上觀察,世界經曆成、住、壞、空,雖然經曆多劫,爲我們人所難以覺察,但是終歸是無常變換。在看似穩定的狀態中潛移默化,由刹那刹那的漸變累積成突變,由量變而質變。從曆史記載的人類社會的流變史中,我們更能體會到世間的滄桑。叁皇五帝、周文漢武、唐宗宋祖在人們的記憶中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每一王朝都猶如曆史長河中的浪潮,潮起潮落,每一英雄人物都如那生滅變換的水泡,轉眼即逝。而無常的山河大地就像舞臺,無言地承載著這無常曆史的演化。
當然,佛法大談無常,說的最多的還是人生無常、生命輪回的無常。《雜阿含》第8 經中,佛陀告誡比丘:
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于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過去色——少兒的蓬勃旺盛體魄,未來色——行將就木的老邁之軀,現在色——成年筋體強健的體型都是無常。人都經曆過嬰、幼、少、壯、老、死的變異,而細究起來,周身的細胞每時每刻也在裂變代謝。人的物質性身體是在相續無常中生存的。受、想、行、識四蘊,作爲人的心理活動,其無常性更易爲人所覺察。
《雜阿含經》卷12 中佛言:“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猕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異生異滅。”人的心念總是此起彼落,此生彼滅,忽而思此,忽而念彼,沒有一刻停止遷動,就像調皮的猴子在樹林中跳躍戲耍,剛放下這根枝條,又抓住那根樹枝,躁動不安。
再放眼生命的長河,任何生命都可以毫無限製的追溯至久遠的過去,以至于無始,也可以前推于不可窮盡的未來,以至于無終,生命就一直處于這樣沒有停歇的無常變化之中。因此,無常運動是衆生生命的本質之一。
一、迷人之一:衆生顛倒想,無常認作常。
無常乃是緣起的必然,有因緣才有事物和生命的“起”,但是,“起”並非成立一個永恒不滅的實體,因爲有生起必然有磨滅。由因緣和合而生的宇宙萬物無不處于生滅變遷之中,緣生則有,緣滅則無。這就是無常的客觀規律,而無常就是事物的本然之性。如果說世間有恒不變異者的話,那只有這“諸行無常”的本性,才是可以由經驗和理性認識到的永恒不變的真理。
一次,佛陀告訴身邊的弟子:色(我們的肉體和外界的物質)是無常的,因爲組合成我們肉體和外部事物的條件和因素(因緣)是無常的。由無常之因、無常之緣所和合而生的各種事物怎麼可能永久保持不變呢?正如形形色色的事物一樣: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因爲和合産生受、想、行、識的因(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緣(如顔色、聲音、氣味等被感知對象)等本身是無常的。
由這些無常因緣和合而生的諸識怎麼可以說是有常的呢?(《雜阿含經》第11 經)又有一次,難陀尊者爲了讓聽法的比丘尼更好地理解緣起無常的真理,就以譬喻來進行解說:因爲有燈油和燈芯,所以才有燈的光明;但燈油無常、燈芯無常,燈火無常,燈器本身也是無常。如果有人說:“沒有燈油、沒有燈芯、沒有火種、沒有燈器,而能夠使它們所産生的燈光永遠保持不滅,一直照明。這種說法對嗎?”衆比丘尼回答:“當然不對,燈之所以被點亮,是因爲有燈油、燈芯和燈器;這燈油、燈芯和燈器都是無常的;如果沒有燈油、燈芯和燈器,依靠它們産生的燈光也會隨之熄滅、消失。”(《雜阿含》卷11)
因緣無盡,無常無盡。無盡的無常界永遠也找不到永恒不滅的物質本體和生命本體,離開了相應的因緣條件,一切都將灰飛煙滅。
由于緣起而無常,由于無常故痛苦。站在衆生避苦趨樂的本性意向上,無常自然是苦。故佛經裏有很多對無常的比喻。所謂“無常風”,猶如勁風吹滅…
《人人升進——佛教發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