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佛陀住世时,摩揭陀国有一屠夫以杀羊为业。一次他晋见国王,建议国王节日宴庆都要杀羊屠牲,并请国王将此差事交付于他。国王奇怪地问:杀牲之事人人都不愿做,你为何却主动请求。屠夫回答:我过去非常贫穷,就以屠羊为业,并因此往生四天王天,天寿享尽来此人间,继续以屠羊为业,命终之后生忉利天上,如此六生中都以屠羊为业,六次往生天界受福无量。国王问:如果真是这样,你是如何知道的?屠夫回答:我自识宿命。国王不信便去问佛。佛陀回答:屠夫所言并非妄语,此人往世曾值遇一辟支佛,见佛身美好,心生欢喜,并至心谛观:
仰视佛首,俯察佛足,即时善心生起。因为谛观辟支佛的功德,因缘成熟时得以六返生天人中,下生人间又能自识宿命。杀羊罪业未熟之前先受福报,但此生命尽之后将堕落地狱受屠羊之罪。此人宿命智慧浅陋,唯能见六生中事,超过七身便不能知,更不能自知后世果报,于是便说杀羊是生天之因。
佛教讲因果报应有一前提——生命的延续无始无终。尽管生命形态会众生随业力牵引而改变。因此,所造善恶业势一旦形成,不论时间久暂必定牵果,但在时间上却非刻板,果报的呈现在时间上不能一概而定,要视其因缘条件而论,就像土里的植物种子,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才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有了业因,未必立刻感果,因为业力成果,要依赖内外因缘的引发,因缘成熟,即是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因此,业力果报,需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较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讲,从其因果成熟的时间看,报应有三种:一、现报(现世报),今生造业今生便成熟受报。这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一般也容易为人认可。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犯罪违法,现前便遭法律制裁;二、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就要追溯到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三、后报,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条件没有具备,要在多生后世乃至久远的未来,才会果报成熟。但是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只要已种业因种子,便会生出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能因为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做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做善业的果报。
业有善有恶,有不善不恶,而业力是指业造作后潜在的一种势能,是无善无恶的,业力法则是一种中性的客观规律。因此,生命的动力是业力,是生命沉沦之道,也是生命向上一路的动力源泉。真可谓“堕也业力,升也业力”。
业力如此不可思议,非是我们意识思维所能企及。但可以譬喻而述说之。佛经常说:业力如种,业力如习。对业力解说最透彻的,莫过于大乘唯识宗。《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又名藏识或种子识,是一切善恶种子、有漏无漏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成业种,储藏在此识中,无论时间久暂,恒不丢失,恒不变坏。业力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种子感果的力量和势能,只要业种未遇适宜之缘,就一直保持报应之势。一旦遭遇合适的因缘,种子就会现行感果。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此往复,无有穷尽,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原理。
拉动生命下堕的恶业即是三界下堕的种子,更是生命升进的障碍;推动生命上升的善业就赖耶中的善因种子,善业之中有有漏善,它是三界内生命层次提高的动力,但因为有漏,故仍是六道轮回的因,而无漏善业才是走向生命解脱的动力。
大乘对业力法则的思考与实践,不仅重视对恶业种子的制伏和灭除,防范恶缘现前,严持戒律,不作恶业,免遭恶报;更强调要广种善因,多多熏习善业种子;广结善缘,营造美善的法界环境,积功累德,引发阿赖耶识中的无漏种子,以求明见生命实相,升进生命层次。
轮回不息
一、滚滚不息的轮回
轮回,梵语Samsara,这是一比喻用词,用车轮永无止息的滚滚向前,循环不已,流转无穷,比喻众生生命没有停歇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也比喻世界的成、住、坏、空不停回环,没有停息。
环顾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现象,其实无不处于轮回之中。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年又一年,有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轮回;月亮围着地球转,一日复一日,有了日夜交替的轮回;种子落在土里,有了合适的自然条件,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有了新的种子,然后又有了新一轮的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如此往复,以致无穷。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由业力主导的轮回循环的程序。茫茫宇宙中有恒河沙数的世界,而世界又都经历成(形成)、住(保持)、坏(变坏)、空(毁灭)的周期,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大劫。在这生灭变幻轮回世界中,有无量无边奔放不息的生命,自然也无一能逃脱生死轮回的命运。
佛教讲轮回,着重于生命现象。佛教认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生命生存的空间环境和生命层次)内的一切生命无始以来于六道中轮回不已,六道即是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这是六种生命形式、六种生命存在的状态。牵引众生流转六道的直接动因是众生自造的业力。轮回作为一种生命运动和状态,业力是其动力。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4 说:
众生由于无明而暗蔽了本性光明,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相续,从未有间断的一刻。追究其原因,就是被贪爱的绳索所系缚。由于贪爱,而产生向外的追求与索取,又由于索求,众生时时刻刻被驱使造作无量的善不善有漏之业,并因此结习共业而成三界,由三界存在之故,就有生命的诞生,生命既然诞生,就必有老死。
由于有不可抗拒的死亡威胁的缘故,忧悲苦恼袭上心头,缠缚其身。生死轮转,相续流传,有如汲水之轮,宛转上下。
六道中根据众生受乐受苦的不同而有善道恶道之分,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恶鬼和地狱属三恶道,当然,行善者生善道,行恶者感恶道。具体说来,行十善者超升天界,所谓十善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即说离间语),不恶口(恶语、恶骂),不绮语(杂秽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修五戒者得生人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与取)、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阿修罗虽属善道,但因修罗众生修善时夹杂强烈的瞋恨心、憍慢心等而在人道之下。若造轻微十恶业(十善业的反面)而又痴心特重的众生则堕畜生道;
若造中度十恶业而又贪心特重者,吝啬不肯布施者则堕饿鬼道中;如造严重十恶业或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坏僧众团结)则堕地狱道中。
由于众生善恶夹杂,所以无始以来于六道中循业往复,交叉轮回,无有众生不生善道,也无有众生未处恶道。
轮回的终极之因是无明痴爱,只要众生不能堪破无明,证悟生命实相,就不可能挣脱轮回的因果链环,生生死死,生生死死的过程将没有穷尽。
二、轮回中的苦涩
众生业感而于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止,痛苦无量。佛经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的无奈与痛苦。这种生命之痛、轮回之苦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看:
一是“二苦”:内苦和外苦,起于自我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的痛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是“三苦”:“苦苦”,即纯粹的苦,如生老病死所产生的痛苦;“坏苦”,指快乐幸福不能长久保留,终将败坏或逝去而必然产生痛苦;“行苦”,身心的一切活动无常变异,自我不能掌控而感痛苦;
三是“四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是一切生命过程中都将经历的感受,无人能够避免;
四是“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爱别离苦(喜爱的人和物难免离别或失去)、怨憎会苦(不想见的人却偏偏相会,不想遇上的事却偏偏遇上)、求不得苦(苦苦追求的东西总也得不到时的煎熬和痛苦)、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意谓“五阴”会聚而有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
还有所谓的“十八苦”,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如此看来,众生几乎就是众苦的合集,轮回中的众生真是苦不堪言。
从三界六道众生的世间苦乐看,地狱众生时时受苦,纯苦无乐;人道有苦有乐,苦乐参半;畜生道众生不仅痛苦,而且愚痴无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且相互追逐残杀;鬼道众生终日饥寒交迫,为觅食而踉跄旷野、相互打斗;修罗众生为嫉妒瞋恨逼恼,征战杀伐,没完没了;天界众生虽寿命长久,受五欲快乐,但乐不常驻,甘尽苦来。故六道之中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无尽的苦受。《法华经》偈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只要不从这个可怕的大火宅中跳出去,轮回中的生老病死交迫烧身便不可避免。
三、轮回中的曙光
佛教如此大谈生命的苦痛,不免使一些人心中升起不满,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者,对人生有害无益。这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其实,如实揭示生命的缺陷,正是人们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第一步。
1、对生命缺陷的揭示是客…
《人人升进——佛教发展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